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形意拳门人问答录(4)七、关于习拳要领:(一)松、静、柔、整问:我有一个关于松柔的问题,我之前因为太执着于松柔而适得其反。
正确的松柔有什么标准呢?我应该有什么感觉呢?答:这个问题在书里也有很明确的几句话。
在最初步的时候,松柔只能理解为不使劲。
你不用力就可以了。
再往后,练深了,就是真气充实起来以后真正的松。
为什么有人追求松柔反而不行呢?一个是他太执著于松柔,可既没有松也没有柔,他所谓的松柔,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而不是自然功夫体现出来的!那实际上是一种慢,而不是柔。
这会让肌肉很紧张,看起来动作很慢很柔,其实里面肌肉紧张得很。
这种不可取,练了半天也练不出来。
必须真正得把肌肉松弛下来才可以。
所以初步来说,你不刻意使劲就可以了。
练的过程当中,当你的奇经八脉都打开,血脉疏通以后,你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什么叫“松沉”,怎么才是“松”了。
当然,松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阶段的内涵,再往高层还有更高层的意义,到那时你自己就能体会了。
东单有个胡先生说,我松就打你。
他这个就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你松怎么还能打人呢?他说只要我放松就能打你。
他确实一放松就能打你。
这句话在常人来听听不懂,而这个松就是真正的松。
现在开始你就只能不用力。
前面小范说的问题也跟这个近似,他开始觉得我越低越使劲,下的功夫就越大,结果适得其反。
柔也是一样:如果为了达到柔,而自己较劲用力,让人看这好像很柔,实际上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其实浑身都紧在一块了。
问:我以前对“松”还有一种误解:就是老想着要松柔,不太敢使劲,这样一来,自己的精神也不振奋,越练越昏沉。
答:这种情况也有。
这种不叫松,叫懈。
不是很松弛下来的,而是懈了当啷,自然越练越迷糊,一点精神都抖不起来。
这不是松,这就是懈了,从思想上懈怠下来了。
好像很不经意的,以为就是松到底了,其实这不是。
这都是对松的一种误解。
问:感觉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还是跟练之前情绪和心情的调整有关系的,还是从心理上没放松,结果一练就有问题了。
答:对,有关系。
所以我们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不管说什么,都不要过于执着。
不要一说天就执着在天上,一说地就执着在地下。
这样肯定就不对。
过去老前辈也说过。
像杨老师就说:你知道这个意思就行了,你别这么做。
王芗斋老先生说:我这么说你这么做,肯定就错了;你不这么做,那就更错了。
当时他们没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其实就是不让你死死执着在这一点上。
你在练拳的过程中如果执着在一个点上就错了。
比如,告诉你这只手得高点,你就一直想着这手,结果今天一天你光想着这手得高点,其它全忘了。
我们所要做的是一个全体的,整体的东西。
而不是练习的某一点的东西。
这点也是跟其它运动不同的一点:总要放开,总要想到全部!所以,告诉你手高一点,你知道该高一点就行了。
下一次就别想它了。
等到下一阶段,你还觉得手不太高,你再改变一下就行了。
问:关于松和懈我有点体会,不知道对不对。
我觉得懈也是一种松,只是松的一部分。
比如说你想着松手,你就知放松手了,其实你后背没有松,或是你全身其它位置没有松下来,你把他们忘了。
如果你能做到全身同时解,那跟松也比较相近了。
不知道对不对?答:松跟懈是两码事。
不管是部分的、还是全体的懈都不对。
松不等于懈。
懈等于毫无目的,没有任何约束的,一点都不拿劲的状态,漫无边际的那个不行。
懈跟松是两码事。
问:我们在做具体动作的时候,有一部分肌肉可能是紧的,比如说:手一塌腕,肘尖一朝地,小臂就是紧的,这对么?答:小臂也不能紧。
但在开始的时候,动作做不到而愣要做,就会紧。
所以要循序渐进。
