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注:与对照组比较经 t 检验,t= 1.846,P< 0.05
表 3 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变化(χ±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心率(次 /min) 83.91±13.92 82.88±12.75
收缩压(mmHg) 160.08±21.68 150.93±20.97
舒张压(mmHg) 84.23±11.18 84.56±12.68
[参考文献]
[1] 雷友富,张家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0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 生,2007,45(18):76.
[2] 袁庆学,李剑锋. 清眩定晕汤治疗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 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71,34.
[3] 王戈鹰. 尼莫通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J]. 脑与神经疾病杂 志,1998,6(3):167- 168.
本组资料显示对 40 例 PCI 患者进行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 疗,可促进 VBI 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好,治愈时间提 前 4.3d,但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说明 CVFT 治疗 PCI 且疗效 显著,可以减轻中风等脑损伤疾病的后遗症,且操作简便,病人 无任何痛苦,安全可靠,易于被患者接受,又能大大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为早期神经康复提供一种物理方法,提供一种新的非 药物治疗与预防的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 χ2 检验和 t 检 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P<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4 中国现代医生 CHINA MODERN DOCTOR
2008 年 2 月第 46 卷第 5 期
·论 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为治疗组 95%,对照组 9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Clinical Observat ion of Cerebrovascular Funct ion Device on Post erior Cir- culation Ischemia
RONG Lihua LIN Yongquan
Yidu Central Hospital of Weifang,Shandong 262500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营养神经(维生素 B1 0.1mg+ 维生素 B12 0.5mg 肌
注 qd),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肠溶阿斯匹林 75mg Qd,川芎嗪 160mg iV qd,盐酸培他啶注射液 500ml iV qd)及对症治疗(镇 静、止吐、降压、降血糖),10d 为 1 个疗程,治疗 20d,共 2 个疗 程。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物理治疗,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 公司生产的 CVFT—011M 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每日 1 次, 每次治疗时间 30min,10 次为 1 疗程,连用 2 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注: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论
PCI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障碍 后出现的一系列脑部症状。其引发的眩晕属前庭中枢性眩晕,由 于内耳前庭对缺血非常敏感,PCI 可引起内耳听动脉轻微缺血而 出现的眩晕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缓解较快,但反复发作;眩晕 常由转动颈部而诱发(转颈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颈背的紧扎 疼痛感,手指发麻,这是臂丛神经受压的神经根刺激症状,患者 年龄较大,一般在 50 岁左右,颈椎 CT 或 X 线片提示有颈椎病史。 如缺血重者可发生短暂昏迷、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或乏力,此 为椎基底动脉型 TIA,常称“脑卒中先兆”。 其主要原因是在高 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微栓子,脑血管痉挛,致脑血管狭 窄,脑供血减少,脑缺血缺氧,外周血管功能失调,导致眩晕、恶 心、呕吐等症状。 唐丽群等[4]认为后循环缺血者的全血粘度、血 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升高[3]。 目前其治 疗主要包括:抗凝、降纤、溶栓和卒中单元。但我们发现除上述治 疗同时,加用 CVFT 作为辅助治疗,可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40 21 16 3
92.5
52.5
40
30


95.0
75.0
注:两组结果治愈率比较,(χ2= 4.381,P< 0.05)
表 2 两组治愈天数比较(例)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例数 21 30
< 1周 2 13
< 2周 8 14
> 2周 11 3
平均治愈天数(d) 13.28±3.18 8.97±3.34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一种小脑顶核点电刺激治疗设备,采 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优选仿真生物电,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 的随弃式粘贴电极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区(FN),对人的脑部进
行电刺激治疗。近年来,脑血流神经调控的研究已从外周神经作用 深入到脑内各级神经通路的研究[5]。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 血流,中脑网状结构、脑干的蓝斑与中缝核群以及小脑顶核等对脑 血管活动均有重要作用,这种脑血流的中枢性调控可能是由于脑 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的激活所引起。而对局部脑血流有强大影 响的神经控制中枢位于小脑顶核。国内外大量研究[6,7]发现小脑 顶核在脑血流量的调节中占重要地位。顶核电刺激可增加大脑血 流量,促进神经递质释放,从而缩小梗死灶,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 轻,坏死神经元数目减少。电刺激可在不降低脑代谢的情况下缓解 缺血性脑损害,减轻脑水肿,达到减轻和加速修复脑损害,对脑缺 血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8],对治疗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 疗效。脑梗死后脑血流的减少或中断是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 的重要原因,而脑血流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神经控制 是脑血流调节的重要部分。TCD 通过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方 向、频谱及音频等,能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狭窄、痉挛及梗死等病 理状态。脑梗死患者可表现病灶侧血流速度减弱,甚至消失、逆流 信号等[9]。有学者观察发现应用 CVFT 治疗 PCI 患者 10d 后 TCD 检查提示脑供血明显改善[10]。另有其能够显著增加脑部血流量,保 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害,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 位,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 3。说明脑功能
治疗仪治疗安全,无副作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体温、脉
搏、呼吸及血压的观察,未发现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患者
无特殊不适,均能忍受电极处局部的轻度刺激,说明本治疗无明
显副作用。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总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愈率(%)
参照王戈鹰的方法[3],根据眩晕缓解的程度分为三级。痊愈: 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消失,在观察期内无眩晕发作,TCD 的血液流 速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缓解,静 止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但变换头位时可诱发且存在部分伴随 症状,TCD 的血液流速指标治疗前后有改善;无效:眩晕及伴随 的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论 著·
2008 年 2 月第 46 卷第 5 期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荣丽华 林永泉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后循环缺血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0 例,给予营养神经,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组 40 例,除上述处理外,予物理治疗即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 疗。治疗 20d 后观察效果。结果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总有效率达 95%,治愈率、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分别 为 75.0%、(8.97±3.34)d;对照组分别为 52.5%、(13.28±3.18)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脑循环功能治 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显著,对脑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后循环缺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9701(2008)05- 24- 0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临床常见 病之一,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 患者的工作和生活。PCI 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 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 阻[1]。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眩晕,病人大多数呈天旋地转感,一部 分为倾斜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行走不稳等[2]。疗法各异。 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上海仁和设备公司的 CVFT—011M 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于 2003 年 8 月  ̄2007 年 6月 对 40 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观察环缺血,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χ2= 0.213,P> 0.05);治愈率为治疗组 75%,对照组 52.5%,差 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4.381,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
组(P< 0.05)。见表 1。
2.2 治疗结果
平均治愈天数见表 2。治疗组为(8.97±3.34)d,较对照组
(13.28±3.18)d 为短(t= 1.846,P< 0.05)。治疗前后心率、血压
[Abst r act ] Object 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cerebrovascular function devic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et hods 80 case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was given medication for promotion of circulation and nerve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symptom relieving;the treatment group(40 cases)was given the physiotherapy including CVFT,in addition to the medications above. Effectiveness of each group was observed after 20 days of the treatment. Resu lt s The CVFT treatment group obtained an effectual rate of 95%;The curative rate,mean days for cure were 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75.0%,(8.97±3.34)days;in the con- trol were 52.5%,(13.28±3.18)day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revealed by statistic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Con clu - sion The CVFT treatment can bring about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Key Wor ds] Cerebrovascular function device;Posterior circulation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对照组 40 例,男 30 例,女 10 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