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中文摘要生物入侵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并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且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生物入侵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曾出版过一本小册子,确认了世界上100种最具侵略性的物种。
其中一些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生物多样性防治政策防治对策一、什么是生物入侵常见的生物入侵的概念有以下几种1、生物进入一个进化史上从未曾分部过的新地区,不考虑以后该物种是否永久定居。
[1]2、生物种向近代史上不曾分布到的区域所进行的永久性扩张,物种在新的地域可以自由繁衍和增殖。
[1]3、非本地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达到某种程度的优势。
[1]生物入侵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入侵种可以改变群落或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学特征,导致局部或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成威胁,或损害人体健康等。
理论研究表明,生物入侵最容易发生在那些受到人类干扰的,遭到一定破坏的生态系统。
而且,生物入侵决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二、生物入侵的途径从生物入侵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总体上可以分为5类。
1、自然入侵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可以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或繁殖体靠鸟类和动物的力量实现自然扩散。
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虽主要通过交通工具的携带而从中越、中缅边境扩散入我国的,但风和水流也是其自然扩散的原因之一。
薇甘菊可能是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的;而动物则依靠自身的能动性(个体迁移、迁飞、成虫的飞翔)以及气流、水流等自然力量而扩展分布区域,如环颈鸽、美洲斑潜蝇、麝鼠等。
[4]2、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依赖于人类的运输。
例如,船只携带、海洋垃圾、随进口农产品或货物带入等,如假高粱的颖果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从美洲进口的粮食中,生物体入侵后能适应新的环境。
促使意外运输的因子有:小型或隐型生殖体(如浮游生物的幼体、植物的种子)、有利于传输的进化学适应(如老鼠、吉普赛飞蛾)、与栽培养殖物种相似(如杂草种子、鲤科小鱼)、与其他物种共生(如栗树锈病)。
[4] 3、人类无意间带入在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中传播并扩展分布区域。
如人们在农田、林场工作的时候,交通工具、工作工具、鞋底的泥土、运输的苗木等都可以带入外来物种。
例如,小叶冷水花、草胡等物种常随带。
土苗木传播;松材线虫远距离的传播主要依靠认为调运带疫的(带松材线虫的天牛)的苗木、松材、松材包装箱及松木制品进行传播。
褐云玛瑙螺其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等传播,卵还可混入土壤中进行传播。
此外,还包括贸易产品中夹杂的植物种子或繁殖体。
[4] 4、动植物园逃逸、人造物种释放主要是指那些从栽培植物和种植园中逃逸出来后,逸生的种类。
如荞麦、南苜蓿、圆叶牵牛、多花黑麦草、海州常山、小叶冷水花等。
[4]5、人为有意的引入中国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国外或外地引种,其中大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环保为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当成为有害物种,如作为饲料引进的来自南美的凤眼莲,已对我国的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从欧美等地引进的大米草原本为了保护沿海滩涂,近年却在沿海地区疯狂扩散,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虽然这些外来入侵种数量较小,但给世界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有意引入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①作为牧草和饲料引进而造成入侵,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等;②作为观赏物种,如荆豆、加拿大一枝黄花、圆叶牵牛、马缨丹、三裂叶澎蜞菊等;③作为药用植物,如垂序商陆、④作为改善环境植物,如互花米草、地毯草等。
[4]从以上5类入侵途径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而生物入侵完全可以看成是人类所造成的全球变化之一。
[4]三、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达5500公里,东西距离达5200公里,共跨越了50个纬度及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5个气候带,使得绝大多数外来物种都能找到合适的生存土壤。
中国深受生物入侵之苦,成为世界上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
我国13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达人民币570多亿。
[3]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
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
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外来人侵物种(alieninvasivespecies,AIS)是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外来种对人类健康可构成直接威胁。
[2]如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疯牛病、口蹄疫、艾滋病更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
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
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
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
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10]四、生物入侵的防治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
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
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建立健全法规,加强协调管理国家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外来种的法规或条例,应迅速制订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法或入侵种管理法,从法制高度重视生物入侵问题。
2、预防为主对于生物引种,在引入前应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评估和预测。
应进一步加强边境海关检疫和阻截作用,阻止新的入侵种入境。
3、对已入侵物种的治理办法(1)、化学防治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
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2)、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
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
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3)、生态防治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生物防治被认为是继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方法。
现在我国泛滥的水葫芦,生物学家也找到了一种水葫芦的天敌——象甲。
专家在实验室中发现:被放置了象甲的水葫芦,植株明显变小、叶子变小、茎干变细、分支减少,水葫芦的整个生长过程受到抑制。
[8]但象甲吃完水葫芦后,是否还会去吃其他的植物,是否会造成再次“引狠人室”?然而,生物防治确实是目前生物学家想到的最合理的方法,当然它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加强研究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研究,明确入侵种类、分布、机制,评价入侵种带来的生态危害,研究控制对策和具体技术,是我国目前解决生物入侵的关键。
没有科学的研究结果作为指导,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9]在研究外来种的同时,应充分研究、了解本地生物种类,在诸如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尽可能利用本地种,发挥本地种的作用,减少引进使用外来种。
5、信息流通国内目前在生物入侵方面的信息很多,但不能有效地沟通。
成立国家生物入侵信息中心,建立信息库,有效利用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将会加强信息流通,对预防和控制生物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6、公众参与和教育防止生物入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使全社会参与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1]曾北危.生物入侵.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4:2-3.[2]李正跃,M.A.阿尔蒂尔瑞,朱有勇.物多样性与虫害综合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5:239-240.[3]万方浩,李保平,郭建英.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8.08:6.[4]徐汝梅,叶万辉.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08:77-78.[5] 隋淑光.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4:86-87.[6]万方浩.入侵生物学.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05:70-78.[7]向言词,彭少麟.生物入侵及其影响.生态科学,2001(20):68-73.[8]李景奎.侵入种的危害及生物防治.生物学通报,2001,36(2):9-11.[9]白希尧,白敏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自然杂志,2002(24):223-230.[10]向言词,彭少麟.植物外来中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学报,1999,19(4):56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