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中国中医药咨讯 Journ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2010年1O月上第2卷第28期 October 2010 Vo1.2 No.28
中西医结合的进展
张金栓 (交口县双池中心卫生院,山西 吕梁,032403)
【摘要】伴随着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中国引入不同于自身医学的新的医学体系,中医丧失其主导地位,西医则取而代之 成为主流医学。两种医学虽然不同的理论,但都有确切的疗效作为基础,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使得很多医学工作者一直致力 于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文章主要基于此综述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中西医学
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层次不断提
高,相继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中西
医结合的研究较多[1】,这些作为中国现代医学史的重要内 容,不能不载入史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创性,决定了其
艰巨性,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一些重要的
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总结历史教训以及探讨解决现存问题
的方法,对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以及中医事业都是
非常必要的。以下论文便综述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
进展。 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史 中西医的结合最初是在明朝末年,天主教会的传教士
远涉重洋,在中国进行了两百年的传教活动。西方古典医学
在其传教的过程中被带进了中国。我国的17世纪中期瑞士
6注重培训的针对性
根据护理队伍年轻的特点,加强对护士的规范化训练,
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设计多层次、多类型、多
角度的培训知识,有效地提高护理水平。
6.1三年以下年轻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一是加强基础护 理操作培训,重点是护士三基培训,指定护理骨干教师带
教,严格把关,放手不放眼,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年轻护士进 行正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规范化培训,使其能熟练的掌握
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较熟练的应用于临床,如静脉输液、输
血,隔离技术、胸外心脏按压、气管切开护理。同时注重培养
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和应急能力。
二是特殊仪器使用培训,人工呼吸机的应用、心电监护仪、
脉氧仪、心电图机、血糖监测仪等观察和使用。
6.2专科培训:根据各专科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科培 训,如小儿神经内科颅内高压的护理,熟练观察病情变化及
脑病预防;格林巴利综合征护理,熟练掌握病情特点及资料
收集,评估要点,熟练进行气道管理及皮肤护理等,通过培
训护士长要认真观察,定期检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经常征
求病人及家属意见,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评议。
6.3对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重点进行专科理论、专 科技能、新技术、新业务培训,注重强化其教学能力和科研
能力,提高其解决专科护理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
6.4鼓励和支持在职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电大等方
式接受硕士、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不断的更新护理知 识。为建立一支品质好、服务佳、技术硬、专业强的护理队 传教士邓玉函传入了人体结构的解剖精细图,从此,西医学
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1907年,大学堂改医学馆为京师专 门医学堂,中西医学开始分科修习。在其后的三十年,随着
西方医药管理体制在中国的逐渐植入,我国的西医学开始
显现其近代科学的优势。1935年,我国的卫生教育社成立, 各地西医院与西医诊所开始广泛为国人所接受。 另外,1950年第一次全国卫生大会上提出“团结中西
医”,1955年卫生部首次举办全国西医高职学习中医理论 班,1958年10月11日国家主席毛泽东对“西学中”做出批 示,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自那时候起,全国
各地相继举办“西学中”班,真正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阶段。那 时候的主要研究重点在探索如何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中西医加以分析,并试图汇通中西医理,
伍,为护理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6.5继续教育学习:护理部每年制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
学习内容及范围,提出目标和要求,每月对全院护士进行一
次业务培训,所在科室每周一次小讲座,参加l一2次主治
医师查房和责任护士查房一次,一年进行2次基础理论和
护理操作考试,实行优胜劣态,极大的调动广大护理人员学 习的积极性。 7加强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护
理服务理念、教育和管理模式。我院近几年多次派护士员到 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进修学习,同时邀请国
内外知名护理专家来院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全国继续教育
学习班,不断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更
新观念。 通过对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改善临 床护理质量,不断更新知识,加快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队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畅王建荣张黎明护士分层次培训与考核方法及效果分析 现代护理学报 [2]王晓红对现代医院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现代医院杂志 2008,8(12) [3]程春琴 关于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中华现代临床 医学杂志2003,1(8)
2010年10月上第2卷第28期 0ctober 2010 Vo1.2 No.28 中国中医药咨讯 Joum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255・
以微观生理病理科学阐释中医宏观医理。
2中西医学的几点差异 对于中西医的差别,李科威博士认为西医是站在试验
的舞台上,中医是站在历史的土地上;西医在仪器的条件下
决策,中医在积累的过程中思辨;西医依靠数据建立标尺,
中医依靠经验提高境界;西医通过统计设定大生产式的工
