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县木塔 ——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

应县木塔 ——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

应县木塔 ——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
建筑系:周实,陈忱,孙芊芊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俗称应县木塔。

塔总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据记载,木塔建于后晋天福年间,辽清宁二年(1056年)重修。

佛宫寺的位置,在现在应县的西北部,塔位于寺的山
门之内、大殿之前的中轴线,还保持南北朝时代佛寺平面
布局的传统,是佛寺布局的一种典型形式。

在塔后有一高
台,以甬道与塔基连接,上建大殿,在总体构图方面,站
在山门内恰好可将全塔收入视线,而大殿又恰在塔的后檐
下的视角范围内。

这种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确定总体
布局的方法,与著名的蓟县独乐寺一致,是这时期建筑设
计的一种法则。

塔平面八角型,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是五层;再加最下层是重檐,共有六层檐。

这座楼阁式木塔高达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体形庞大,但由于在各层屋檐上配以向外挑出的平坐与走廊,以及攒尖的塔顶和造型优美而富有向上感的铁刹,不但不感觉其笨重,反而呈现出雄壮华美的外部形象。

塔身木构架的柱网是采取内外两环柱的布局,五个明层的内环柱以内的内槽都供奉佛像,外槽为走廊。

九层的结构事实上是重叠九层具有梁柱斗拱的完整构架。

底层以上是平坐暗层。

二层以上又是平座安层,重复以至五层为止。

各层柱子迭接,每层外柱与其下平坐层的柱子位于同一线上,但退入越半柱径,各层柱子都向中心略有倾斜,形成收分。

释迦塔的构架原则为: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
外槽制度。

在功能上内槽供佛,外槽为人流活动空
间。

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木伏、草木伏两
套构件;作为多层建筑,各层间均有暗层,作为容
纳平坐结构和各层屋檐所需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
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拱中的“叉
柱造”。

塔内的明层内都有塑像,一层塑有释迦佛,
像高达11米,庄严肃穆,壁面绘有6尊如来画像,12尊飞天,姿
态逼真,优美生动,是壁画中的佳作。

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

五层在中央塑有释迦坐像,八大菩萨分坐八方。

利用塔心无暗层
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既利用了空间,又增强了佛像的庄严,是
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塔的结构之所以如此,因为塔内中央贯穿上下层的中心柱保
证其稳定性。

其平面为八角型,比惯用的方形平面更为稳定。


时使用双层套筒式的平面和结构,等于把中心柱扩大为内柱环,不但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

在将近一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木塔经历过多次地震。

据史书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塔屹然不动。

近年间河北邢台地区、唐山地区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木塔都没有受到损坏。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木塔的抗震能力很强,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学的伟大成就。

两位曾参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与建筑的中科院院士认为,木塔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世界上一些高层建筑。

木塔外观另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由底层到顶层,由明层到暗层,全塔共用斗拱五十四种,可谓集斗拱形制之大成。

在用料方面,由于全塔的结构是作为一个同一整体设计的,所以构件种类虽多,但彼此联系密切,有条不紊,除第一层的柱子外,没有用过大或过小的料。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象这样大体量的结构物所使用的材料还是比较经济的。

唯一的缺点是当时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以至上部集中荷载将个别坐斗压扁或陷入梁枋。

让我们再来看看塔的立面吧!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4米余,分上下两层。

上层的台基和月台各角,都有角石,从角石上突起的狮子来看,雕刻风格古朴,应是辽代的贵物。

塔的整体比例适当,其外形也显得稳重而庄严,显然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其用心实在是想当周到和精巧。

整个塔从首层到第四层每层的高度是这样的: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坐四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因而在立面上构成有规则的韵律。

各层屋檐,依照总体的轮廓所需要的长度和坡度,,不但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廓线,而且使檐下部分也能够达到丰富多变,避免了重复中的单调。

最下一层有副阶,与上面各檐取得呼应,使整个塔造看起来十分有稳定感。

顶部攒尖顶和铁刹,高度和造型与整个塔的造型比例恰当。

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这塔设计中的重要比例数字。

这种以周长作为全塔高度的设计比例,可能是当时设计原则的一种。

因为还有北宋的苏州罗汉院双塔,也符合这样的比例。

总之,应县木塔的设计,虽然是为了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辽代的优秀匠师们却能突破宗教束缚,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和发展传统的建筑技巧,创造出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宏伟建筑。

这座木塔不仅仅是世界现存最高的不结构建筑之一,而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造型和结构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说明,这一时期,或者更早一些,中国的木构建筑确实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应县木塔在我们古建史的学习中,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不得不说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精巧程度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是研究我国古代高层木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的珍贵实物。

除了应县木塔,这个时期的砖石塔还留存很多,形式有很多种,构造也相当的值得研究,是我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

除了木塔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得类型,大型砖石塔的形式可以有这样三种:
1.塔身砖造,外围采用木结构,外形和楼阁式木塔相似。

宋朝建造的苏州报恩寺塔及
杭州的六合塔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2.塔全部用砖或石造,但外形完全模仿楼阁式木塔。

屋檐、平坐、柱额、斗拱等都用
砖或者石按照木构形式拼装起来。

如苏州的虎丘云岩寺塔。

3.第三种塔用砖或石,但形式模仿楼阁式木塔,适当加以简化。

如山东长清宋灵岩寺
塔,等等。

为什么砖石塔总喜欢模仿木塔的形式和结构呢?经过讨论,我们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木塔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看起来飘逸自然,浑然天成,确实已经有些完美的
境地。

应县木塔确实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讲究韵律,讲究节奏,相当的严谨,却又不至于死板。

2.木塔在结构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在框架体系方面,充分考虑了抗风剪,抗震,防
潮等等方面的问题,相当的全面。

这确实可以成为其他类型塔的结构方面的榜样和典范。

3.木塔结构中的技术和艺术能够巧妙的达到统一:这是因为,木塔的形式就是结构,
结构就是形式。

在一个木结构的建筑中,你比较容易可以直接的看出他的结构,这是木结构的特点。

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斗拱这个相当重要的结构部件。

应县木塔就是如此,看过一眼之后,也许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层层叠叠的斗拱了。

他们是这样宏大,这样壮阔,不仅如此,他们还实实在在的承担了承重的伟大任务,并使出檐的平缓深远成为了可能。

在古代,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是合一的,建筑设计包含了结构在内,结构的安全有经验来保证。

在现代,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分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筑要和结构分开。

事实上,在现代材料不停更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建筑与结构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建筑与结构是合一的。

现代的许多建筑已结构为原点,从结构出发作出了很多极为出色的建筑,也出现了很多创新。

高层建筑的出现更使得结构显得极为重要。

如果没有结构上的进步,许多现代建筑都不会得到实现。

尤其是在德国,钢框架结构的应用是德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对于我们建筑系的学生来说,也需要学习力学和结构工程的基础知识,把握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在建筑方案的构思时就开始进行结构构思,在建筑设计阶段与结构工程师互相配合。

这应该是一种基本意识。

在结构专业的理论深度和计算能力上我们可能远远不及结构工程师,但是在思考结构问题的光度和总体构思上却应当领先于结构工程师。

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