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1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V01.28No.1
2011年2月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Feb,2011
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黄盼盼胡佳红何建兵王永川姚木兰(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妈祖文化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当时官员与渔民的推动,使得妈祖文化曾经是舟山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信仰之一。妈祖庙在嵊泗、定海、岱【上J、普陀的分布在古籍中都有记载,但现存的妈祖庙已经不多。保存妈祖庙古迹,宣扬妈祖文化,对打造舟山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发展舟山的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妈祖文化;传播;分布格局;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18(201I)01.---0007--05
众所周知,舟山的普陀是著名的“海天佛国”,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殊不知舟山曾经也是妈祖文化的兴盛地。据清康熙《定海县志》记载,舟山本岛有天后宫36个。至民国的《定海县志》记载,定海的天后宫增至83个。这就说明,在当时舟山海岛的神灵信仰中,天后妈祖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和规模较大的,一是位于定海南门外东山之麓的定海天后宫,为康熙年间的定海总兵蓝理所建,二是位于沈家门宫墩附近的沈家门天后宫,据传有三五百年的历史。但可惜的是这两座天后宫已遭毁弃。近年来,很多人开始呼吁,希望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能够对妈祖文化引起重视,兴建天后宫,并将其作为舟山的特色文化,加以保存和发展。
一、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历史与成因《辞海》对“妈祖”的解释是:“‘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妈祖婆’。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相传宋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之。八岁从师,十岁信佛,十三岁习法术。宋雍熙四年(987)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此后,历代均有褒封,奉祀之庙称妈祖庙或天妃宫、天后宫。”111北宋康熙四年(987年),湄洲岛上建了第一座妈祖庙,也称为“灵女庙”,以后妈祖影响日益扩大。(一)妈祖庙在舟山的传播历史有志可查的由宁波本地人建造的第一座天后宫,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位于舟山定海(时属宁波)县治南的“天妃圣母祠”。《定海历史名人传录》中云:“康熙二十二年夏,诏命施琅率领水师攻打澎湖,蓝理率先冲人敌阵,杀敌80余人……几经奋战,终于攻克澎湖,最后统一台湾。蓝理因战功授参将,加左都督。”康熙二十九年,蓝理调镇定海。因在澎湖战役中,蓝理祷告天后,得以大胜,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大帝诏封妈祖为“仁慈天后”。【2】当时,蓝理捐资备料,吩咐蓝廷珍(蓝理堂侄孙,从家乡投军蓝理,后被誉为“治台名将”)回福建,从莆田、闽南请了一批修建妈祖庙的能工巧匠来定海,经过四五个月的工期,建成了定海天后宫。这也是舟山最早的一座天后宫。据《小洋乡志》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北方受异族统治,巨商大贾纷纷南来。那时候江、浙、闽、粤海运频繁,大商船贾从南北上,常到嵊泗的下碇。为了海运之方便,船商首户们在嵊泗设库建仓作为海运之中
[收稿日期]2010—11-25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团委“大学生科技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黄盼盼(1988一),女,浙江临海人,浙江海洋学院汉语言文学2008级本科生。