作特点,中医通过选择保持小农式的操作传统,中西医是彼
此彼此,各有其长,但在科学文化耀眼的背景光芒中,西医
就是那么谐调鲜活,中医却是如此虚乏沉闷[2】。因此,大体
上来看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存在着以下几个根本性的差
异: 2.1 中西医在本体论上的差异西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
动是具体的元素及这些元素的整体性运动的结果,引导了 西医学走向以微观研究为发展方向的实证医学。中医学则 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化生的基础,并借助于阴阳五行学
来构筑人的生命活动系统,从而形成了中医的医学理论体
系。 2.2中西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西医学是按照还原论的 科学方法把人体尽可能地分解为越来越细小的组成部分,
然后依次在不同的层次上找到决定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形
态的变化,进而把生命现象还原成为一般的物理、化学现象
【3]。中医学则按元气论的方法,将人体生命活动整体的功能
状态作为研究对象,将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内容, 将干预因素与功能状态的相互关联作为其研究的线索,形 成了中医学应用系统方法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体系。
23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异西医学对研究对象的 认识经历了从对人的生命认识的整体性把握,到以解剖的
人和动物实验的形态结构研究来模拟人的生理病理变化的
过程。而中医学从来没有将其研究和观察的对象离开过活 体的人的生命活动。对“人”这一相同的研究对象,就此分化
出两个不同的研究侧面。 2.4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的差异针对人的生命组织、结构
被破坏、被干扰,通过相应的治疗手段使生命组织、结构恢
复正常状态,对西医学来说是诊“病”治病的过程f41;对中医 学来说则是审“证”治病的过程,是将运用四诊手段获取的
临床资料,进行中医理论指导下思维加工的过程。“病”和
“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表达方式,不可互相取代和印
证。 3当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与进展
3.1 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的中药方剂方面
有很多学者展开了临床应用研究、新方药研究、中药现代药
理及化学研究,另外,在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临床方面,西学 中人员进入临床实战、针刺麻醉进入临床研究;在中医诊断 方面也开展了舌象与舌诊研究、脉象与脉诊仪研究,在中西
医的试验方面,进行了阳虚动物模型实验、“证”本质研究 [5】。中西医结合创新性地将中医概念与西医概念合并使用,
使中医固有的阵地不可避免地被侵蚀,另外再加上中西医
结合要按照西医的“中医从经验医学向试验医学转变”判定
标准,这在实质上启动了中医西医化的进程,而在这个过程
中,中医仅仅作为名称保留下来,而中医的实质正在不断被
剥蚀,西医牢牢地掌控着医学的主流。
3.2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尹岭教授认为西医强调的 是特征性的疾病的诊断标准,相应的治疗方案应该设置成
主要针对具体病因制定,如果病因解除了治疗过程也就相
应的结束了,病因没有法干预则治疗手段就差强人意。另
外,他还认为中医注重整体性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治
疗方案应该主要针对疾病过程中全身出现的失衡偏差,如
果平衡状况调整好了,其治疗也就达到目的了。所以对于任 何一个疾病的认识,我们都可以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来
进行。西医从“病”来分析判断,中医从“证”来辨证论治;虽 然“病”与“证”的描述方式相同、功能目标相似,但是同一种
证候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出同一种
证候。从中西医结合实际运用的角度,一般医生都将证候作
为疾病的某个类型。但是,任一个证候应该不专属于某个疾
病,而是属于多个疾病共有的一种阶段类型。“病”和“证”的 结合,就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 秦伯未在研究中指出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必须根
据中医的理法进行辨证,还需要重新做出中医的诊断,西医 的诊断可供参考。对有些经过西医诊断认为缺少治法或预
后不良的病证,既要参考西医诊断,又不要受其束缚,要有 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理法进行治疗。这样的观点的实质就
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问题。
当前,在中西医现代化建设方面,国内已建设了一大批
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基本上是由国家、部门
或地方出资建设的。这些中医数据库建成后已在国际互联
网上提供服务,大部分因资金或技术等原因未能在网上提 供服务。很多在网上提供服务的数据库由于网站本身的知 名度很低,以及数据库分散于不同网站等原因,使用率基本
上都不高,而中医药科技信息利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 当前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部门也在做出
相应的努力以便提高中医药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中
医药科技工作者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加速中医药知识
的传播及技术创新,加快中西医结合的进程。 4结论与展望
中医学宏观把握事物规律的方法,是我国千百年来最
优秀的国粹,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者几十年的努力,中西医
结合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步人科学发展的轨道。但
是,中西医结合毕竟是新兴的学科,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 方,这需要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要取得
较快的发展,必须在保持重视传统研究和方法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即中西医结合,
这是指中医与西方来源的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不独
指与西医学的结合,作者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后中西
医结合必将会为全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振,刘莹莹.中西医之辨——由“渴而穿井”想到的IJ1.中医药文 化,2010,(o2):26—27. [2】洪英俊.论中医脏象学说的方法论意义fJ1.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1,(o2):35. [3]张丹,李敬林.从中医气化角度探讨糖尿病病因病机『J1.辽宁中医 杂志,2010,(06):1033—1034. [4】李灿东.从方法论谈中西医理论体系特色lJ1.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0,(o4):32. [5]杜侃.中西医结合的信息学途径探索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 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