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以道德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则。这种“道德中心论”自孔子以后经历代大儒因袭、发扬和自汉代以后经历朝统治阶级采纳、运用。 2.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体现为前者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君主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强调君主应受道德教育,注重道德修养,端正个人的道德品行,实行“德治”和“仁政”。 3.统治者在其阶级统治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从政的基本原则,把道德贯穿于政治生活和统治方式中。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理论 1.关于道德教育的地位。 首先:道德中心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因此,道德品质的教育应摆在教育的首位。 其次: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手段的运用对君主来说更为重要,应放在政治统治的首位。第一:统治者要为政以“正”,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质,力求作风正派,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否则就会导致政治腐败,甚至国破家亡。第二,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也就是以道德教化为主,尽量减少刑杀。 2.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首先:重视自我教育,讲求学思并重和反省内求,强调慎独和慎言力行。宋明理学家更提倡通过修身养性,改变人的气质,陶冶人的德性 其次:中国古代思想家还重视对别人的教化,认为“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身教的作用,强调环境的熏陶,通过社会教育的方法化民成俗。
实践 理论的实践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于精英层,也就是士大夫阶层来说,作为统治着和统治阶级,其人生的最高成就和最终目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必须修身,内圣,必须有“爱人之心”。 对于普通层,即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来说,则是“齐之以刑”,孔子认为老百姓也要学礼,受礼的束缚。纲常礼教的灌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封建统治者竭力抬高君权,为君主集权制造各种舆论。此外,还提倡孝道,提倡家长制。礼教思想的灌输集中体现在为君权服务,以实现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局限 1.形成中国人自强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重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生成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的圣贤不相信人世之外的天国,认为不用脱离现实便能求得永恒,因此形成了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同时将个人的品行,道德,思想的培育,养成,与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加上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利益,整体利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产生极强的民族凝聚力。 2.在维护封建社会巩固和统一的同时,也禁锢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宣扬的等级制度,强调尊卑贵贱,压抑了人的个性,禁锢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宋明理学以理杀人,更是在政治上起了反动作用。另外,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义轻利,过分重视整体价值,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阻碍作用。
一.古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古希腊时期 斯巴达的“战士教育” 内容: 1.战士教育服务于一个目的:培养合格的,能够献身国家的公民和军人 2.战士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军事训练,还包括严格政治道德灌输。负责战士教育的官员向青少年讲解奴隶制国家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准则,并让他们直接参加各项实际活动,来巩固学习成果。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王和长老,还亲自找青少年进行“政治道德谈话”, 3.诗歌艺术的价值在于灌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感情。 效果: 1.在实现公民内部统一和培养优秀军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消除了城邦动荡不安的党争,实现了几百年的政治稳定。 2.奴隶主贵族只把自己的子弟视为教育对象,对平民和奴隶,都是用武力使之就范。
雅典的“民主教育” 内容:
1.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联系,其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并不放弃对平民子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在统治阶级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统治阶级熟悉民主生活,掌握获得公民支持的技巧,因而政治,哲学的辩证和演说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被统治阶级中间,则要消除平民百姓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心理,因而特别提倡“自制”“善于抑制情绪” 效果: 雅典的“民主教育”唤醒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执政,是雅典人心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二)古罗马时期 共和国前期: 1.学校教育尚不发达,罗马重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主要是让青少年通过家庭生活和父辈日常的生活教诲等受到恭顺,勇敢,爱国等道德品质的教育。 2.为了使人们从小逐步确立服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观念,学习十二铜表法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3.借鉴雅典的做法,在贵族学校中进行“演说家,雄辩家教育”,贵族子弟担负着宣传统治思想的使命。 帝国时期: 1.为了便于统治,就得大批培养忠臣和顺民,因此进行的是忠臣和顺民的教育。 2.利用基督教来维护罗马奴隶制,给基督教以合法权利,后将其定为国教,基督教思想的传播进入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中世纪时期 内容: 1.基督教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居于独尊地位,教会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宗教教育的名目下进行。 