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技术毛丽萍,赵婧,仪泽会(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针对设施番茄连作障碍严重、普通基质栽培成本高、难度大的现状,开展了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了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的设施设备、品种选择、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环节的管理技术。
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技术采用腐熟羊粪、商品椰糠、草炭、蛭石、腐殖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1m 3加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kg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 ,适量清水,充分混匀后用棚膜覆盖堆置24h 备用。
1.4供水系统具备自来水设施或建水位差5m 高的蓄水池。
采用薄壁微喷滴灌带,每条槽内铺设2根,滴灌带距栽培槽10cm 。
2品种选择选择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适应本地栽培、适应市场的品种。
春早熟或秋延后栽培选用早熟品种,越冬栽培选用无限生长类型的中晚熟品种。
3育苗3.1一次成苗采用工厂化育苗精量播种生产线一次性完成基质的装填、压穴、播种、覆盖、镇压、浇水等育苗流程。
然后将穴盘移至催芽室催芽,催芽室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气流均匀度保持在95%以上,当60%的种子已萌发时,将穴盘移至育苗温室中。
3.2苗期管理3.2.1温度。
播种至子叶展平期,昼温25~28℃,夜温15~18℃;子叶展平至2片真叶时,昼温22~25℃,夜温13~14℃;2片真叶后,昼温22~27℃,夜温12~14℃;定植前3~5d ,昼温15~20℃,夜温10~12℃。
3.2.2水分。
种子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幼苗出齐以后降低基质湿度,冬春季晴天一般在9:30~10:30喷灌,阴雨天不喷水,夏秋季晴好天气每天7:30~8:30喷水,下午局部发干时可用喷头补水,阴雨天适当控制水分;定植前3~5d 控水蹲苗;在定植前1d 浇透水,利于定植。
3.2.3肥料。
在第1片真叶展露后开始浇肥,第1次施水溶性复合肥(20-10-20,下同)0.1%,每次浇肥间隔3~4d ,之后可适当增加浓度。
后期可以施水溶性复合肥0.25%,每次间隔2~3d 。
定植7d 前停止施肥。
3.3壮苗指标一般冬春季40~50d 苗龄,夏秋季30~40d ;壮苗株高10~15cm ;茎粗一般为0.5~0.8cm ,节间短,呈紫绿色;叶片5~6片,叶色深绿,叶片肥厚;根系发达,侧根设施土壤栽培,由于多年连作,土壤板结、根结线虫严重发生,限制了设施蔬菜的产量和效益[1]。
目前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如轮作倒茬、伴生、土壤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措施[2],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连作障碍[3]。
无土栽培是解决土壤连作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4]。
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日本、以色列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成熟先进,蔬菜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
我国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特别是基质栽培技术,已经应用于园区大型玻璃连栋温室中新技术的展示,但生产型日光温室中应用较少。
为了更接近我国设施(主要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实际情况,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5]在部分地区开始小面积的推广应用,但仍存在成本居高、肥料用量与配比没有量化、栽培模式有待优化、产量亟待提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设施蔬菜基质栽培的发展,大幅度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与效益,研究了适宜我国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的简易基质栽培的基质配比、施肥方法、栽培模式等关键技术,提出了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的设施设备、品种选择、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环节的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1设施设备1.1日光温室日光温室环境条件应能满足番茄正常生长,具体是白天最高气温不高于35℃,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10℃,室内10cm 土层的日最低温度不低于10℃;光照时数不少于6h ,植株顶部水平光照强度不低于6000Lx ,室内光照分布均匀;室内空气相对湿度70%~90%,土壤相对湿度60%~70%。
1.2栽培槽采用半地下式栽培槽。
温室土地平整、浇水、碾压后开沟。
开沟规格为槽上口宽35cm ,下口宽25cm ,槽深25cm ,槽间距(内径)120cm ,底部5cm 处做三角形排水沟。
南北向延长,北高南低,底部倾斜2~5°。
槽底、四壁、槽间铺设黑色生态防草布与土壤隔离。
1.3栽培基质2019年第17期现代园艺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03D221010-4)。
65〇数量多;植株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4定植前准备4.1棚室消毒在夏季高温季节休闲时期,高温闷棚,使室内温度达到60℃以上,连续进行7d 以上,杀死土壤及墙体上的病菌、虫卵及线虫。
