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解读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解读

收稿日期:2010-9-17作者简介:李红霞, 女, 北京市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教授, 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财政与税收政策。

支振锋个税起征点, 真意在数字之外[N] 法制日报, 2010-03-30.刘桓调起征点与CPI 挂钩中产们的个税改革猜想[N] 中国经济周刊,2010-08-04. 张魁兴个税改革应在税制上下工夫[N] 中国青年报, 2010-07-21.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R ati ona lTh i nki ng on Personal Inco m e Tax to A dj ust Inco m e D i stri buti on G ap李红霞L IH ong x i a(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摘要]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中, 30年多来一直微调的个人所得税制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目前部分民众对收入分配存在比较强烈的不公平感, 甚至提出了国富民穷的观点, 要求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呼声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出发, 分析目前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极其有限的制约因素, 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提出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免征额纳税能力混合税制纳税意识[中图分类号]F810 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10 11-0010-05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分析自1799年英国首创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以来, 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 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组织财政收入,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方式来调节收入分配, 在理论上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策略。

按照马斯格雷夫的理论分析, 所得税和财产税类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显著, 所得税是在收入分配流量环节进行调整, 而财产税是在财产存量环节进行调整。

所得税类又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最佳, 通过累进税率和免征额的方式, 达到所得多的多征税, 所得少的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 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优化。

从近些年看, 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频繁调整, 1980年个人所得税为800元的免征额, 2006年1月1日起, 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从800元调整到1600元, 2008年3月1日起调整到2000元。

尽管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但实践证明个人所得税改革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与风险同在的矛盾凸显期 ,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世界银行测算, 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 389, 到200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 47, 在所有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 说明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了。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 1978年是2 6:1, 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 33:1,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

为什么跟老百姓最接近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上没能给民众一个惊喜呢? 主要是大众对其有过度期盼的心理, 将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灵丹妙药。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的统计数字, 2009年底全国从业人口是7 8亿, 在这7 8亿中只有6000万人交纳个人所得税, 约占从业人口的7 7%, 其余92 3%的从业不纳税群体, 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以下。

如果免征额上调500元, 全国将减少10%的纳税人; 如果免征额达到5000元, 纳税人就更少了。

全国有九成多的人不用纳税, 这在事实上导致了一种尴尬, 92 3%的从业人口由于收入偏低, 免缴个税, 而对真正的高收入群体, 由于大量避税逃税, 也无法足额征缴。

2002年个税收入占税收的比重达到7 13%, 此后徘徊不前, 甚至开始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6 26%。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 从1980年到2008年期间两次提高了免征额, 每提高一次, 都导致上千万人离开纳税人队伍。

2010年第11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如果再提高个税扣除标准, 会出现怎样一个局面呢? 根据财政部2009年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情况表明, 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 受惠最多的是高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得益少, 低收入群体会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比如将扣除标准提高至3000元/月, 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税负只能减少100元/月, 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税负减少350元/月; 将扣除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 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受惠175元/月, 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受惠1050元/月; 将扣除标准提高至10000元/月, 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仍然只受惠175元/月, 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受惠2800元/月。

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弱势群体等, 如果免征额提高过多, 高收入者交税大量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也就减少, 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就会受影响。

因此, 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后, 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不仅不能得益, 反而成为利益受损的主要群体。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有限呢? 影响个人所得税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又是什么呢? 其实真正影响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功能的并不是个人所得税本身, 而主要在于目前个人所得税计征模式缺陷和纳税环境的缺失。

二、制约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是将要素分配放在第一位的, 而对其结果进行再分配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则放在第二位。

目前的问题是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处于强势地位, 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不足。

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大格局一旦形成, 二次分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格局困难重重, 政府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之上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干预手段, 在局部或某一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

而政府能够依据法律只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规范性比较高的手段就是税收了。

因此, 税收就承担了在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任, 由于我国目前调节财富存量的税种如:房地产税、遗产与赠与税是缺失的, 所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任理所应当就落到了个人所得税的肩上。

