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究中国书法与绘画之书画同源.docx

深究中国书法与绘画之书画同源.docx

在中国书法与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之说法。
因为两者之间虽异体但同质,之间的表现技法艺术审美等许多基
本因素都是一脉相通的,且刚起源时俱是人们记载情感和思想的一种
手段。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
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是为我国最早的书画同源释说。
今天笔者也就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
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也就是说,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
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
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罢了!所以,如果缺点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
的中国书画除了极个别在特定的环境所写所画以外,如壁画,碑刻,
或其他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说某些人画国画写书法并不需要毛笔,
而是用排笔或其他工具如国画以模具印,用水壶喷。
书法用布拖,挥扫帚等,其实那只是极个别的人,在追求他们自
己心目中认为那所谓的特技与创新罢了!根本就不能视为什么正统当
然国画有时脱离毛笔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如果是画面
局部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倒是许可的。
总则,要知道,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骨法用笔这一
理论同样能适用在书法创作上。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一条条一点点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
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
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
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
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
术效果。
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
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
墨水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
所以说无论画画写字,不但离不开那三种工具。
还要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而加以对材料工具的认真选择。
二、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精华、物化载体
与精神折射。
不同的行笔、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有情有趣、
有气有韵。
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笔墨,就难言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
两者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简直如同出一辙。
最基本的也就是同为用线传力度,用形传情感,讲究线条与墨点
的连贯性。
两者用笔方法同为依靠手腕和手臂来控制行笔的速度,都是通过
笔的中锋、侧锋、顺锋、藏锋、露锋、逆锋相互转换,与提、按、顿、
挫、疾、徐等虚实变换的有机结合,并着重于手、眼、心三者之间的
相互协调配合,才能让笔下的线条有骨有肉、有质有韵、险劲率约、
刚柔相济,产生出较强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与节奏感。
就如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提到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
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
太流则浮滑,浮滑则俗。
在用墨方面,也许有人对书画的相同会持有异议。
他们认为在国画中墨色运用非常讲究墨分五色,通过那焦、浓、
重、淡、清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结合,干湿明暗对比来达到画面中骨肉
相益,血脉相通,但书法就非也。
他们认为书法作品墨色基本单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两种全概
括。
也就不需要什么黑色变化之说,其实,此看法差矣!一幅成功的
书法作品,不仅仅看线条、结体、章法,墨的浓淡、干湿、重轻是同
等重要。
墨的运用,可以说就是一个书家生命节律的折射。
作品中如墨过湿,干后灰平,写出的字有肉无骨。
反之,墨过浓过干,笔下的字则有骨无肉。
欧阳询《八法》中曾说过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
钝,瘦则露骨。
字的血与肉就是通过水墨之间的相互调节,如果得当,才能产生
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理想效果。
当然墨与水相互调和时要先考虑到书写的毛笔的大小、字的风格,
字体、尺幅、与宣纸的渗透力强与弱等等,用墨浓淡一定要掌握一个
度,并不是那么随意性。
所以墨的浓、淡、润、燥、等等在书法创作中是一样极其有讲究
的。
要达到那精、气、神、骨、肉、血六点齐,方称完美。
缺一而不成书也。
三、共同的审美与意境追求书画艺术的审美是属于意识思维中的
高级层面。
二者虽同源、同作为视觉艺术又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在漫漫
历史长河的嬗变中,是以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同气连根,互动互通、
又是独立性来发展。
书画艺术的审美价值都蕴含在作品的意境里。
强调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当然绘画的形是具象,而书法是抽象,
用形意抒情来表现人生,来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
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或绘画作品,首先并不是看局部,而
是先观其整体、画面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然后注意笔法、再观察
字的结体或画的层次。
书法里面的一笔一划,国画里面的一点一块,都讲究形、意、神。
同是通过笔墨的表达,来创造出有筋骨血肉、有强烈生命活力的
艺术风格形象。
追求那种气势、韵律、节奏、的结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真、
善、美!当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学识、修养、个性和笔墨功力运作
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作品所表露出情感意境的粗浅、深厚、单调、
丰富。
还有,在一幅真正完美的书画艺术作品中,里面的一笔一点是不
可能偶然出现的、都是书画家的苦心经营,让各点线紧密衔接,达到
遗貌传神。
如一幅行草书作品,我们要是单单看里面的某一个字,或许会觉
得写很败笔。
或字体变形、或多笔少画、或重心倾斜,让观者感觉摇摇欲坠,
极不顺眼。
但,如果同时留意上下左右相邻的字,整体来欣赏时你或许会为
书家那绝妙的章法布局而叫绝。
举例;一个字的重心向左下方倾斜,而下面一个字的左边偏傍书
家故意往上提,起到补救与稳定上字重心的不稳就好比如一车子轮胎
爆了,车子倾斜,就得先用千斤顶将其托起,让车子停稳。
这是让作品在险中求稳,在变化中求统一,达到气势连贯和完整,
构成了艺术之美感。
书法艺术往往就是在履行实用的同时,在那方寸的点划间,体现
出书家本人的思想寄托与文化取向。
都是表现在笔墨,落实在人文精神中。
同样,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也就
是点与线条。
而国画的线条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法用笔可以说就
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能时时体现出书法线条中的那结构美与意境
美。
韵从纸生,气度非凡。
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特别重视的就是墨线,他们以迅速
灵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达的世间一切物体的形象,通过腕底线条的枯
湿浓淡之变化与概括,在有限的画面中传递出博大、隽永的思想内涵,
甚至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创作出有形与神、虚与实、情
与景的高度完美结合与统一。
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让人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如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
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
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他的一画他就是引用《易经》理论,参天地之化育。
将万物既源于一,又复归于一。
近代大画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
庸工。
一个属于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传统艺术,表达特征和抒情方式必然
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诉求。
所以,为什么中国文人集书家、画家甚至文学家于一身的现象非
常突出,就是因为做为一个画家,要画好线条,要让自己的作品上面
题字或题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
就必须要借助练习书法用笔的特点,来加强自己驾驭汉字的能力,
真正使诗书画相得益彰。
以及从在写书法的其中深刻体验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审美要
求,才能表现出画中蕴蓄深厚博大的意境!苏东坡说过;书画本一律,
中国书画同宗同祖,几千年来的绵延发展,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已经
对我们人类的生命、意志、精神、情感、思想、品格等起到了非常积
极的激励与滋养。
值得我们继续去领悟、理解与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