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运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根据其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对我国古代的气候进行了分期。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500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四个温暖期包括1、仰韶文化到商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根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600年至6080年)和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年至4000年)所发现的獐、竹鼠、貉、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说明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

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

2、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从《诗经》到《史记·货殖列传》都明确记载此期亚热带作物分布北界比现在偏北。

如黄河流域多梅、竹、江汉地区多桔、黄淮平原对漆、桑、麻。

说明气候属温暖期。

3、隋至北宋初年(600年至1000年)。

黄河流域的博爱、户县周至等地普遍设立“施竹监”,专营竹子的生产和销售;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四川盆地出产荔枝。

反映出此时的气候温暖潮湿。

4、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1200年至1300年)。

此时,黄河流域仍普遍设立“施竹监”这种机构。

说明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竹子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反证当时气候仍温暖潮湿。

作者认为,竺可桢根据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的春来秋往等物候资料,对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3000多年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认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经历四个寒冷期:1、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

周代以前,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之后,至西周初期,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期,约有一二百年。

竺可桢认为,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文化层(西周)中动物量显著减少,且无喜暖动物施本期气候转寒的力证。

2、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公元初至600年)。

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寒冷气候开始侵袭中国大地、反映本期气候寒冷的材料有:渤海湾连年结冰,淮河封冻;黄河以北地区节令比今天迟十天至半月。

3、两宋时期(1000年至1200年)。

10――12世纪中国气候加剧转寒。

在本期内太湖封冻,洞庭山上的柑桔全部冻死。

素称“荔枝之乡”的福州,因遭严寒而绝收等,证明气候严寒。

据竺可桢研究,至13世纪初我国的气候又有一段时间回暖。

杭州在13世纪最初20几年内有几年无冰雪。

但这一回暖期不长。

4、明初至清末(1400至1900年)。

竺可桢根据徐近之的研究统计,得知这500年期间,寒冷年份多。

长江中下游湖泊及沿海亚热带地区霜雪频繁,太湖封冻16次,汉水结冰19次,淮河封冻14次,洞庭湖封冻9次。

(二)、蓝勇在《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中认为:1、仰韶温暖期直至夏商文明。

作者认为,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处于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苏秉琦先生曾经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曾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各地都有文明发源的火花。

文明的四个特征:文字、城市、金属器和大型礼仪性建筑。

九州2、夏商文明是伴随着中国黄河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发展起来的。

3、西周寒冷期(公元前1100年至 950年,出现了我国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

4、从春秋战国到秦、西汉时期,是一个长达800年左右的温暖期。

5、从东汉开始的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长达600多年的相对寒冷期。

6、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

唐代前期气候以暖冬为主,后期以寒冬为主,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

7、五代北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气候总的来看还是处于一个比唐前期寒冷而比南宋温暖湿润的过渡时期。

8、南宋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800多年的寒冷期。

(元代,明清小冰期)。

以上两种观点中,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于宋代气候的看法。

蓝勇先生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游牧民族南下的影响和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性及后果。

(三)、我们采信邹逸麟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将仰韶温暖期后的三四千年的时间分成了九个阶段:1、从公元前11世纪起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

相当于西周早期的河南淅川县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中,都是些适应性较强、分布面很广的动物种类遗骸,未见喜暖动物的遗骸。

在《吕氏春秋·古乐》、《孟子滕文公下》中都有周武王灭纣时“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事实上人为是做不到的,这反映了周武王伐纣时是犀牛、野象成群退出黄河流域的关键时期。

周孝王时有长江、汉水结冰的记载(《竹书纪年》)。

此后在历史文献中黄河流域无任何犀牛、野象活动的记载,标志着全新世中期温暖期的结束,气温开始转暖。

2、约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气候又转暖和。

《春秋》一书中记载,公元前698年、前590年、前545年等年份鲁国冬天无冰。

今天我国中东部地区河流稳定冻结的南界大致上东起连云港,经商丘附近北跨黄河,沿黄河、渭河北侧高地向西,与1月份平均气温-2℃一线非常接近,估计当时河流稳定冻结的南界要比现代北移1个纬度。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20年、前478年,黄河下游地区小麦收获提前到夏历四月间,比现代早10天左右。

据《诗经》中反映东周时代的作品记载,今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秦岭等地都有梅树的分布,而现代这两种果树都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3、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战国至西汉初年,气候有转寒的迹象。

据《孟子》、《管子》记载,黄河下游地区小麦收获时间已经推迟至夏至(公历6月24日)左右,与春秋时收获日期相比明显推迟,说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气候已经转寒。