在西方国家, 个人所得税又被称为罗宾汉税种 , 担负调节社会财富分配, 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的重任。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良税 , 深受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重视, 并纷纷将其作为主体税种, 个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较高。

如2008年, 美国个人所得税占联邦税的57%, 占美国GDP 比重为10 17%。

为什么个人所得税在西方发达国家就能取得良好的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双重效果, 而我们国家这两方面都存在缺失呢? 主要制约因素如下:1 分类征收模式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征收模式, 没有就纳税人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全部所得综合计算征税, 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 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按照税收横向公平原则, 要求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必须交纳相同的税收, 但到底如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呢? 纳税人取得同等收入就具备相同的纳税能力吗? 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纳税人处境不同, 即便取得同等收入也不意味着具有相同的纳税能力。

如具有同样收入的两个纳税人, 一个纳税人养活一家四口, 另一个纳税人是一个人吃饱, 全家不饿 , 他们俩的纳税能力决不可能相提并论。

纳税能力应该反映纳税人的生活负担和赡养义务, 如果纳税人家庭负担重, 需要的生活费用高, 则比起具有相同收入的纳税人来说, 纳税能力就应该低一些。

而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根本没有这方面人性化的考虑, 在设置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时, 一律按照2000元给予扣除, 这使得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大打折扣。

个人所得税没有计算家庭人口, 没有考虑赡养系数, 这样人均的税收负担差异就很大, 就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的最基本原则公平原则。

2 税率设计档次偏多, 税率过高, 负担不公平中国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5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3月31日, 全国共有268 9万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个人到税务机关办理了2009年度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 占全部纳税人的比重仅为4 5%, 这部分高收入纳税人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一般为25%左右, 适用30%以上税率的纳税人寥寥无几, 每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需要适用45%边际最高税率的纳税更是凤毛麟角, 在实际执行中可谓形同虚设。

况且, 税率越高, 对纳税人偷逃税的诱惑就越大, 避税、逃税事件也就越容易发生, 客观上增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

因此这种边际税率过高、税率级次过多的设置是不尽合理的。

西方国家不等额税率在适用上比我国灵活很多, 其带有波动的减速累进模式, 累进性比我国更强, 累进效果更好。

西方一些国家充分考虑了广大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低税率的级距较大, 覆盖的人群广泛。

而我国5%的最低边际税率只适用于月应纳税所得额500元以下的人群, 范围显得过于狭窄, 让很多纳税人感觉这种制度只是为国家多征收税收, 而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承受能力, 它因此也打击了广大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3 一些纳税人纳税意识淡漠古往今来, 皇粮国税的理念, 在人们心目中已根深蒂固, 虽然皇粮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而国税给民众的概念, 仍然只体现了强制性 , 而缺乏自愿性和主动性。

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纳税人意识总体上还较为淡薄。

自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内, 我国经济社会是在一种趋于无税的状态中运行的, 这就直接导致全民纳税意识淡漠。

从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 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 少数人存在侥幸心理和财不外露的传统心理, 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另外,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税收政策目标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中倾斜于效率, 导致纳税人心理失衡。

与其他税种比, 个人所得税在培养公民纳税意识方面有其独具特色的优势, 因为它直接对居民个人征税, 直接影响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对民众的影响最大, 纳税人的感受也最深, 也非常关注税款的来源和去向。

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存在财政收入使用不够透明, 老百姓对税收的知情权一直得不到落实的状况, 纳税人尽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不对等, 使老百姓对交纳个人所得税存在质疑。

如老百姓一直十分关注的三公消费到底花掉多少了税款, 至今仍然是个未知数。

而一些政府官员凭借职权寻租 , 浪费国家财政资金, 出现了很多职务腐败的贪官, 这些都严重影响到纳税人纳税的积极性。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是: 不知道交的税哪去了, 我为什么要纳税 ? 如果政府不能详尽地列出税收的使用清单, 明明白白告诉纳税人税款到底花落知多少 , 纳税人纳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就无法全面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