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是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惯用语使用的复杂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大量偏误。
本文将搜集的偏误归类后,结合偏误分析理论,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和教学因素、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即语境训练法、建立“惯用语”词典、汉外对比法、结合理据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解决方法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are a major focu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use of idioms, foreign Chinese learners will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idiom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rrors, which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of 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facto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idioms. To put forwar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sed to use the term partial error solving method context training method, to establish a "used language dictionary,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motivation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biased error ; solu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 I I Key words.. (II)引言 (1)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 (2)(一) 语义偏误 (2)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 (2)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 (2)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 (2)(二)语用偏误 (3)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 (3)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 (3)(三)语法偏误 (3)1.成分误加 (4)2.成分遗漏 (4)3.搭配错误 (4)4.语序颠倒 (4)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 (4)(一) 母语负迁移 (5)(二) 目的语负迁移 (5)(三) 教学和教材因素 (6)(四) 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6)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 (7)(一) 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7)(二) 建立“惯用语词典” (7)(三)语境训练法 (8)(四)汉外对比教学法 (9)(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的一种[1]。
惯用语的本体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的定义、性质、内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出现了从方言、色彩义、心理理解机制、规范化等新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的探索。
研究成果既有著作、论文,也有词典性质的专著,如高歌东、张志清编纂的《汉语惯用语大辞典》、王德春主编的《新惯用语词典》、钱理的《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等。
这些专著在惯用语的定义、结构、语义、功能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研究。
偏误是指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应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2]。
偏误分析就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其规律。
而与学术界热衷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相反,把惯用语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很少,而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的理论相结合,或者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
吴晓明、张金桥的《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探讨无语境、中语境、强语境三种条件下留学生惯用语理解的特点。
胡帆的《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与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从文化内涵方面来阐释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李国惠的《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马晓娜的《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通过典型例句对偏误类型进行分析。
谭宏的《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从语义、句法、语用以及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处理对惯用语进行探讨。
苏瑞霞的《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惯用语的考察与思考》从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入手,对惯用语的编排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艺佳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习得惯用语偏误研究》、习浩亮的《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以及金琇珍的《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从某一语种出发,对汉语惯用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对外汉语领域中惯用语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能够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理论结合的少之又少。
本文把惯用语和偏误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搜集语料、鉴别偏误、对偏误进行分类、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尝试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一)语义偏误惯用语的语义包括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大部分惯用语会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的手法,衍生出比喻义和引申义。
因此,在运用惯用语交际时不能只看到它的字面意思,很多外国汉语学习者就是只根据字与字的组合去理解整个惯用语的意义,这样在使用时容易产生语义上的偏误。
语义偏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例1、我没看到路上的绊脚石,摔倒了。
例2、你的马脚露出来了。
例3、为了父母,我一定要当官做老爷,取得成功。
例4、小明快起床吧,否则我要给你敲警钟。
“绊脚石”喻指阻碍前进的人或物,例句1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理解这个词时,只看到了它的字面意义。
“露马脚”是指无意中露出事实真相,而说话者在这里把“露马脚”理解为脚露出来了。
“当官做老爷”是喻指某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而不仅仅是指当上了大官。
“敲警钟”是提醒人警惕的意思,在这里却被误用成了“敲钟”。
惯用语在长期的演变中,基本上都抛弃了字面义,都是用的修辞转义。
以上的几个例子都是由于外国汉语学习者只看到了字面意思,而没有对惯用语做深入的了解造成的偏误。
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例1、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组织。
例2、最近天气走下坡路,要多穿衣服。
“半边天”作为惯用语是用来喻指妇女的,不能用来形容男性。
“走下坡路”是指情势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不能用来形容天气。
显然,两处偏误都是由于使用惯用语时没注意使用的对象。
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例1、老师总是表扬我,真爱拍马屁。
例2、我们班的班长主意很多,真是狗头军师。
例3、他说话很幽默,我笑掉大牙了。
例4、那些坏人真是有两下子。
惯用语的色彩义十分鲜明,大部分惯用语是贬义词,只有少数是褒义或中性,在使用惯用语时必须注意其褒贬义。
“拍马屁”一般指不顾客观实际,专门阿谀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是贬义词,用在例句1中和老师表扬我这件事不符合。
同样的,例2中的“狗头军师”说的是专门给别人出坏主意的人,班长的主意多,不能说他是狗头军师,前后的语义色彩产生了偏差。
“笑掉大牙”指过分的耻笑,用在这里,说话者上半句是想赞扬别人幽默,后半句变为耻笑,显然不合适。
“有两下子”指有些本领、有点手段,是褒义词,有赞许的意思。
例句中把这个词和坏人用在一起,混淆了褒贬义。
(二)语用偏误所谓语用,是指使用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应用,主要关注语言的得体性。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厚,多用于日常谈话,使用惯用语时必须注意场合。
而且,跟其他语言规则比,语用规则大部分没有被总结和归类,录入书中,往往需要结合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思维模式不同。
如果留学生在没有彻底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在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随意使用惯用语进行交际,就会使人感到尴尬,甚至闹出笑话。
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例 1、如果你再不去上课,老师会炒你的鱿鱼。
“炒鱿鱼”是其喻指辞退或者解雇某人,所以应用在工作关系中。
而例句中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炒鱿鱼”用在这里明显是不符合交际场合的。
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例1、我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是一个糊涂虫。
“糊涂虫”是喻指不明事理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做戏谑语用,说话者把这个词用在自己敬重的长辈身上显然不妥当。
(三)语法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既有一定的固定性,使用时又比较灵活,中间可以拓展,还可以倒置,重叠等,但是这种变化大都无规律可循。
那么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结构、成分、搭配不了解或者过度泛化时,就会产生偏误。
此外,不同的惯用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不同,也会引发使用上的偏误。
1.成分误加例1、昨天我开了一夜夜车。
例2、你平时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我可以打一张包票。
例3、你们常常戴高帽我。
“开夜车”是指动词性短语,中间可以嵌入数量定语,但是“一夜”这个数量词用在这里和“夜车”意义重复了。
例句2中把“打包票”误用为离合词,随意在中间插入量词,造成偏误。
“戴高帽”属于动宾式惯用语,不能直接在后面加上宾语。
2.成分遗漏例1、别给我戴帽。
例2、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例3、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
“戴帽”原本是“戴高帽”,“热肠”原是“热心肠”,在例句中错误的删减了“高”字和“心”字。
“一窝蜂”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属于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宾语或定语,例句3中缺少了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