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探析

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探析

2012年3月 

第29卷第3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 ̄ity of Education V01.29 No.3 

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探析 

韩旭至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学界一直有三种观点。“无效说”从无权处分人主体不合格、对《合同法》第132条第1 款的解释、立法者意图解释等依据出发主张无权处分合同无效。“效力待定说”是通说,该说从意思自治的角度主张无 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然而,“有效说”从交易安全稳定和第三人利益保护、《合同法》体系解释、合同履行与合同效力区 分、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协调违法转租与无权处分制度的关系、无权处分合同的期待权受到保护、当今世界立 法潮流等方面上看视乎更为合理。 关键词:无权处分;效力待定;合同无效 中图分类号:D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2)03-0060-03 作者简介:韩旭至(1987一),男,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问题也即无权处分合同是 

否有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第三人能否对处分人提起 

违约之诉的请求。如果合同有效,第三人可以向处分 

人要求违约责任。如果合同无效则不可。如果合同效 

力待定,则第三人的这种违约责任请求权也随之待定。 

所以说,无权处分合同的合同效力实际上影响了第三 

人的权益,对于交易安全影响巨大。 

一、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三种理论 

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各国立法例与学界观点 

总结起来共有三种: 

(一)“无效说” 

“无效说”认为无权处分合同无效。理由有三:第 

一,无权处分人无处分财产的权利能力,即主体不合 

格,从而推出无权处分合同欠缺生效要件。这是我国 

司法实践长期采用的做法,只有在权利人的追认或无 

权利人事后取得处分权,主体要件得到补正,合同方才 

生效。第二,对《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应为法律强 

制性规定,违反则无效。另一方面,对其作出反对解释 

也得出无权处分的合同无效的结论。故《合同法》51 

条并非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一般规定,而是无权 

处分行为为无效行为的例外,即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一般为无效行为。第三,正如余延满、张康林教授指 

出,“我国《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 

效力,曾几易其稿。1995年1月提交全国人大法工委 

的《合同法(试拟稿)》第46条和1997年5月14日公 

布的《合同法》(征求意见稿)第31条,规定有对善意 

第三人的例外保护,即‘合同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 

人’,正式公布的法条都把此但书去掉,可能是考虑到 

善意取得制度应放在物权法中规定。”…由此可见,无 

权处分合同本属无效,删去无效规定仅仅是立法技术 

问题。所以根据立法者意图解释,应把无权处分合同 

效力判断为无效。 

・60・ (--)“效力待定说”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而签订的合同需要经 过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的人或者权利人的追认才能生 

效,如果得不到这种追认,则合同不生效。这就是无权 

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说”。该说为学界通说。“该派 

学者认为,若认定合同绝对无效,过于刚性,不能体现 

民法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也无法处理所 

有权人的追认和无权处分行为人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法 

律后果;若认为合同有效,则不能妥善保护所有人的 

利益。” 。 

(三)“有效说” 

“有效说”认为,无权处分合同为有效合同。古罗 

马、德国、英国、美国、《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 

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均采纳该说观点,随着学界 对无权处分合同的研究深入,以王轶先生为代表的越 

来越多学者也开始赞同该说观点。 

二、无权处分合同应为有效合同 

关于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赞同最后一种,“有效 

说”。分析如下: 

(一)关于“无效说” 

笔者认为,该说存在六个问题:第一,该说忽视了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特殊性。我国采取债权形式主义 

的物权变动模式,债权形式主义并不承认所谓的物权 

合意的存在,认为债权合同就是所有权转移的内在动 

力和根本原因。假若合同无效则直接妨碍物权变动, 

导致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协调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二,虽然以韩舸友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在 

无因管理的情形下,依据该说法律粗暴地宣布合同无 

效,不仅对相对人不利,更造成权利人利益的损 

害”。-3 但是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就认为,“尽 

收稿日期:

2011—20—08 管无权处分行为可能会造成对真正权利人的侵害,但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无权处分行为也可能符合权利人 

的意见和利益……此种无权处分行为并不一定损害国 

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因而宣告合同无效 未必就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4 

第三,如果无权处分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则根据 

《合同法》第56条规定,合同的无效是自始绝对无效。 

但是依据《合同法》第51条,无权处分在权利人的追 

认或无权利人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情形下,可以使合同 生效,朔及有效。显然自相矛盾。 

第四,“无效说”与善意取得制度难以调和。在第 

三人为善意的情形下,一方面第三人因善意取得的所 

有权,另一方面又不得根据合同主张权利,这本身就存 在矛盾。对于善意第三人,根据该说元权处分人与之 

订立的合同也是无效。那么善意第三人就不能要求无 

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等合同责任,这样不利于对善 

意第三人的保护,亦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从市场 

经济本质需要出发,合同法应当尽可能鼓励交易而不 

是消灭交易,简单地宣告元权处分行为无效,事实上是 和鼓励交易原则完全背离的,也不利于保护所有人和 

相对人的利益。” 