刚开始有一点紧没有问题,这是为了达到目的。
但是也不要太紧,实在做不到就先这样。
慢慢地,知道这个应该这样,一点一点练,它就过来了。
问:明白了,这就跟“用意不用力”一样吧?答:对,一样的。
大的原则就是“在自然中求得松静柔整”。
这句话己经非常全面了。
其实刚才提的这些问题都是不自然,对吧?“自”是自己,“然”是本然。
你自己本然原来怎样就是怎样的,就是这个意思。
要把拳谱上这些东西都给悟透,都在这里头,出不了这个圈。
什么时候只要你觉得不自然,那就错了。
紧也好,懈也好,都是不自然。
要是自然而然,肯定就对了。
问:刘老师您看我对于松和懈的理解对么?好像一根弦,只是要求它直,但是不能绷着。
答:这个理解是比较正确的。
恰到好处是什么?就是你用最少的力维持最佳的形体状态就对了。
当然如果你一点力都没有,那就坐地上了,就维持不了形式了。
既要维持那种形式,又要用最少的力,这才叫正确了。
当然,将来你再往上走,那这个概念也不一定就对了,还有更深的意义。
问:您说练的时候要慢下来,是不是就是要顺着那个劲,顺着那个感觉?答:对啊!问:我也发现有时彻底放松,站得时间反而久,腿还能站得住,也不累。
应该是不出汗那样吧?答:也不是不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
其实你们没理解。
一使劲,血管就闭塞了,血管一闭塞,肯定就累啊。
从现代生物学来说,血脉不流通,就等于是带不过氧了,可不就是缺氧么。
缺氧就产生某种酸,就累了嘛。
如果你轻轻地搁在这,能够保证它的血液循环,它不就不累么?也能练出功夫。
就是这么个道理。
问:我跟他们的情况不太一样。
我不是出汗的感觉。
当我一定要追求某种外形上的动作形式时,呼吸上很难受,练完之后,上半身胸脯特别闷,我觉得特别明显。
答:实际上就是呼吸的问题。
呼吸没有跟动作协调好。
所以你们还得进一步理解“调息”。
《拳意述真》上讲三步功夫:头一步功夫叫“调息”,第二步功夫叫“息调”,第三步功夫叫“无所谓息”。
“调息”就是用你的动作把呼吸调顺。
什么叫调顺呢?一个是通过动作逐渐变成腹式呼吸;再有一个,就是让你的呼吸和动作协调起来。
这些地方就有很大的误解。
有些人写书也是那样写:这点提手,要吸气,那点呢,要呼气。
就把拳机械化了。
实际上人们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协调起来的。
所以我们第一步练“调息”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发现自己胸闷,就是呼吸没有调整好。
但是你也不要主动去调它。
只要你放松,净下心来,安安静静的,按着老前辈规定的这种拳式去练功,逐渐逐渐,“调息”的功夫就调好了。
问:这跟佛教里的禅定是不是差不多?答:按说应该是差不多的。
你看世间万物万事都是以松静为本。
老子的《道德经》就说过:“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静是根本的状态,躁动都是不自然的状态。
生活当中做事也是一样,急红了脸、慌里慌张地做,都不行。
所以这个静跟你所说的禅定应该是一样的。
静到高深的时候就是禅门的定。
静到什么程度呢?最深的程度就是这样一句话――纷纷万事皆可明鉴,清清我心一尘不染。
这句话做到了,就行了。
并不是静下来以后,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这样的。
这一点也要搞清楚,一静了就什么都不干了不动了就往那一待,这是不行的。
当你初步的时候肯定是以安静不动为静。
但是将来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是世界上的各种事情的道理我比你还明白,什么都知道。
但是我的心不动,我不会被那些事情搅乱。
这种程度是静的最高境界。
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你骂我我都不生气,我只能说你骂人不太好,别骂人。
我不会急红了脸跟你说:你骂我我就骂你,咱把这事说清楚。
那就等于你这颗清静的心给扰乱了。
诗里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咱们是“风虽起,吹不皱一池春水”。
