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湖南省共有贫困县(含市、区,下同)31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省级贫困县21个;贫困地区土地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68%;普查时总人口144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90%。

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本文依据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资料,对贫困地区的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一探析。

一、贫困地区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高全省贫困地区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出生率为12.33‰,死亡率为7.24‰,自然增长率为5.09‰。

这一人口增长速度,较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出生率高达22.46‰,自然增长率高达14.74‰,有了显著的降低,但依然偏高。

与全省同期相比较,出生率高出0.8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0.43个千分点。

在31个贫困县中,出生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24个,其中有9个县高出2个千分点以上,最高者永顺县还高出5.4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9个,其中有10个县高出2个千分点以上,最高者永顺县还高出4.8个千分点。

2.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全省贫困地区普查时拥有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43.05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1.74%,低于全省平均93.84%的水平。

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较,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者增加了1016人,高中和中专文化者增加了2436人,初中文化者增加了13300人,只有小学文化者减少了1024人。

但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对水平依然较低。

在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贫困地区的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小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

而贫困地区文盲人口达91.85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8.30%,虽比1990年下降了13.06个百分点,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65个百分点。

茶陵、桑植、麻阳、新晃、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等12个县的文盲率还超过10%,最高的保靖县达到15%。

特别是女性人口的文盲率甚高,平均达到12.92%,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等5县还超过了20%。

表1 贫困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与全省的比较单位:人3.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2000年,贫困地区城镇人口为22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64%。

这一比重较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8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11个百分点。

从城镇人口结构看,贫困地区的市人口为48.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2%;镇人口为178.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32%。

不计4个市、区,27个贫困县的城镇化水平为11.15%,并且还有桂东(9.53%)、平江(8.27%)、汝城(7.66%)等3个县的城镇化水平在10%以下。

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是非农产业不甚发达的一种反映。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贫困地区非农业户口人数为177.33万人,占总1人口的比例为12.26%,较全省平均水平低7.34个百分点,特别是有7个县的非农业户口比例还在10%以下,最低的隆回县仅7.49%。

4.人口密度较低2000年贫困地区人口密度为182人/平方公里,与1990年人口普查时持平,远低于全省人口密度(304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低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的人口容量大,因为人口容量是以一定的生存环境为基础的。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贫困地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山地面积所占比重大。

据省扶贫开发办统计,贫困地区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1.4%,而全省这一比重只有51.2%。

据人口生态学原理,每一单位的山地面积所负载的人口量较坡地、平地为小。

二是人均耕地面积不多。

2000年,贫困地区每一农村劳动力所拥有耕地面积为2.01亩,还略低于全省2.08亩的平均水平。

加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其他地区缓慢,贫困地区实际上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

5.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贫困县(市、区)大多地处我省边陲,属山区或半山区,也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

湖南全省现有16个民族县(市、区),除靖州苗族侗族县外,其余的均属贫困县。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湖南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658万人,其中居住在贫困地区的达509.28万人,占到了77.40%。

尤其是湖南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集中于贫困地区的比例甚高。

如在贫困地区居住的土家族达253.11万人,占全省95.89%;苗族151.13万人,占全省78.25%;侗族53.28万人,占全省63.27%;瑶族34.24万人,占全省48.59%;白族12.24万人,占全省97.45%。

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甚大,既使迅速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更富政治意义,又给从严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平添了几分难度。

二、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人口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现状与发展,与社会、经济、2文化各个方面有紧密的联系。

人口问题是贫困地区致贫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因素从多方面制约着脱贫致富进程。

概括地说,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对人口控制起着消极的影响。

据统计,2000年贫困地区计划内生育率为94.64%,较全省低0.97个百分点,特别是湘西自治州,计划内生育率仅90.83%;多孩率为0.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1个百分点,其中有15个县超过1%,最高的新化县还达到了2.20%。

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相对滞后,其深层原因在于:第一,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而不是劳动力智力。

多生子女以增加劳动力,尤其是男劳动力,是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

贫困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使多子多福有着更为深厚的土壤。

第二,在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育子女的经济负价值(包括生育、抚养、培养、成家、机会成本等费用)远低于经济正价值,“多生一个孩,多加一双筷,不用多加菜”的观念在贫困地区更为浓厚。

第三,在人均纯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也导致生育控制的经济手段部分失灵,有钱超生的罚不怕,无钱超生的不怕罚。

反过来,人口的过快增长,又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作用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降低了人均拥有的社会财富水平;二是直接增加了人口投资,间接降低了人均社会财富水平。

导致贫困的原因虽然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相对生产要素显得过多,人口增长较快。

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口因素吞噬了部分奋斗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贫困地区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目前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突出表现在: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如表2所示,2000年,贫困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150.22元,相当于全省的55.86%;人均财政收入133.39元,相当于全省的49.44%;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2459.68元,相当于全省的25.94%;人均粮食产量388公斤,相当于全省的88.38%;农3民人平纯收入1522.75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9.31%。

其中国家级贫困县的水平更低。

⑵经济生产条件甚差。

2000年,贫困地区的机耕面积为334.29万亩,只占区域耕地面积的13.76%(全省平均为43.88%);有效灌溉面积为820.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38%(全省平均为68.27%);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420.23万千瓦,每亩耕地平均占有0.29千瓦(全省平均为0.40千瓦)。

相当明显,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走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表2 贫困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与全省的比较资料来源:据《湖南统计年鉴(2001)》整理。

2.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人口素质较低是贫困地区深层的“贫困”。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地区,最好的梦想变为现实也不过“温饱”而已。

低素质人口多,必然影响到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承受能力,以致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

可以说,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比人口数量过多的制约作用更大。

这一点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业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与全省相比较,2000年贫困地区每公顷耕地面积产出的粮食低982公斤,棉花低35公斤;每一农村劳动力产出的猪牛羊肉产量低35公斤,提供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低934.94元。

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素质较低,是教育事业发展滞4后的“沉淀”或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滞后。

虽然我们缺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系统资料,但从表3所列出的数据中也可略见一斑。

2000年,贫困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22.90%,而各级学校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比重除小学数超过外,其余均低。

表3 贫困地区各级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比重资料来源:据《湖南统计年鉴(2001)》整理。

3.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

一般而论,人口产业结构单一,人口职业结构为体力主导型,人口技术结构层次低,人口城乡结构失衡,人口地域结构畸型,人口文化结构落后,人口社会结构缺乏活力,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型,这种人口结构作用的结果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减缓社会财富的增量,又刺激人们多生多育,降低人均拥有社会财富的水平。

从湖南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除前文业已提及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文化结构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着以下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⑴人口产业结构模式落后。

在业人口在第一产业分布过多,第二、三产业分布过少,是贫5困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一个突出表征。

2000年,贫困地区农村从业人员达710.22万人,占区域从业人员的87.31%;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副渔劳动力又占到了77.52%。

这种传统落后的人口产业结构模式,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相应地又对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

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贫困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如表4所示。

表面上看,无论是用老少人口比还是用老年人口系数来衡量,贫困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

但考虑到外出打工人口未计入总人口的缘故,实际上贫困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应呈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的类型。

即使如此,贫困地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还高于全省,表明在未来人口增长上还有很强的惯性。

表4 贫困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与全省的比较单位:万人、%4.人口低流迁率对脱贫致富的深层影响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对外信息不灵,加之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也造成了贫困地区人口的另一个特征,即人们安土重迁,封闭性较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