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9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35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高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中等
生产率
凝聚力

36
沙赫特实验: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内聚力
ⅰ 低 产 率 生 ⅱ
高 绩 效 规 范 低

ⅰ高内聚力 ⅱ低内聚力 高 高 低内聚力 高内聚力 低 低
内聚力与
关系
沙赫特实验内聚力与生 产率的关系
16
规范与从众
• 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压力,使他们 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 准。 • 产生群体压力的条件:
– 个体了解群体中的成员 – 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或渴望成为 这个群体的一员 – 个体感觉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
17
规范与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
• 员工的个体的反社会性活动,受到他们所 在的群体背景的影响和塑造。当工作场所 总的越轨行为受到群体规范的支持时,它 们可能茁壮成长。 • 当工作场所中出现越轨行为规范时,会对 员工的协作、承诺和动机水平产生不良影 响。反过来,这又会导致员工生产率和工 作满意度的下降,以及流动率的提高。
• 群体规模:与群体绩效并不必然成正比或正相关 • (1)任务性质:复杂困难的、调查研究性的任务, 大群体更有效;执行性的任务,小群体更有效; • (2)责任明确程度:小群体优于大群体,一般意 义上 • (3)搜寻和发现事实:大群体更有效率
• (4)决策(或完成任务)的速度:小群体优于
大群体
2、社会惰化效应
三、地位
• • • • • • 1、地位及分类 2、什么决定地位? 3、地位与规范 4、地位和群体互动 5、地位公平 6、地位与文化
21
1、地位及分类
• 地位:他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 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
– 正式地位:由组织通过给予个体某种另 人愉快的东西使个体获得正式地位; – 非正式地位:可以通过教育、年龄、性 别、技能、经验等特征非正式的获得。
5
三、为什么人们会加入群体
• 1.安全需要:加入群体可以减小独处时的 不安全感 • 2.地位需要:能够被别人承认 • 3.自尊需要: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 4.归属需要:群体能够满足社交需要 • 5.权力需要:在群体中影响他人 • 6.实现目标的需要:集合智慧与共同努力
6
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
群体目标 权 自 情 安 力 尊 感 全
– 群体成员把任何与它们假设不一致的意见合理 化; – 对于那些对群体的共同观点有怀疑的人,群体 成员会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 那些持有怀疑态度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 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 量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致; – 存在一种无异议错觉。缺席者会被视作赞成者。
• 避免投票时出现僵局的可能性; • 5或7人组成的群体足以代表多数人的意见,同时获得不同渠道 的信息和资源; • 可以避免大群体中的一些弊端,如少数人统治、亚团体、限制 某些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决策时拖延时间。
五、内聚力
• 1、内聚力: • 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 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2
2、什么决定地位?
• (1)个体驾驭他人的权力:那些通过权力 控制群体结果的人具有高地位。 • (2)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能力; • (3)拥有群体所看重的个人特征的人。
3、地位与规范
• 与其他成员相比,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 有更大的自由度偏离群体规范的行为。他 们比地位低的同伴更能抵制群体规范的从 众压力。 • 只有当高地位者的活动不会严重妨碍群体 目标的实现时,这一切才有可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14
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多 维 护 角 色 群体 群体 人际群体 团队群体
角色 角色

的群体类型
15
3
二、群体的分类
•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 分配明确的群体。 • (2)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 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自然形成的组合。
4
• 2.细分类型: •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由直接向 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 (2)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由为完成 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组成 • (3)利益型群体:由那些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 定目标的人们组成; • (4)友谊型群体:由那些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人 们组成。
6、地位与文化
• 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地位吗? • 不同文化下地位的重要性各不相同。 •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 打交道,有助于了解谁拥有地位和哪些方 面拥有地位。
四、群体规模
• 1、群体规模与群体行为 • 2、社会惰化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 3、社会惰化效应对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28
1、群体规模与群体行为
图: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Pre-stage I
Stage I Forming 形成期
Stage II Storming 震荡期
Stage III Forming 规范期
Stage IV Performing 执行期
Stage V Adjourning 终止期
10
二、间断——平衡模型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 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 变,此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 间阶段 • (4)转变之后,群体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5)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 度明显加快
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分类
类别 举例
生产方面 财产方面 政治活动 个人攻击
提前离开 蓄意拖延工作时间 浪费资源 破坏公物 虚报工作时间 偷窃组织财物 偏袒自己人 传播谣言 指责同事 性骚扰 骂人 偷窃同事物品
成为群体的一员会增加个体的越轨行为
• 研究表明,与独自工作的个体相比,那些 在群体中工作的人更有可能说谎、欺骗和 偷盗。(教材第164页图9-4) • 群体可以提供一种匿名保护,那些担心因 偷盗被抓的人就有了可以依赖的事实:群 体成员有同等的偷盗机会和同样的理由。 这形成了一种虚假自信,会带来更激进的 行为。因此,越轨行为取决于被接受的群 体规范,甚至个体是否式群体成员。
7
9.2群体的发展阶段 群体的发展阶段
• 一、五阶段模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8
一、五阶段模型
• (1)形成:成员了解、理解、接受群体规范,直 到认同成员身份 • (2)震荡:冲突阶段,直到群体的领导层次明确 • (3)规范化:产生凝聚力,稳定群体结构,对成 员身份达成共识 • (4)执行任务: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成 员注重完成任务 • (5)中止:对暂时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此阶段, 群体准备解散
第9章 群体行为
• 9.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9.2群体的发展阶段 • 9.3群体结构:角色、规范、地位、 规范、内聚力 • 9.4群体决策
1
9.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一、群体的定义 • 二、群体的分类 • 三、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2
一、群体的定义
• 1.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 计算一下自己属于多少个群体? • 2.群体的要素: • (1)两个以上的人 • (2)共同的目标或兴趣 • (3)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 • (4)彼此之间自然或不自然的吸引力
34
3、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
• (1)凝聚力与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 • (2)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受群体绩效规 范的影响:
• 群体的绩效规范高,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 绩效规范高,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可能高,但低 于高内聚力高绩效规范的情境; • 内聚力低,绩效规范也低,则生产效率可能处于中 低水平。
• 社会惰化效应: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 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 社会惰化效应的产生原因: • (1)群体成员认为别人是懒惰的或无能的, 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 (2)群体责任分散; • (3)群体缺乏有效的衡量成员努力程度的 手段。
30
3、社会惰化效应对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 (1)如果管理者希望借助群体的力量来提高工作 时期和团队精神,他们必须提供可以明确体现个 人努力程度的手段。 • (2)成员为奇数的群体视乎比偶数群体更有利; • (3)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 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时间 准确性 创造性 被接受 群体 长 高 高 高 个体 短 低 低 低
42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 1、群体思维: • (1)群体思维的概念:一般发生在群体成员都追 求群体意见一致性的情况下,群体对从众的压力 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43
• (2)群体思维现象表现出的症状:
4、地位和群体互动
• 群体成员的互动受地位的影响。 • 地位高的人更加果断,在组织中经常发言, 经常批评他人,要求也更多。 • 地位低的人参与集体讨论的积极性较低。 • 地位的差异实际上抹杀了群体思想及创造 性的多样化。 性的多样化。
5、地位公平
• 如果成员感到群体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就会引起 群体内的失调状态,并导致各种各样的调整行为。 • 在维持公平感上,与正式地位相应的外在标志是 很重要的因素。 • 群体内部通常有一致的地位标准,因此,群体成 员的地位等级也比较统一。 • 当人们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群体之间 的地位标准不同,或者群体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 (异质程度高),他们可能面临冲突情景。
11
9.3群体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