风爱怎么吹怎么吹,水还是平静的,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我们说的静,开始的静用安静的“静”,不易理解。
改成干净的“净”就好理解一些。
怎么干净呢?我们练功先净其外,身远是非,远离名利场,不掺杂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我练功就是练功。
后净其内,心里不瞎想,今儿想上天、明儿想入地可不行,我就踏踏实实练功。
选择练功地点也要注意,找个干干净净的、没人的地方。
干净了也就能安静了。
在你没有那么大定力的时候,周围小孩一闹一弄就练不下去了,这就是不干净。
我们在生活当中,对外要身远是非,练功要心胸豁达、要放开,练拳自然会练得心胸很开阔。
千万不要眼睛总注意别人,成天“这家买辆车,那家买个电视,那个上外国了”。
你说你管别人干什么?你就过你的日子,把日子过好就完了。
不要干那些。
甚至有些在单位“她跟谁谁怎样,他跟谁好,那天她说你……”这就叫心里不干净。
那些人看得出来脸色都不好,因为整天算计,就算计那些事。
我们不要那样,心里要豁达。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我做到就完了,别人爱说什么说什么。
你要记住你做坏事是有人骂你的,你做好事也有人骂你,你不做事还有人骂你。
所以你不要老想着别人在背后怎么说我好,不可能的!总要有人骂你的。
因为什么人都有,什么思想都有。
站在他的立场上,你做的事妨碍了他,你就不对。
所以我们把心放宽,这样你就干净了。
外界的这些事你都没有了,你心里头不就挺干净,你心里头干净了,自然而然你的心就安静了。
这就是静。
静做得好了,松也就容易做到了。
问:练功时如何入静?答:入静的方法就是练拳,想着练拳就行,别的都不要管它。
不需要再用其它特别的方法入静。
以动求静的方法是最好的,不容易出流弊。
如打坐那样以静求动的方法,容易出流弊。
那些已有功夫,会打坐的人虽然坐着不动,但他全身的血脉都开了,甚至坐多少天都不怕,因为血脉、生理在很正常地运行。
而一般人刚开始很难做到,所以由动入静是最好的。
过去周潜川先生说过一句话:由武功进入静功,限期取证。
我们不过分要求你要达到如何的静,只要你练功,你的心思放在练拳上,你的动作就让思想集中起来,逐渐就静了。
若你们有兴趣再往下练的话,最后练到你躺着都能练,躺着也能让你生理的循环正常进行,而且比一般人还好,五脏六腑都能放松。
到那时你还求什么动静之别呢?那是后话。
现在你就练拳,渐渐的你的心就静下来了,不必有更多的要求。
要说要求也就是我说过的那两句,“先净其外”,不要一天把精力放在没用的事情上,过一天少一天啊。
看电视,侃大山还算是娱乐,还有的整天嘴碎饶舌,搬弄是非,浪费时间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哪怕什么事都不干,坐下来静养一会,把神养好了,以便能更好地学习工作,都比那漫无目的浪费时间强。
养好精神,干点正经的事,你的道德品质就升格了,心情也就豁达、平和了,不就安静了吗?所以练拳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干净、安静了。
拳谱上也说,内家拳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刚者易之柔,弱者易之强,悖者易之和,戾者易之顺。
问:拳谱中有各种拳法要领和要求,初学者如何在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下又能做到这些要求?答:按着所说的这个形式,一步一步去练拳,逐渐就自然达到了。
按着拳法的要求,每天改正一点,逐渐就能趋近于正确,一下子是不可能的,想有什么秘诀也不可能,只能是慢慢去练。
问:改正的过程中,是不是不能刻意去纠正?答:不刻意是指不要执着在这上面。
就是说你很自然地能做到就行了,如果你一时做不到,不要强求去做,否则就是执着。
现在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随着你练拳的进展,慢慢它自己就做到了。
一切要领都要知道它,而不执着于它;不要忘记它,但也不能帮着它。
也就是“知而不执,勿忘勿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