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菱形的判定 公开课获奖教案

菱形的判定 公开课获奖教案

第2课时 菱形的判定1.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重点)2.探究菱形的判定条件并合理利用它进行论证和计算.(难点)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是菱形的定义,我们可以根据定义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此之外,还能找到其他的判定方法吗?菱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具有如下的性质:1.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四条边都相等;3.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这些性质,对我们寻找判定菱形的方法有什么启示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菱形的判定【类型一】 利用“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BE =2DE ,延长DE 到点F ,使得EF =BE ,连接CF .求证:四边形BCFE 是菱形. 解析:由题意易得,EF 与BC 平行且相等,∴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又∵EF =BE ,∴四边形BCFE 是菱形.证明:∵BE =2DE ,EF =BE ,∴EF =2DE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BC =2DE 且DE ∥BC ,∴EF =BC .又∵EF ∥BC ,∴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又∵EF =BE ,∴四边形BCFE 是菱形.方法总结: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等.【类型二】 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如图,AE ∥BF ,AC 平分∠BAD ,且交BF 于点C ,BD 平分∠ABC ,且交AE 于点D ,连接CD .求证:(1)AC ⊥BD ;(2)四边形ABCD 是菱形.解析:(1)证得△BAC 是等腰三角形后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AC ⊥BD 即可;(2)首先证得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得到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证明:(1)∵AE ∥BF ,∴∠BCA =∠CAD .∵AC 平分∠BAD ,∴∠BAC =∠CAD ,∴∠BCA =∠BAC ,∴△BAC 是等腰三角形.∵BD 平分∠ABC ,∴AC ⊥BD ;(2)∵△BAC 是等腰三角形,∴AB =CB .∵BD 平分∠ABC ,∴∠CBD =∠ABD .∵AE ∥BF ,∴∠CBD =∠BDA ,∴∠ABD =∠BDA ,∴AB =AD ,∴DA =CB .∵BC ∥DA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C ⊥B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方法总结:用判定方法“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证明四边形是菱形的前提条件是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类型三】 利用“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如图,已知△ABC,按如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C为圆心,大于12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P,Q两点;②作直线PQ,分别交AB,AC于点E,D,连接CE;③过C作CF∥AB交PQ于点F,连接AF.(1)求证:△AED≌△CFD;(2)求证:四边形AECF是菱形.解析:(1)由作图知PQ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到AE=CE,AD=CD.然后根据CF∥AB得到∠EAC=∠FCA,∠CFD=∠AED,利用“AAS”证得两三角形全等即可;(2)根据(1)中全等得到AE=CF.然后根据EF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得到EC=EA,FC=F A.从而得到EC=EA=FC=F A,利用“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判定四边形AECF为菱形.证明:(1)由作图知PQ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E=CE,AD=CD.∵CF∥AB,∴∠EAC=∠FCA,∠CFD=∠AED.在△AED与△CFD中,⎩⎪⎨⎪⎧∠EAC=∠FCA,∠AED=∠CFD,AD=CD,∴△AED≌△CFD(AAS);(2)∵△AED≌△CFD,∴AE=CF.∵EF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EC=EA,FC=F A,∴EC=EA=FC=F A,∴四边形AECF为菱形.方法总结: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把握以下两起点:(1)以四边形为起点进行判定;(2)以平行四边形为起点进行判定.探究点二:菱形的判定的应用【类型一】菱形判定中的开放性问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F、CE分别是∠BAD和∠BCD的平分线,根据现有的图形,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ECF为菱形,则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即可,图中不能再添加别的“点”和“线”).解析:∵AD∥BC,∴∠F AD=∠AFB.∵AF是∠BAD的平分线,∴∠BAF=∠F AD,∴∠BAF=∠AFB,∴AB=BF.同理ED=CD.∵AD=BC,AB=CD,∴AE=CF.又∵AE∥C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则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AC⊥EF.方法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常用的是三种:(1)定义;(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类型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E是CD上一点,BE交AC于F,连接DF.(1)求证:∠BAC=∠DAC,∠AFD=∠CFE;(2)若AB∥CD,试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3)在(2)的条件下,试确定E点的位置,使得∠EFD=∠BCD,并说明理由.解析:(1)首先利用“SSS”证明△ABC≌△ADC,可得∠BAC=∠DAC.再证明△ABF≌△ADF,可得∠AFD=∠AFB,进而得到∠AFD=∠CFE;(2)首先证明∠CAD=∠ACD,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AD=CD.再由条件AB=AD,CB=CD,可得AB=CB=CD=AD,可得四边形ABCD是菱形;(3)首先证明△BCF ≌△DCF ,可得∠CBF =∠CDF ,再根据BE ⊥CD 可得∠BEC =∠DEF =90°,进而得到∠EFD =∠BCD .(1)证明:在△ABC 和△ADC 中,⎩⎪⎨⎪⎧AB =AD ,BC =DC ,AC =AC ,∴△ABC ≌△ADC (SSS),∴∠BAC =∠DAC .在△ABF 和△ADF 中,⎩⎪⎨⎪⎧AB =AD ,∠BAF =∠DAF ,AF =AF ,∴△ABF ≌△ADF (SAS),∴∠AFD =∠AFB .∵∠AFB =∠CFE ,∴∠AFD =∠CFE ;(2)证明:∵AB ∥CD ,∴∠BAC =∠ACD .又∵∠BAC =∠DAC ,∴∠CAD =∠ACD ,∴AD =CD .∵AB =AD ,CB =CD ,∴AB =CB =CD =A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3)解:当EB ⊥CD 于E 时,∠EFD =∠BCD .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 为菱形,∴BC =CD ,∠BCF =∠DCF .在△BCF 和△DCF 中,⎩⎪⎨⎪⎧BC =CD ,∠BCF =∠DCF ,CF =CF ,∴△BCF ≌△DCF (SAS),∴∠CBF =∠CDF .∵BE ⊥CD ,∴∠BEC =∠DEF =90°,则∠BCD +∠CBF =∠EFD +∠CDF =90°,∴∠EFD =∠BC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三、板书设计 1.菱形的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在运用判定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学生先会运用判定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再由浅入深,学会灵活运用.通过做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准确掌握菱形的判定并会灵活运用.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 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 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 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绕其顶点A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所以∠BAE=90°,且四边形ACFD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的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BEA和Rt△ACD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和Rt△ACD的面积之和等于Rt△ABD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正方形ACFD=S四边形ABFE=S△BAE+S△BFE,即b2=12c2+12(b+a)(b-a),整理得2b2=c2+b2-a2,∴a2+b2=c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BEA绕其直角顶点E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四边形ABCD=S△ABC+S△ACD,S四边形ABCD =S△ABD+S△BCD,∴S△ABC+S△ACD=S△ABD+S△BCD,即12b2+12ab=12c2+12a(b-a),整理得b2+ab=c2+a(b-a),b2+ab=c2+ab-a2,∴a2+b2=c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