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方法将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脑循环治疗仪。
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TCD检查。
结果观察组患者TCD检查提示治疗后颅内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循环治疗仪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脑循环治疗仪;脑梗死;神经功能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2,3]。
脑梗死致残率高,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死率明显上升,平均病死率为25%左右(10%~47%)[4]。
常见死因是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
临床治疗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内科治疗为主,近年来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入临床使用,其工作原理为:应用数字频率合成仿真生物电技术,通过体表无创伤导入小脑顶核(FN),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减少半影区坏死神经数目,减轻脑水肿,最终达到减轻和加速修复脑损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50例,女3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
治疗组男29例,13例。
年龄49~81岁,平均66.5岁。
住院天数15~36 d;平均23.5d。
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
年龄52~83岁,平均64.0岁。
住院天数18~40d,平均24d。
两组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4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电刺激FN治疗。
具体操作:将两刺激电极置于两侧乳突根部后方,两辅助电极置于功能障碍侧肢体,治疗20min/次,2次/d,10d为1疗程,每例患者治疗1~2个疗程。
仪器参数设置为:(成人)主强设置为3~7,对于耐受力较强的患者可用8或9,主频不限;辅助电极具体强度设置可根据临床情况进行调节;档位调节总体原则:在患者能承受的前提下,刺激越强治疗效果越好。
1.2.2护理措施
1.2.2.1操作培训使用前组织护士认真学习脑循环治疗仪的治疗原理,操作程序及适应证和禁忌证。
尤其对初次接触治疗仪的护士及实习生应加强培训,相互练习,亲自体会不同强度刺激下,针刺感及肢体肌肉紧张的强弱,以便对患者在治疗中的各种感觉给予认同及正确的指导。
1.2.2.2宣教和观察治疗前主动和分管医师沟通有关患者的病情及选择治疗的时机。
强调对脑梗死患者的综合治疗及早期应用脑循环治疗仪对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根据病情及患者习惯采取舒适体位,正确配戴治疗帽及选择正确的电极粘贴穴位,注意观察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时调节强度。
1.2.2.3反馈和总结治疗后安置患者休息,询问患者对治疗的感受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重视初次治疗患者的反应及全程陪护。
对治疗中断的患者要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改进预防性服务。
平时做好对治疗仪的维修和管理工作,防止在治疗中频繁出现故障,确保全程治疗的效果,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1.3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TCD检查。
1.4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参数值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TCD各项监测指标比较见表1。
MCA为大脑中动脉,ACA为大脑前动脉,V A为椎动脉,BA为基底动脉。
两组治疗前比较,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
3讨论
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治疗时间长,在治疗方面,临床上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药物治疗,但单纯药物治疗脑梗死仅对坏死灶周围部分未完全破坏的神经细胞起治疗作用,而对提高脑血流量作用极为有限。
孙乐蓉[5]等观察到脑循环治疗配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可以使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减轻。
方燕南等[6]也发现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脑循环电刺激治疗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通过对脑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受特定的电刺激后,影响脑循环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及抑制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等脑循环功能改善作用,显著提高脑血流量,使脑梗死体积缩小,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轻,半影区坏死神经元数目减少[7]。
在不伴有脑代谢的情况下,缓解脑水肿,最终达到减轻和加速修复脑损害,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8],有效减轻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并对伴发的头痛失眠、精神症状、肢体麻木等都有显著疗效,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物效应及治疗效应。
本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明显变化(P <0.05)。
TCD通過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方向、频谱及音频等,能较准确地反应脑动脉狭窄,痉挛及梗死等病理状态。
脑梗死患者可表现病灶侧血流速度减慢,甚至消失、逆流信号等[9]。
有学者观察发现,应用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0d后TCD检查提示脑供血明显改善[10]本组观察发现,治疗前患者MCA、ACA、V A、BA血流速度分别(45.27±8.74)、(34.94±6.54)、(28.17±9.45)、(19.36±5.63),相对较缓慢,脑动脉血流减少,存在着脑循环障碍,血流贮备功能差;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CA、ACA、V 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