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ETBD)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7例(61耳),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31耳)、对照组28例(30耳)。

观察组患者给予ETBD,对照组给予鼓膜置管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情况、纯音听阈值(PTA),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6、12、18個月,观察组患者的ETDQ-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PT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18个月,观察组的有效率(83.9%、93.5%)显著高于对照组(56.7%、43.3%)(P<0.05)。

结论ETBD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 (ETBD)treating 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Methods 57 patients (61 ears)with 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 treated in People′s Hospital of Puning City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29 patients,31 ears)and control group (28 patients,30 ears)according to hospital sequence.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TBD,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rommet insertion.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ETD),pure toneaudiometry (PTA)and treatment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ETDQ-7 score in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6,12 and 18 months operation (P<0.05).PTA in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2 months operation (P<0.05).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83.9%,93.5%)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6.7%,43.3%)at after 12,18 months operation (P<0.05).Conclusion ETBD treating 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Key words]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ion;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Grommet insertion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tion,ETD)主要指因多种因素导致咽鼓管发生通气功能不良,使中耳气压失去平衡的功能障碍。

典型ETD可表现为随外界气压的变化,耳部出现闷塞感、完成Valsalva动作困难等。

成人ETD 发生率为0.9%~5%,3个月;纯音听阈示骨气导差>15 dB;鼓室导航图可见B 型、C型曲线;给予保守治疗、反复鼓膜穿刺疗效不佳。

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9例(31耳)、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18~55岁,平均(30.1±4.2)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2.9±0.9)年。

对照组28例(30耳),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30.4±4.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0±1.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内容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ETBD治疗,对照组给予鼓膜置管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观察组实施ETBD 麻醉成功,取仰卧位,将头抬高约30°后0.1%肾上腺素加地卡因棉片收缩双侧鼻腔黏膜,0°鼻内镜引导下准确找到咽鼓管咽口,导入器械,借助植入器送入球囊扩张导管,直达咽鼓管腔,缓慢加压,10个压力单位持续给压2 min,扩张狭窄、阻塞的咽鼓管,打开卡锁减压,撤出球囊、植入器与导管,清除干净分泌物。

②对照组实施鼓膜置管术采取患耳向医术者体位,局麻成功后,在鼓膜前下象限做弧形切口将鼓膜切开,利用吸引器,清除干净鼓室内分泌物,地塞米松溶液冲洗鼓室后留置中耳通气管,结束手术。

通气管术后3~6个月自行脱落,如未脱落可在术后6个月拔除。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抗感染3 d,定期门诊随诊。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的ETD情况,利用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4](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评价,评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纯音听阈值(pure toneaudiometry,PTA),采用丹麦Otemetrics公司生产的Otmetrics itera纯音测听计,频率为0.125~12.5 kHz,HAD200耳罩式气道导耳机,配套B-71骨导耳机。

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8]:有效为鼓室导抗图恢复A型,骨气导差15 dB;无效为相关检查结果無明显改变,鼓室导航图检查采用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ZO901型阻抗测听仪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ETDQ-7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ETDQ-7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ETDQ-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PTA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PT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

3 讨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常见多发性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较复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病情的发展,使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持续性耳鸣等[5-6]。

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反应学说、ETD、感染等有关。

国内外医学在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方法中存在较大争议,保守治疗包括规律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内镜治疗、咽鼓管治疗、乳突手术、鼓膜治疗等,均可缓解病情。

但保守治疗多起效较慢,且治疗时间较长;鼓膜治疗创伤性较大;咽鼓管治疗、内镜治疗创伤性小,安全性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7-8]。

慢性分析性中耳炎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发展,但效果多不理想,患者中耳因长时间处于负压状态,导致纤维层发生阙如及鼓膜膨胀不全菲薄,给予鼓膜穿刺,或切开置管,可快速缓解负压症状,但此类治疗方法多存在脱管的问题,即使长期置管,治疗远期效果仍不理想,一旦鼓膜愈合可阻塞咽鼓管,导致中耳炎再次复发[9]。

多数学者认为,ETD使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诱因,咽鼓管是连接鼓室与鼻咽的通道,位于颅底,由软骨部、骨部及接合部组成,骨部为被动开放状态[10-12]。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咽鼓管软骨部处于关闭状态,当吞咽及打哈欠等动作时咽鼓管软骨部可在牵拉作用下主动开放咽鼓管,调节中耳内外的压力达平衡状态。

当机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的软骨部及峡部发生功能障碍,软骨部及峡部狭窄、阻塞等,使通气引流功能受阻[13-15],给予ETBD时,球囊在咽鼓管狭窄部持续扩张2 min,使狭窄部位通畅,恢复咽鼓管正常通气及引流功能,顺利排出中耳部位的积液,平衡中耳内外压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ETDQ-7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ETBD可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的有效恢复,去除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原因;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PT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听力损伤较对照组小,ETBD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听力尽快恢复。

术后12、18个月,观察组的有效率(83.9%、93.5%)显著高于对照组(56.7%、43.3%)(P<0.05)。

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显著的效果,柔软的导管头端可有效避免组织受损,半顺应性材质制成的球囊可很好地提高其扩张强度及柔软度,使其可顺利进入狭窄的咽鼓管,压力范围宽,专用导管推送装置可使球囊快速准确地进入狭窄的咽鼓管[15]。

综上所述,ETBD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根治病因,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有效预防中耳炎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