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某种程度上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在中国,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也有社保和税收方面的因素。
发展经济学先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
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以及它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和原因这几个方面,从而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进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其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等各个方面。
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
(一)我国基尼系数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国际公认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衡量指标为基尼系数。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时,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5以上说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0.6被认为是两极分化的标志。
据世界银行的①林秋玲:“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泉州学林》,2004年第5期。
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至2009年的0.48,这不仅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①。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居民年收入增速为8%~9%,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速在4%~5%。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介绍,2010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讲了,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比上年增长8.5%。
但尽管如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并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为3.33:1,达到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②。
(三)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先沿海、后内地层次推进的战略。
在此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享受了各种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客观上都起到了扩大东西部经济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实施了对外开放的倾斜政策,沿海地区优先开放,从而使其获得了优先发展权,并且沿海地区率先享受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如财税优惠等。
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自我良性循环。
但内地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却显著缓慢,并在东部地区业已形成的吸纳效益下,担当了东部地区要素供给的任务,使中西部大量的人、财、物流向沿海。
在要素流动过程中,伴随要素价格体制的不合理,西部地区失源损益。
由此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日益拉大。
(四)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上升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
从人均年工资看,全国机关约1.6万元;事业单位约1.5万元;企业约1.4万~1.5万元;垄断行业约6万元以上。
可见一些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是如此的明显,在2010年两会中,有政协委员提供材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③。
①叶祝颐:“收入差距扩大呼唤分配制度改革提速”,《中国网》,2010年3月8日。
②“农业部:城乡收入差距仍大,今年会保农民增收”,《中国证券网》,2010年3月10日。
③匡贤明:“垄断企业是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点”,《新京报》,2010年3月11日。
(五)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状况加大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难度。
据调查,1988-2007年,全国最高收入的10%家庭对最低收入的10%家庭收入分配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其中10%的家庭占有45%的社会财富①。
可见社会贫富悬殊明显,且贫富阶层稳定性越来越强。
原因在于财富对于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的房地产和股市,给富人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富人依靠自身财富投资,赚钱越来越快。
总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过大。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影响和原因分析(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适当范围之内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市场中按贡献分配。
要素所有者决策的差异以及要素配置合理性的差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激励机制。
二是改革的先行推动者和早期实践者,他们可能会得到较高的收入。
这种收入是他们投入产出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对改革创新者的激励,这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三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和多层次的购买力,可以推动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的投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扩大可以让金融资本在少数人手中集中,形成更大的社会投资规模,从而增强资本积聚能力,推动社会经济更快地向前发展。
2.消极影响①周慧兰、曹理达:“收入分配扩大凸显分配机制不足”,《21世纪经济》,2010年3月20日。
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却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多方面显示,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世界的高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必须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具体说来,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降低工作效率。
劳动力素质差别的存在会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是居民经济机会不平等的重要方面,并且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所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可能会产生收入分配分化的“马太效应”。
①再者,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个人权力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和金钱常常是可以互换的。
收入分配差距一旦扩大,高收入者很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而权力的不均等又能成为收入和财富进一步扩大的源泉。
这就是说,结果的不平等会导致和加深起点的不平等,起点的不平等反过来又会加深结果的不平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就意味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后,收入和财富的多寡往往不能取决于人们的努力程度,人们付出的努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当这种情况普遍发生时,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就会大打折扣,经济效率的降低就成为必然。
二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必然导致需求不足并容易形成经济萎缩。
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已经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富人拥有金融资金的66.4%,而20%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3%。
从消费零售额看,2007年县和县以下10亿人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仅占GDP总量的11.7%,而县以上城市3亿人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则占GDP总量的25.5%,按人均计算,相差10倍左右。
②正是由收入分配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要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三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损害社会稳定。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社会政治生活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高的收入分配差距,会使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情绪,一些人甚至会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引发社会震荡和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使经济发展缺乏一种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①郭聪:“关于我国收入差距的社会现状探析”,/mz/a01/lw04.htm。
②“国务院参事:中国收入差距太悬殊导致内需难启动”,《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期。
最终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使群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影响其对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甚至对政府的信任度也会下降,使政策措施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大打折扣。
而且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极具传染性,将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当代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警惕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正视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尽快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政策原因。
认真分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助于针对性地寻找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
1.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按劳分配被看成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逐步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个人分配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按劳分配,而先后经历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改革过程。
其改革的真正用意不仅在于使分配原则不断接近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法则,而且更在于它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效率提高。
①但同时,这种改革也使得非劳动收入在居民个人收入中的比重迅速膨胀,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是有条件的,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等,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的,因此,每位居民得到的非劳动收入的多少也不均衡,拥有条件相对教多的居民收入就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甚至没有。
由于拥有获取非劳动收入条件的差异性,从而造成收入的多寡不一,无疑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2.国家政策效应政策效应在任何时候都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改革开放以后的“东靠西移,梯度推进”政策效应。
国家在实施这一政策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东部地带,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实行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①杨柳:“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浙江金融》,2008年第11期。
的优惠政策,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这一地区率先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吸引内地人才和资源为其所用而迅速发展起来,因此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