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当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数学,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

下面就此浅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由于受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取得主体地位,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换主体角色,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敞开思想,民主讨论,共同切磋。

这就构成了一种主体交叉、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开启学生创造的门扉,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景去诱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例1 :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二片(如图1),要配成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是否将二块都带去?如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
分析:这是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事例,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有的拿尺比划着,有的用圆规度量着,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有的学生说两块都拿去,有的说将第(1)块拿去,有的说将第(2)块拿去就可以了,最后有一个同学很自信地说只要将第(1)块拿去就行了,但原因他也说不清楚,只是直觉而已。

这时整个课堂气氛进入“高潮”,学生的思维处于萌动状态,他们想要知道其中原由,因此师生很自然就导入“全等△”的课题。

在认知与需知矛盾时,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

与此同时,激活学生思维,良好的情感环境的形成,以主体要解决的问题为载体,必然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加强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加强发散思维的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按如下模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考(如图2)提出问题,对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当某一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还应因势利导将问题进行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循序渐进的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

四、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受班级环境、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课堂40分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通过课后延伸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第二课堂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认为,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课后思考题是利用好课堂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

如:在几何课上,我讲了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如图,AC⊥AB,BD⊥AB,AD和BC相交于点E,EF⊥AB,垂足为F,又AC=p,BD=q,EF=r,AF=m,BF=n。

课后我布置给学生思考题:
如图AB∥EF,EF∥CD,已知:AB=20,CD=80,BC=100,那么EF的值为()
A、10
B、2
C、16
D、18
问题从特殊性转向一般性,给学生思维创造了更大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学生在特殊问题中可以得到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

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常规,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挖掘潜能。

五、深入社会,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现行课本的例(习)题中好多是人为编造且与生活实际脱节的,课堂上着力培养的解题能力也与今后实际需求脱节,以至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场。

因此,有必要强调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深入社会,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家庭中烧开水、算水(电)费的数学问题,学生视力情况的统计分析中的数学问题,人口增长和土地保护中的数学问题,购房(车)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数的完整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创造思想的启蒙者。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