又据《吕氏春秋》、《管子》记载,当时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农田始耕的时间,折算为公历平均为2月23日,而今天郑州、西安两地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3℃,才开始耕作,时间大约在2月11日,说明当时黄河中游的始耕时间比今天推迟了10余天。

还有秦汉之际确立的24节气,霜降定在公历10月24日,而今天郑州、西安等地霜降的时间为10月30日,提前了6天,《周礼·考工记》云:“橘逾淮而枳”,而《淮南子》里讲“橘树之江北,则化为枳”,反映了柑橘适宜生长的北界由淮河南移到了长江。

4、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末的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我国东部地区又进入一个温暖期。

据反映西汉关中地区的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当时西安地区立春后土壤开始解冻,4月10日水稻即可播种,比现代提前5天左右。

拿《逸周书·时训解》中72物候与现代春秋两季的物候进行比较,气候都较今日暖和。

《史记·货殖列传》:“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谓川千亩竹”,这些经济作物的分布较今日偏北。

东汉末年开始气候趋寒,反映公元2世纪末洛阳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四民月令》记载的物候表明,其时气候大体与现代相当。

5、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进入一个寒冷期。

反映华北地区农业知识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桃树始花、枣树生叶的时间要比现代黄河流域迟了10---20天。

而且石榴需要用蒲藁裹缠才能过冬,而今天则无此需要,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较今为低。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率十万大军至今扬州附近的广陵城准备南伐,因是岁大寒,运河水道结冰,战船不得进入长江而罢。

据《晋书·五行志》、《魏书·灵徵志》里异常霜雪事件频繁出现,也证明当时为寒冷期。

6、公元6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的隋盛唐时期,在西安地区曾有梅树和橘树种植的记载,虽然这是宫廷皇苑中观赏性植物,很难说有确定气温的意义,但同时这一时期文献记载中,无突出气候极端事件,也无明显的增暖现象。

因此,认为这一时期的气温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增高,与今日相近。

但也有人认为仍属寒冷期,尚无定论。

7、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

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冻冰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冻冰经典现象。

韩鄂《四时纂要》记唐末关中地区石榴和板栗需要包裹才能过冬,葡萄过冬需要全埋土防寒。

据现代果树区划,葡萄全埋土过冬的地区相当于最低温多年平均值为-16至-20℃,说明这个温度已出现在关中地区。

8、公元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气候温暖期。

据《文献通考》记载: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户部曾上奏诸州府夏税征收条例,其中征收夏税的小麦、大麦、豌豆等谷物的最靠北的州军有延州(治今延安)、庆州(治今庆阳)、威塞军(治今涿鹿)、大同军(治今大同)、振武军(治今朔州市)等地。

这些地区夏税起征的时间变动在夏历五月十五至六月十日,可见当时这些地区已有冬小麦的种植。

北宋时今临洮一带,“夏田种麦,秋田种粟豆”,为冬小麦产区。

据《鸡肋编》记,今陕北沿边当时的宋夏边境一带,“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

今天冬小麦北界地区全生长期为280天至360天,此处云“周岁始熟”,当为冬小麦。

宋夏边境区指今宁夏固原以北和陕西延安以北地区。

金泰和五年(1205年),金政府调整夏秋税征收时间,把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陕西等路夏税征收时间定在七月初。

其中,西京路治大同,路境南界在今山西朔州市、应县、灵丘一带,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府境南界在翁牛特旗至库伦旗一带,上京路治今哈尔滨市东南,路境南界在长春至抚松一带。

因为这一带“地寒,稼穑迟熟”,所以定在七月初征收夏税,输送的谷物中有“粟麦”。

以上资料说明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冬小麦已达临洮、固原北、延安北、大同、翁牛特旗、长春一线。

据陶谷《清异录》记载,宋初“甘蔗盛产于吴中”,杭州的“临平、小林多有种之”。

这里的吴中指太湖流域。

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13世纪末,在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城市出现专门从事榨蔗糖的作坊,估计这些城市周围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的甘蔗种植。

现代甘蔗种植的北界在邵阳、长沙、景德镇、衢州、金华一线,而宋时北界较今日北移了两个纬度。

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金人所需茶叶原先均由宋人通过榷场贸易供应。

宋人输入除茶叶外,还有茶子和茶苗,可见金人境域内必有种植。

1198年(承安三年)金政府因购茶“费国用而资敌”,下令设官自行制造。

次年(1199年)在淄、密、宁海、蔡四州各设作坊制茶。

这四州分别在山东淄博、诸城、牟平和河南汝南等地。

1201年(泰和元年)下令“河南茶树有槁者,命补植之”。

《金史》卷99《贾铉传》载,上书论山东采茶事,云“茶树随山皆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