万方数据8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第28卷
转站。所以闽、粤船员们信奉天后,船船有神龛供奉,为的就是“求航行之平安,祀求天后保佑”。13]而后来在两位巨商船户发起下,在本岛建造天后宫。嵊泗列岛位居长江口外,江海交汇南北海运要冲,不仅沿海各地渔船众多,而且南来北往的商船、粮船和官船,也都要路过这里,或是避风停泊,或是汲水补给,免不了上岛,朝拜天后,祈祷娘娘保佑,一路平安。当时嵊泗渔场向为闽、粤、台、江、浙、沪等沿海各地渔民共同开发和利用,由此天后信仰的习俗被随之带到了嵊泗列岛,且广为传播,世代相传,渐渐成为嵊泗渔民信仰风俗中一种重要的习俗。嵊泗渔岛的妈祖信仰风俗之兴起,亦应与湄洲及福建,广东渔民同步。距林默羽化升天后3年,即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朝廷令除两浙(浙东路、浙西路)渔禁,时属浙东路的神前(今嵊山)、下八山(今壁下山)和小洋山等诸岛渔场同时解禁,沿海渔民得以自由出入渔场采捕。福建渔民陆续到来并建起了很多小型的妈祖庙,外来渔民与当地土著渔民频繁接触与交往,耳染目濡,嵊泗渔民也随之信奉起妈祖,开始在岛上兴建较大规模的妈祖庙,即天后宫。迄今尚保存完好的天后宫在嵊泗列岛大洋岛海域的圣姑礁上。妈祖研究会编印的《妈祖与中华文化》一书中谈到:元朝人程端学在《(鄞)灵慈庙记》中记载了宁波妈祖庙的来历:宋绍熙二年(1191年),有一位名沈法询的船长,因“经南海遇风,神降于舟以济,遂诣兴化分炉香以归,见红光异香满室,乃舍宅为庙址”。【41这是妈祖传人普陀的佐证。宁波原包括舟山,南海即南海普陀。所以宁波妈祖庙可能指普陀妈祖庙,不过这与塘头关于妈祖慈航塘头的传说相吻合,所以普陀妈祖的传人最早的地方可能是在塘头。传说800多年前,福建莆田一艘商船北上,途经黄大洋遭遇台风,在上镬峙触礁。船员全部落水,生命垂危。塘头村渔民纷纷到海边救人。船员全部获救了,但他们离开的时候未找到落海的一尊海神妈祖神像,后来莆田船员驾船几次来到塘头要请回妈祖娘娘,但都未成功,于是便将妈祖留在了塘头。从此莆田海神妈祖就分灵到塘头,世世代代显圣保佑塘头渔民。岱山又称“蓬莱仙岛”,公元前210年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上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得名,自唐开元年始,1000多年来,一直被朝廷命名为“蓬莱乡”。受本地海洋经济发展以及官府大力提倡,蓬莱乡的妈祖文化影响发展迅速。宋代朝廷对妈祖的封号是“惠灵夫人”,在当地父老相传。蓬莱乡立庙祭祀“天妃”在元代后期(1335~1340年,晋封“天妃”)。元代在岱山岛的司基虎山建有天妃宫。明初昌国县废,天妃宫倾圮。康熙二十七年(1688),展复蓬莱乡后在旧址草创建之。乾隆初,改名天后宫。乾隆初,有僧人伟哉慈溪人,募资重修,有文献记述其“巍峨壮丽”(乾隆四年(1739),定海镇标右营游击胡御珂撰《兴修超果寺记》)。一说此天妃宫是舟山历史上最早祭祀妈祖的宫宇。(二)妈祖文化在舟山广泛传播的成因1.妈祖文化在舟山的流布与发展与舟山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舟山群岛虽远离湄洲岛,但它是东海的中心渔场,舟山群岛等浙东海岛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和捕鱼作业的主要渔场,福建渔民一年四汛大半时间在此劳作,而妈祖是渔民出海打渔的“守护神”,《中国民间诸神》中记载天妃娘娘(妈祖)也属于广义的船神151,岛民从事的海洋开拓事业,无论是海运或海上捕捞都是高风险作业,亟需妈祖这位以救海难为主职的守护女神的庇佑,且舟山群岛上的渔民很多是福建移民,所以浙东海岛出现了大批妈祖庙。如沈家门,作为福建渔民的集居地,鱼汛旺季时多达3万余人。嵊泗列岛的嵊山岛,更是福建渔民在冬汛捕带鱼的主渔场。因此,福建的妈祖信仰必然随船流布,四方扩散。另据调查,福建渔民有个习俗,除了船上供奉妈祖外,每到一地,因供祭和屯积渔具之需,必定上岛建庙,以延香火。据载,旧时舟山的天后宫,大多为福建渔民筹资所建。特别是清朝与民国时期,舟山居民的妈祖信仰十分兴盛。康熙三十三年时,仅定海本岛就有庙165个,其中供奉天后的36个,占神庙总数的1,5。到民国十二年,定海所属的21个区祠庙扩展到377个。其中有名望的天后宫83个,占1/4左右。又如嵊泗列岛,民国末年共有神庙60余个。其中供奉天后的庙宇40余个,占庙宇总数2/3。2.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也借助于外力的帮助。当时的舟山属于宁波管辖,宁波舶商、渔民建造的天后宫始于明中期,盛于清中晚期。有志可查的由宁波本地人所建造的第一座天后宫,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位于舟山定海(时属宁波)县治南的“天妃圣母祠”。这便是舟山的第一座“天后宫”。同时,妈祖文化的传播也与舟山官员的户籍有关。清代,在舟山境内最早祭祀妈祖的天后宫,是在康熙年17(1662—1722)
