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经济学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国外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故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德国,意大利,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纷纷提出低碳发展策略,集中力量发展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探索,各国举措不一。

英国于2002年实行碳排放交易机制,鼓励企业以最低成本投资于能源效率与洁净技术。

德国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五项能源研究计划;欧盟通过战略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并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日本提出“福田蓝图”低碳战略,涉及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美国发展清洁煤电不遗余力,同时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碳收集封存激素等。

国外很多学者对于低碳技术低碳生产也展开了研究。

如F. Bertinelli, S. Comel, P. Harlet, G. Peiro, A. Russo, and A. Taquet在于2006年发表的《Production of Low-Carbon Magnetic Steel for the LHC Superconducting Dipoleand Quadrupole Magnets》一文中就介绍了怎样使用低碳技术来生产钢,钢的制造和质量控制流程,组织生产,物流及合同的后续行动每一个环节都是低碳排放,清洁生产,这项技术十分有借鉴意义。

而在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也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P. R. Shukla, Subash Dhar, Junichi Fujino在2010年发表的《Renewable energy and low carbon economy transitionin India》一文中,指出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实行低碳合作来发展低碳经济。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低碳能源的现实途径,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生物燃料的开发,发展这些核心技术的关键在于怎样减少发展成本,提高技术发展的能力。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年,2009年,中国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我国的优秀学者也在积极探索者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周玉华,肖亮在2010年发表《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一文中概括得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概念,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节能。

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 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 二是改善能源结构, 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并倡导人们转变观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王新,马琳在2010年发表的《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中介绍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社会建设的先进经验。

主要创新点在于建立全民参与的低碳互动体系,出台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等。

而王俊锋,杨春玉等人在2010年发表的《日本低碳社会建设规划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日本低碳的规划以及详细的碳减排指标体系,对于中国的碳排放规划体系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新,李志国在2010年发表的《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其创新低碳措施在于提出设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如设立广州,杭州,厦门等低碳城市建设,以先低碳带动后低碳。

陈志恒在2009年在现代日本经济上发表《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日本“福田蓝图”的实施计划,在政府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对外合作,稳步推进低碳计划。

中国低碳研究的成果也有重大进展。

王仕军在2009《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中指出各学者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以及怎样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归纳综述;洪大用在2010年发表的《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一文中,指出由于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 中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着选择困境、整合困境、持续困境以及外部突围困境和协同困境。

为此,建设中国低碳社会应当充分发挥现有体制的优势, 但需推动其必要的功能转换, 建立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适当关系。

李明生,袁莉在2010年发表的《中国低碳社会的模式与建设路径探讨》中特别指出构建低碳城市群的途径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建生态的城市群空间结构;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构建紧凑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王小康在2010年发表的《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一文中,介绍了中国当前低碳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增加森林碳汇,发展绿色经济等,减排量成绩喜人。

而针对我国目前公车使用泛滥的现状,张俊艳, 李璐, 姜福洋2010年发表的《在低碳社会建设中我国公车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低碳社会建设给我国公车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进而提出低碳社会建设中我国公车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如转变公车消费观念,建立公车绿色采购制度,加强监督监管等,为低碳建设做贡献。

同时,中国的低碳技术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徐匡迪在2010年发表的《推广LED照明建设低碳社会》一文中,指出LED的节能效果,倡导建筑节能。

而浙江也在探寻着符合自身发展的低碳之路.如张艾理在2009年《萧山区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一文中,以萧山为例,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方法。

李伟民在2009年发表的《低碳浙江呼之欲出》一文中,概括了符合浙江省情的低碳之路,共筑低碳浙江。

朱宏文在2009年发表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浙江的利用状况》中,致力于利用CDM致力于节能减排。

马驰,夏伊利在2009年发表的《浙江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SWOT 分析》中提出了农村生物质能的优劣势以及浙江农村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我国低碳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借鉴各国的低碳发展措施以及经验技术,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发展措施。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风能、光能和氢能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和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

鼓励和推动节能降耗。

除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二是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调节财税。

把财政补贴作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同时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纳税人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营行为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减免以及加速折旧等等。

第三,加强公车制度的改革。

应该要求限制公车数量,提高公车使用效率,鼓励购买、使用新型环保新能源汽车,并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并进行示范试点。

该制度规定,国内企业可以按照自愿制定减排目标的原则,自行设定排放总量。

如果企业减排至排放上限以下,可将剩余部分作为排放权出售,而对于没有达到减排目标的企业,可以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权进行弥补。

当然,企业设定的减排目标要向政府申请,由政府认证审查。

随着更多企业的参与,该制度将最终实现总量控制的交易机制。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地,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存在问题:总体看来,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内的研究相较于国外有一些滞后,研究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作用及其对策的定性分析。

同时,浙江的低碳发展模式也是主要停留在大方向上的政策措施分析,针对各行业的低碳技术和措施比较缺乏,而且分析的数据实证性不强。

此外现有的研究中理论分析的深度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具体表现为在低碳技术性研究,符合浙江的省情,在如地理环境、资源状况,能源消耗等实际情况方面的针对性研究方面仍缺乏有力度的调查与发现,在战略对策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已有看法往往局限于陈旧,缺乏创新思想,难于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1] 周玉华,肖亮.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生物学教学,2010,35(11):66.[2] 王俊锋,杨春玉.日本低碳社会建设规划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探讨,2010(7):271-272.[3] 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视野,2010,349(5):187-188.[4] 张俊艳,李璐,姜福洋.低碳社会建设中我国公车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9(3):78-81.[5] 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极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168(6):1-5.[6]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绿色经济,2009,218(11):58-61.[7] 王新,李志国.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10):96-98.[8] 徐匡迪.推广LED照明建设低碳社会[J].业界访谈,2010(8):8-9.[9] 李明生,袁莉.中国低碳社会的模式与建设路径探讨[J].软科学,2010,124(4):39-47.[10]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名大学学报,2010(2):20-26.[11]王小康.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J].经济改革与发展,2009(22): 36-38.[1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146(5):45-47.[13]章艾理.萧山区积极发展低碳农业[J]信息资讯,2009(2):48.[14]李伟民.低碳浙江呼之欲出[J]经济观察,2009(17):36-37.[15]朱宏文.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浙江的利用状况[J]区域经济,2009(4):98-100.[16]马驰,夏伊利. 浙江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SWOT 分析[J]北方经济,2009(1):77-78.[17]温怀德.杭州市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23-26.[18]P.R.Shukla,Subash Dhar,Junichi Fujino.Renewable energy and low carbon economytransitionin India [J].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2010 (9): 1-15.[19]F.Bertinelli,el.Production of Low-Carbon Magnetic Steel for the LHCSuperconducting Dipoleand Quadrupole Magne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2006 (2):1777-1781.[20]K.-C. XI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a Low Carbon Future [J].Energy Sources,2009,10(31):1593-15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