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
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
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1]后世影响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
圣雄甘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
甘地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范。
通过甘地,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
后来在二十世纪,年轻的小马丁•路德•金也深受甘地的影响,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进步意义梭罗的进步意义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关于生活意亨利•戴维•梭罗义的思考与阐示,另为一种新文体的建立。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
商品化时代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任何精神信念在这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都变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思想家和其他一些仁人志士都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疑虑:难道资本主义商品化社会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想家园吗?难道现实中的金钱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吗?带着这种种疑虑,梭罗——这位先验主义思想家独自一人住进了离康城不远的湖畔林中。
在那里,他虽然只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但其意义却相当深远。
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建屋取食过上一种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人们完全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应当将少量的时间用于谋生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人们不要为繁杂纷乱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所迷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其实当年梭罗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年仅30多岁的年青人。
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只不过他更善于思考,不甘心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花费于生计。
他赞同“先验论”的主张,提倡人们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
他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们的确将生命的意义搞颠倒了。
文学贡献梭罗对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
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后人奉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与其同时代的天才作家霍桑、麦尔维尔和恩师爱默生相比,他的散文似乎更具备20世纪的风尚。
梭罗的文字明白晓畅、简练准确,完全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涣散、抽象、隐晦和伤感的情调。
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海明威、亨利•米勒都继承了他的风格。
在行文中梭罗注重使用地方语言,特别是双关语等,使自己的作品产生出一种“讽剌幽默”的意味,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诸如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和肖伯纳等人的风格。
比如,在“抵制国民政府”一文中他写道,“我实难接受如此信条,即愈小之政府乃愈佳之政府。
广推其意,岂非取缔政府为上善之策”。
梭罗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
梭罗的天才如果仅只是沉思性的,他是适于这种生活的;但是他这样精力旺盛,又有实际的能力,他仿佛天生应当创造大事业。
他进行的研究,规模非常大,需要有极长的寿命才能完成,所以当梭罗静悄悄地逝世时,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她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
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没有做完就离开了,而没有人能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贵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他还没有真正给他的同侪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就离开了人世。
但至少他是满足的。
他的灵魂是应当和最高贵的灵魂做伴的;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学完了这世界上一切的才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
有道德的,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4]4人物评价编辑在世的时候,梭罗的政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回响,他的同代人视他为自然主义者,而不是激进分子。
他毕生仅出版了《瓦尔登湖》和《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两本书的主题都和自然有关。
然而,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名人,包括像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治家,还有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1906年,圣雄甘地在南非进行民权运动时,读到《瓦尔登湖》。
他为了反种族歧视和平反抗而入狱,在狱中他读到《论公民的不服从》,并且受到启发。
他为此发表了梭罗的书介,并称梭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贤人。
他后来说:"梭罗的理念对我影响很深,我采用了很多,而且向每一位争取印度独立的同胞推荐这本书。
我甚至以《论公民的不服从》来为我们的运动命名。
"马丁•路德•金在他的自传里提起,1944年他首次阅读《论公民抗命》而接触到非暴力反抗的概念。
他在自传里写道:为了阻止奴隶制度的版图扩至墨西哥,梭罗因反对这场不义之战,拒绝缴税而入狱。
我由此知道了非暴力反抗的原理。
他提倡不和恶势力妥协的理念使我震撼不已,让我一读再读。
我开始相信,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种道德责任,就和行善一样。
没有人比亨利•戴维•梭罗更传神更热诚地表现这个想法。
籍由他的文字,见证他的为人,我们传承了这一种具原创性的抗议方式。
梭罗的教诲在公民运动中重燃,甚至比以前都还热烈。
梭罗倡导一个正直的人不应忍耐不义之事,而是要坚持对抗邪恶,无论场合地点,在全国各地的抗争运动,其实都是梭罗理念的延续。
5人物情感编辑1839年7月,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一家从马萨诸塞州的基尤特{Scituate}迁到位于该州东北部的康科德镇。
在那个只有5000人的小镇,艾伦很快认识并拜访了梭罗一家。
那时梭罗毕业已有两年,在一所小学校从事着教师的工作。
显然梭罗意识到艾伦的到来对他意味着什么。
在1839年7月25日的日记里,他写道:“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写上这句话时梭罗可能还不知道他的哥哥---与他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约翰,也喜欢上了可爱的艾伦。
不过兄弟俩平静的性格不会允许他们发生任何争吵,不久后都共同接受了这一事实。
而同时被两个男孩喜欢的艾伦也充满了快乐。
她接受了兄弟俩去游览大自然的邀请。
1840年,身为兄长的约翰首先向艾伦表示了他的爱慕之心。
但他很快伤心不已,因为艾伦断然地拒绝了他。
之后,梭罗以自已的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
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
他企望待遇会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笔调冷漠。
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指划破,病菌迅速蔓延,发展成了破伤风。
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
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门不出。
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
从此梭罗再也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这是我过去转的别人的忘记他的原始网址了,分享一下就好,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呵呵1. 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单独处理事务的数目成正比。
2. A man's interest in a single bluebird is worth more than a complete but dry list of the fauna and flora of a town.对单个北美知更鸟发生兴趣,要比对一个城镇里完整、枯燥的动物志和植物志发生兴趣,更有价值。
3. A truly good book teaches me better than to read it. I must soon lay it down, and commence living on its hint. What I began by reading, I must finish by acting.一本真正的好书,读过后应有教益。
我要很快将它放下,开始按它的提示生活。
开始于阅读,应完成于行动。
4. After the first blush of sin comes its indifference.因第一次罪而羞愧后,冷漠即生。
5. All men are children, and of one family. The same tale sends them all to bed, and wakes them in the morning.人人都是孩子——同一家的孩子。
同样的故事哄他们上床,并在早上叫醒他们。
6. An early-morning walk is a blessing for the whole day.清晨散步带来一天祝福。
7. An unclean person is universally a slothful one.一般说来。
邋里邋遢者就是懒汉。
8. Any fool can make a rule, and any fool will mind it.任何白痴能制定规则,而任何白痴就会在意。
9. As a single footstep will not make a path on the earth, so a single thought will n ot make a pathway in the mind. To make a deep physical path, we walk again and again. To make a deep mental path, we must think over and over the kind of thoughts we wish to dominate our lives.如同一个脚印在地上踏不出一条路,单一想法也不会在脑中形成一条思路。
要在地上留下一条深路,我们就要来回走。
要在脑中留下深痕,我们必须反复思考将用于支配我们生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