万方数据第1期黄盼盼,胡佳红,何建兵,tT"张)fl,姚木兰: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9
由定海总兵蓝理创建。舟山第二次展复后,驻舟山的定海总兵官蓝理,施世骠等大多为福建籍人,福建籍渔民及福建籍位高权重的总兵官来舟山,在朝廷“诏封”、“诏……奉祀”的前提下,舟山的妈祖信仰尤为普及。历史上记载在舟山群岛的重要海岛和港口如岱山、衢山、嵊山、普陀、沈家门、青浜、庙子湖、虾峙等,都建有妈祖庙,其名称多不称“妈祖”而称“天后官”,俗称“娘娘庙”。3.妈祖文化的发展还与舟山的观音信仰有关。民间传言:妈祖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氏。其母陈氏,曾梦见南海观世音菩萨,给了一朵优婆罗花让她吞下,于是怀孕,十四个月生下妈祖。诞生之时,异香馨传数里,经旬不散。妈祖“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正因为妈祖是观音点化,所以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特赐“南海女神”称号。可见妈祖的身世与观音有着密切的联系,信仰妈祖,其实也是对观音娘娘的一种信仰。还有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认为妈祖是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普陀洛迦山供奉的是观音是女性形象,而妈祖也是一位女性的神仙。并且妈祖也是以慈爱护生、救苦救难而为人广泛敬仰的,这点和观世音菩萨很像。而很多舟山乃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信仰观音菩萨是一种主流,自然为妈祖信仰的传播提供了心理认同的条件。
二、妈祖庙在舟山的分布格局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勾勒出妈祖庙(天后宫)在舟山群岛的大致分布格局。(一)嵊泗的妈祖庙分布格局小洋山天后宫建于1131年,即南宋绍兴元年,是嵊泗县最早的天后宫。小洋山早在唐代贞观初年,即建有洋山大帝庙。至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迁都江南,不仅闽、粤渔民和江浙渔民一起赴嵊泗渔场采捕作业,而且黄淮一带及北方沿海商船亦汇聚长江下游、东海之滨谋业营生。地处长江口外、杭州湾上的小洋山,也就成为繁华的渔港商埠。船户和岛民为求海上渔捞和商航安泰,捐资集材,在洋山大帝庙旁边,建起嵊泗第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天后宫。大洋岛附近的圣姑礁上有天妃宫。黄龙乡峙岙村也有天后宫。嵊山岛箱子岙沙滩右上方陈钱山脚的天后宫,其中大玉湾临海山坡平地上,还建有天后宫小庙一座。此外,在以供奉观世音菩萨“大佛”为主的福泉庵,也辟出一室,供奉天后娘娘。值得~提的是,有两座小岛上的妈祖信仰现象有别于其他地方:壁下岛上的天后宫信仰妈祖以宁波籍渔民为主;安基岛的妈祖信仰则以温州籍渔民为主,他们既信仰陈太阴圣母娘娘(又称太阴星君,是夜明之神),也信仰天后娘娘,安基岛上还建有太阴宫,宫中不仅有太阴塑像,而且还供奉天后塑像。金平岛金鸡岙有天后宫,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1949年《奋进中的嵊泗列岛》载:“金鸡岙内天后宫庙,殿字极大,全山共建”。现尚存前殿,是该县仅存的古建筑,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t61据史载和老渔民口碑资料,光绪年间,地处东海最外端,仅有30多户渔家、百来口人居住的弹丸小岛浪岗山,当时也建有天后宫。因海盗多侵扰该岛,居民后来都散去。解放后成为部队的营哨,后撤去。现无常住人口,附近岛屿的岛民季节性地在该岛进行螺浆加工和海钓。枸杞岛天后宫命运多舛,在清朝乾隆年间,各地造路修庙,此庙得到重修,还立了一块牌匾。1946—1947年期间,南保长和岙中许多爱教人士再次重修,泥塑神像改为木雕神像,天后宫的香火盛极一时。在文革时,大量庙宇遭到破坏,天后宫也难以幸免。文革后,天后宫又得以重修。除此以外,大洋山、泗礁山、绿华岛等岛均有建造天后宫的史料记载,大多为清朝时所建。(二)定海的妈祖庙分布格局《定海县志·军事·战事》中提到:“清咸丰九年(1859),广东艇匪九丁股百余人占岑港,驻天妃宫,佯称为宁波府募兵。”唧表明岑港有天妃宫。但这座天后宫在1862年就已经被毁了。现今定海区岑港镇的钓山岛上至今仍有一座天后宫,建立年月不详。光绪《定海厅志》图标明,甬东庄图在衙头震远城(东岳宫山上)西侧有天后宫。《定海厅志》干览庄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