2.统治者利用教士进行基督教的教义传播,学校按照宗教信条教育青年,使他们相信教义,服从教会并忠于上帝,服从世俗统治者的统治。 3.在宗教道德的教学方法上,则是硬性灌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提问和质疑,教会学校的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 效果: 压抑人的个性,消磨人的意志,使青年学生对教会和封建专制达到绝对服从的程度。 二.近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国——灌输“共和主义精神” 1.军队:革命领导人指派大批的“代表”,去部队推行“全面的政治灌输”,工作方式包括分发政治报刊杂志,组织政治俱乐部,举办爱国主义庆祝会等。借此,成功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宣传了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士兵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2.学校:在大学,主要采取渗透的方式,比如大学通过招生,校址,食宿等方面来进行平等思想,共和主义的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采取灌输的方式,比如把《人权宣言》和宪法列入中小学的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知识中。 (二)英国——实施“宗教教育” 内容: 1.在当时多数人的贫穷明显加剧,少数人的财富显著增长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统治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上,特别注意在下层群众中开展工作。 2.在以教会的名义开办的贫民学校中,主要进行宗教道德的灌输。 3.工作场所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机构,工厂法规定厂内的男女儿童必须拿出两小时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宗教道德教育占很大比例。 效果: 通过宗教教育实现对下层群众的思想控制,宗教教育不仅能使人们勤于劳动和安于卑微的物质生活,还能使现有的社会秩序固定化,神圣化。
三.现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育 1.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各国资产阶级纷纷把吹捧资本主义制度和扼制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2在法国,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更被放在优先讲授的地位。 3.在英国,则强调要“培养青年对当前的制度有认同感,并认为英国的议会制度是唯一可认同的政体。” 4.德国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大肆渲染其经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鼓励人们坚定地“向社会主义作战”。 (二)“公民美德”教育 1.西欧各国十分重视向公民进行有关的“社会责任”或“公民义务”的教育,以期培养出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有用公民”。 2.英国掀起了“公民教育运动”,宣传社会责任感,以及为了公共利益和消泯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的意志。 3.在英法等民主国家,这些“美德”包括,合作,忠诚,诚实,节制,容忍,礼貌等。在纳粹执政的德国则是服从,勇猛,果断,残酷和坚忍。 (三)“爱国主义”教育 1.这一时期,西欧各国还极力推行一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需要的带有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教育”。 2.德国的对侵略扩张意图的美化。
四.战后西欧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一)英国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为教会、为国家服务的人。包括宗教教育、德育教育、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①教派多,灌输各派都承认的教义,小学的宗教课时增加,增加到比算术、自然课都多。 ②每天上课前15分钟,要进行宗教仪式的锻炼,集体做礼拜、唱赞歌、校长训话、学生发言。 (2)德育教育:通过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在大学里都设有道德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以“中立”的方式呈现教材,指导学生自我反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3)政治教育:大学、中学里都有政治协会,成立“学校议会”,实际上是推进校政民主化,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民主选举,民主处事作风和技巧。
(二)法国:主要称之为公民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1)首先对公民进行人权教育,教育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如何做一个新的公民,首先要尊重人生安全,还要尊重人类庄严、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 (2)进行民主生活教育,先让中学生体验良好的民主氛围,进而养成民主作风。为此,法国学校强调发展“合作班级”,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一起决定学校生活规章,并且一起执行。 (3)国家的政体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国家政体的合理性。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学8—7年级(法国中小学的“年级”是逆数的,法国的11年级相当于1年级,1年级相当于高中2年级)正式开始,并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 (4)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学校对各年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祖国的了解,对国旗、马赛进行曲的了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伦理道德教育。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以至文静的动机和理性。
(三)德国:民主主义教育。 (1)政治文化改造:战前法西斯主义根深蒂固,战后要对政治文化重新改造,教育人民,成功创造力一种民主政治文化。在人民对民主缺乏信心的情况下,政府推行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重新教育德国人民的计划,学校、大众传播媒介、政治组织都被动员起来贡献力量,由此德国政治文化得到了改造。 (2)政治养成教育: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了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政治养成教育主要讲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大事件。 (3)宗教教育:主要是学校分类教育。一类是共同教育。根据基督教的文化价值对具有不同教派信仰和世界观的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上课时,按不同教派分班。二类是教派学校分天主教和信教,按各自不同教义进行教育。三类是世界观学校,不进行特定教派的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