在定植前7~10d ,每1m 3空间用硫磺4g (或25%百菌清1g )、锯末8g 混匀,点燃熏烟消毒,密闭24h 。
4.2装料定植前2~3d ,将配置好的基质装入栽培槽,距栽培槽顶部3~5cm 处,随后浇水,沉实,备用。
5定植栽培槽内单行定植,株距20cm ,667m 2栽2200株,定植深度与幼苗子叶齐平,定植后及时浇定植水。
6田间管理6.1环境调控6.1.1温度。
缓苗期,白天25~28℃,晚上不低于15℃;开花坐果期,白天20~25℃,晚上18~12℃,最低10℃;结果期,白天22~26℃,夜间18~12℃,最低10℃。
6.1.2光照。
采用透光性好的棚膜,冬春季节保持膜面清洁,白天揭开覆盖物,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
6.1.3湿度。
通过通风排湿、温度调控等措施调节空气湿度。
适宜空气相对湿度的调控指标是缓苗期80%~90%,开花坐果期60%~70%,结果期50%~60%。
6.1.4水肥。
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滴灌。
定植时浇定植水,3~5d 后浇缓苗水。
冬春季节土壤相对湿度保持60%~70%,夏秋季节保持在75%~85%。
第一穗果坐果使开始,每周追1次肥,浇2~3次水,每次667m 2追施水溶性复合肥1.5kg ,第五穗果后减少氮肥用量,增加叶面肥用量。
6.1.5气肥。
冬春季节适当通风,采用液体钢瓶释放法、商品气肥法等方式增施CO 2气肥,使设施内的CO 2浓度达到1000~1500mg/kg 。
6.2植株调整6.2.1整枝吊蔓。
采取单干整枝法,利用吊蔓系统双侧交叉吊蔓,形成下部单行、上部双行的“V ”型吊蔓系统。
6.2.2摘心、打底叶。
当最上目标果穗开花时,留2片叶摘心,保留其上的侧枝。
进入结果盛期后,及时摘除病叶、枯叶、老叶,果实转色后摘除其下部所有叶片。
6.2.3疏花疏果。
大果型品种每穗选留3~4个果,中果型品种每穗留4~6个果,其余果实全部摘除。
7病虫害防治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病毒病、蚜虫、潜叶蝇、白粉虱、烟粉虱等。
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7.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选用抗逆品种,平衡施肥,设置防虫网。
7.2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诱杀蚜虫,667m 2挂黄色粘虫板20~30块于番茄顶部,高度随植株生长及时调整。
7.3生物防治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采用病毒、线虫等防治害虫,或采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如阿维菌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虫害。
7.4化学防治7.4.1病毒病。
667m 2用8%宁南霉素水剂75~104mL 、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60~70g 、2.8%烷淳·硫酸铜悬浮剂82.1~125mL 或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200~300倍液喷雾,5~7d 1次,轮换用药。
7.4.2灰霉病。
667m 2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60g 或20%嘧霉胺悬浮剂150~180g 喷雾,5~7d1次,轮换用药。
7.4.3猝倒病、立枯病。
667m 2用60%硫磺·敌磺钠可湿性粉剂6~10g ,毒土撒施于土壤;或3亿CFU/g 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4~6g 灌根,5~7d 1次,轮换用药。
7.4.4早疫病。
667m 2用8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62.5~80g 或500g/L 异菌脲悬浮剂75~100mL 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65g 喷雾,5~7d/次,轮换用药。
7.4.5晚疫病。
667m 2用250g/L 嘧菌酯悬浮剂75~90mL 、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10~20mL 或0.5%氨基寡糖素水剂187~250mL 喷雾,5~7天1次,轮换用药。
7.4.6蚜虫。
667m 2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30~40g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3.3~40mL 或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5~20mL 喷雾,5~7d 1次,轮换用药。
7.4.7粉虱。
667m 2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3~57mL 、2.5%联苯菊酯水乳剂30~40g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15g 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30mL 喷雾,5~7d 1次,轮换用药。
(收稿:2019-03-12)[1]朱普生,崔金霞,孟峤,等.甘草渣基质栽培对番茄品质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8(5):48-50.[2]马栋,李清明,于贤昌.槽式有机基质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9:23-25.[3]宋修超,郭德杰,马艳,等.化肥施用量对基质栽培樱桃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基质重茬利用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0):165-169.[4]蒋卫杰,刘伟,于宏军,等.我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17-21.[5]侯江龙,史联联,杨叶,等.日光温室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9(4):214-216.现代园艺2019年第17期66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