第五,对《合同法》132条第1款作反对解释是违 

反法律解释方法的。在法律解释学上,“‘应……,不 

得……’这种规范类型为训示规定,若不具备并非无 效,仅有提醒作用;而‘应……,否则……无效’为效力 

规定,若未按规定为之,才无效。” 故《合同法》第132 

条第1款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 

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应属于训示规定,若不具备并 

非无效,仅有提醒作用而非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范,不 

能据此因处分权的缺乏而使债权合同无效。 第六,立法者意图解释在此处不能成立。1997年 

公布《合同法》时,《物权法》还很不成熟,对于一个合 同有无效力这样的重要问题立法者应该不会考虑在一 

部若干年后的法律中再行规定。如果考虑的是物权邻 

域放人《物权法》规定,那么删去“不得对抗善意第三 

人”即可,为何要删去“合同无效”呢?另外,探究立法 

者的真意,需要探究其立法背景、立法争论得出的结 

论,而不是单单从一部法律的初稿得出主观猜测的。 (--)关于“效力待定说” 

笔者认为,该说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合同效力待定 

其实质并非合同有效,而是导致合同效力状态的不确 

定,使得第三人的合同权益保障更加虚无缥缈。《合同 

法》第107条违约责任和第150—153条规定的瑕疵担 保制度均是根据合同有效为前提的。合同效力待定将 

不利于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另外,法律对效力待定合 

同之追认权、拒绝权和催告权都有期间限制,在一定条 

件下,该类合同可转化为有效合同或无效合同。但是, 

无权处分合同欠缺的生效要件未得到补正时,其未生效 

的状态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这样造成了合同效力的极 

大不确定,也不符合效力待定合同的一般规定。 第二,违反合同相对性原则。效力待定合同的效 

力取决于有形成权之人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是 

(或相当于)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其追认或拒绝 

追认的对象是合同本身。无权处分合同的权利人追认 或拒绝追认则不同,他既不是合同当事人,其追认或拒 

绝追认的对象也不是合同本身而是无权处分行为④。 

第三,使得权利状态不确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 

求。正如韩舸友先生所指出,“第51条未明确规定权 利人的追认期限,若采‘效力待定说’,将促使权利人 

选择最适当时机做出追认或拒绝追认,待价而沽,使得 

风险与利益的分配极其不平衡,同时可能使法律关系 

长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虽有人认为该追认期限属于诉讼时效一般期限的调 整,但第51条未明确规定,未免显得模糊不清。”【3 

(三)关于“有效说” 

笔者赞同该说,理由如下:第一,对于交易安全稳 

定和第三人利益保护更有利。如前所述,唯有合同有 

效第三人才能要求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等合同责任。 

而实际中无权处分行为又大量存在,如果判定无权处 分行为的债权行为无效或效力待定,在现实中就会不 

利于第三人利益的全面保护。其次,无权处分合同有 

效也不会损害权利人利益,合同具有相对性,合同有效 

只是对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而言的,无涉于权利人。 

如果第三人为善意,则无论合同是否有效,均可根据善 

意取得规则取得物权。如第三人为恶意,则权利人均 可要求返还原物。 

第二,合同无效与合同效力待定应为法定情形,不 

得推定。《合同法》第52条规定合同无效,采用列举 

式方法,最后第5款兜底性条款为“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有人认为无权处分合同属于 

《合同法》第52条第2款规定的“恶意串通,损害国 

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无效情形。笔者认为,该 合同仅仅是发生在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仅仅为他们 

创设债权债务而已,并不影响到第三人。真正影响权 

利人利益的是无权处分的处分行为(交付行为)而非 合同行为。故不能适用这一条款。所以,无权处分不 

属于《合同法》所列举的合同无效情形,当然也不属于 

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无效,所以应不属无效。其次,无 

权处分也不当然属于《合同法》第54条之情形也不必 

然属于其他法律规定必须有特殊的生效要件才生效的 合同。即使无权处分合同符合成立要件的也成立,其 

中无权处分合同中最为常见的买卖合同为诺成合同, 

一旦达成合意即成立。与缺乏行为能力、权利能力不 

同,无处分权并不会导致合意的不能达成或者意思表 示的不真实。所以,无处分权并不会影响合同成立。 

根据《合同法》第44条第1款“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 

立时生效”的规定,无权处分合同应为有效合同。 

第三,合同是否履行、是否能够履行与合同效力问 

题不能混淆。合同履行实际上是合同生效后的结果。 

如果履行不能则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瑕疵履行则承担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