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意拳的练法浅谈形意拳的练法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
我们不管其创始人是否是岳飞还是姬际可或是谁,总之,形意拳是练武的老前辈们总结了各种拳术的精华。
形意拳的技法体系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
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
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
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
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
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
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河北,广传于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
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形意拳系由六合心意拳发展演化而来。
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
“手与足合”“肘与()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
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
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
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
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
兹把该歌各部原文列后,原文后提出个人体会,仅供同志们作参考。
身:(原文)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斜右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以上歌意说的是:“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动物的特点(大脑与心脏垂直),并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头哈腰和左斜右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横劲,使我手增加长度。
”肩:(原文)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上文指出:头为全身的最高点,承受着760mm汞柱的大气压,缩颈会使全身骨节受压迫,致使人的动作受到压抑,头向上顶可使动转灵活,对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为使脊背裹园,容易串劲,肩下垂,即放松肩关节,使力便于到手,所谓肩松力到手,胯松劲到脚,便指此而言,再松肩还可利于下气,人如果肩部高笃横隔膜自然上提气便沉不下去。
臂:(原文)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
所谓左臂曲肘前伸,后臂护助,曲中求直,目的是为了按骨斗(),运劲到手,过直则变化不灵,并且容易被敌伤肘。
手:(原文)左手齐胸,右手在脐,后者微塌,前手力伸,两手皆履,用力宜匀。
左手前伸是通过上钻下劈至乳齐,右手拉至脐处,这充分表现出劈拳的特点,后手塌劲,前臂垂劲,则将后手之力通过肩脊传向前手,以增强前手力量。
指:(原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争,似刚似柔,指要放松,手心要空。
虎口圆撑,劲用意领,脚趾也要用意将母趾与其它四趾分开抓地,欲使力到趾端,须从背上(脚背)递传。
股:(原文)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行。
股是指腿而言,是五弓之力中,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股的上端是胯,胯是下肢与主弓(腰脊)相连接的部位,胯放松是为了便于接骨斗(),撑后胯是为了使后腿一弓接上腰力,在发劲时能发鱼打挺般的整劲来,由曲变直,目的是先蓄力而后发力,但是必须注意弯曲度不可小于90C因曲到直角时,其弓则折,就会失去弹力,王乡斋先生曾说:“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
”就是这个意思。
(本节可参照五弓之力部分)足:(原文)左足直前,斜侧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
脚的部位,应注意其横劲,别将腿拧成麻花,而失去重心。
舌:(原文)舌为肉稍,卷则气降,目张发力,丹田愈壮,肌容似铁,内坚腑脏。
舌顶能接任督二脉之气,生津液,润腑脏,使全身肌肉坚实,充实丹田,发力增强。
臀:(原文)提起臀部,气贯四稍,两腰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式散,故宜较高。
要做到提肛松腹,肛门要自然上提,必须放松肌肉,否则,将会夹胯,压迫小腹,而起反作用。
我们在很多拳谱上都能看到“形意拳法八字诀”。
顶、扣、圆、敏、抱、垂、曲、挺。
不论站桩或练拳式,都应该具备此八字的要求,而八字又各分为三,所以有人把八字诀叫做形意二十四法。
兹把八字诀分别列后:(一)三顶:头向上顶:有衔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
(尾闾、夹脊、玉枕)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
(接任督二脉)(二)三扣: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
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
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
(三)三圆: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
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
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
(四)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搜鼠,则能随机应变。
眼要敏:如饿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
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
(五)三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心准。
心气要抱:遇敌有生,临变不变。
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
(六)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
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扣肘前。
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
(七)三曲: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为富。
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为厚。
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
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
(八)三挺: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神贯顶。
脊背腰挺:则力达四稍,气鼓全身。
膝盖挺:则气恬精怡,如树生根。
以上是形意拳八字诀,也叫二十四法,它和开式九歌内容相同,只是增减说法稍有区别而已。
如按上述两歌去站桩,不但会站好桩功,而给形意拳练法打好基础。
站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底盘,整饰周身气血。
加强意识与肢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进一步练习拳功套路,以期达到击技应用上去。
桩功首先要解决重心问题,形意拳的重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重心。
一、两脚分别站在垂直线的两边,前脚内缘在垂直线左则,脚踵微向外扭,后脚以45度角站在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
二、重力以前3后7或前4后6比例前虚后实。
三、全身重心;脑子与心脏垂直即百会穴垂直尾闾,恰是锐角形的中心。
以三七或四六的比例形成单重。
双重桩稳,但在迈步时不方便;单重则比较容易变化。
注:两腿承担重量相等步法叫双重如骑乘步。
要求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由于形意拳打顾兼备的特点,要求高示过眉,低不过脐,斜身对敌目的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自己手的长度,并保持本身的重心成为有横有竖的桩步第一要注意两脚前后距离适宜;第二要注意两脚一定分别在垂直线的两侧,避免两腿拧成麻花失去横劲。
在练法中,有的派别采取合胯,类似南拳击法,是采取了正三角形的桩法,其特点是桩步巩固,发力足。
总之不论哪派形意的桩步都没有离开三角重心。
下面再谈谈练拳功套路的一些问题。
形意拳的特点是打顾兼备,在战斗中采取主动的一种拳术,因此就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是否能在进攻中,时刻不失去防护能力,为此我们就要考虑拳谱中所说的几个问题:(一)、要分清三节身三节是头、胸、腹;手三节是手、肘、肩;股三节是脚、膝、胯。
在拳术运用上,都应该是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这样才能衡力无穷。
(二)、要明白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
眼前要明:看清敌人动象,以采取应战措施。
手前要清:出手要沉着,不开门捉鬼,望风捕影,不使“毛子手”,要练似有人,用似无人,目标要明确,动作要认真。
脚前要空:出脚要找空当适宜的落脚处,要脚踏进敌人中门(即两腿间)或以螺旋力踏其外门,先悬空其身(使对方失中)再以杠杆力的原理制敌致胜。
当然在动手时,如对手封守严密,无隙插足时也可重踩其脚。
(三)、要时刻保持三尖相对:三尖是鼻尖、手尖、脚尖。
要求三尖成一线,保持住自己的中线不被敌破坏,而向敌人中线进攻。
三尖对则能保持本身重心,使敌无隙可乘,三尖不成一线则失去重心,易被敌攻破。
(四)、以三拳制胜:剪、裹、钻为形意拳的“三拳”,也称形意三宝。
拳谱云:三拳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这是指形意拳的劲的特点和变化。
凡向侧拔为剪,向内侧横拔敌手为裹,从下向敌斜上方发出的劲叫钻。
如钻拳发招时,同时发挥由剪裹钻的作用。
那不仅是向前斜方和左右侧的力量,同时还表达出上、下、左、右、前、后等六面劲,恰如太极拳的崩劲和大成拳讲的争力。
三拳是形意拳的特点,是保护自己中线的有力措施。
下面谈谈形意拳的精神锻炼问题:形意拳与其它拳种所差异的是,练形意拳要先从精神训练开始。
训练精神作用,首先要以四稍、四透来培育和加强精神作用。
(所谓过去的“神打”就是指精神作用而言。
)四梢在九歌八法中已有论述,兹把拳谱中的四梢赞歌写在下面,仅供参考。
发为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齿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忽。
爪为筋梢(手脚指趾甲,也就是指趾端)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搜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凑功。
四梢齐,威力生,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
形意拳讲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催穿,力要打穿。
如果把四穿精神领会了,神威自发,如虎捕羊,羊见虎威,吓得不敢动,瘫在原地等虎吃。
以四穿精神练拳,可使精神集中,使工夫猛进,并可防止低头哈腰,东瞧西望的毛病。
下面我们谈一下在练习拳功套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练习套路的目的是为了击技作训练,因此,在练功时就必须假想身临敌前在与敌斗,任何招法动作都在实战。
首先要从精神上贯串四穿意识,精神贯注如临大敌,要作到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
从动作上要认真,拳从口出,两肘不离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两股成顺,不拧不别,脚手齐到,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沾身重力,出手好似虎摸羊,脚踏中门夺地位,前脚踩后脚蹬,起势好似卷地风,劲要猛,心要静,寸步,疾步,赞步三法要明,步法最紧的是后脚及时补劲,永远保持自身的重心,桩步巩固。
形意拳最要紧的是要求全神贯注,形神一致才能劲整。
形意拳的发力是整劲。
拳经写道:“身如弩弓,手似箭”一语道破了形意拳的发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