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厦门城市特色的公众认知调查

关于厦门城市特色的公众认知调查

[摘 要]城市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在实践中,应注重对城市的总体特色、发展方向、景观要素评价等展开调查,充分了解公众对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及时发现城市特色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以提升城市的魅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特色;厦门;公众认知;社会调查A Study on Public Cognition of Xiamen's Urban Features/Zheng Mofan[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is dependent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In practice, surveys shall be conducted to study public cognition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with emphases on general fea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landscape elements to find ou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so that urban charm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can be improved.[Key words] Urban features, Xiamen, Public cognition, Social survey关于厦门城市特色的公众认知调查□ 郑默凡[文章编号]1006-0022(2007)05-0082-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2000年,国务院在对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重视城市设计,保护城市特色”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出,可见厦门城市特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在。

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与保护不容忽视,这对促进城市规划的完整性与提升城市魅力意义重大。

“人是城市空间特色的创造者,又是城市空间特色信息的接收者”[1],研究城市特色始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为做好新一轮的厦门市“十一五规划”,为重塑厦门城市景观特色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实证的社会调查研究,以深入了解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调查对象和方法1.1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我们于2005年10月~11月在厦门市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重点考察公众对厦门城市总体特色、城市景观要素及市政建设的评价,对城市文化的了解程度及相关的景观改进建议等方面,以期为厦门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调查分别在厦门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6个区随机抽取500个样本,调查由集美大学200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25名学生担任访问员,每个学生分别访问20个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05年10月1日~11月1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

1.2样本特征在成功访问的467个对象中,从性别上看,男性占52.9%,女性占47.1%;从年龄结构看,20岁以下的受访者占10.9%,21岁~30岁的受访者占26.8%,31岁~40岁的受访者占30.2%,41岁~50岁与51岁以上的受访者各占16.9%和15.2%;从文化程度上看,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6.2%,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13.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24.6%,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16.7%,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28.9%,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10.1%;从职业分布看,工人占9.4%,商业、服务业职工占16.5%,党政机关干部占6.9%,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16.7%,办事人员占6.4%,专业技术人员占16.1%,学生占10.3%,离退休人员占6.6%,下岗或失业者占6.6%,其他人员占6.4%。

被调查者的收入分布、居住地区分布与职业分布分别见表1、图1。

统计结果分析2.1公众对厦门总体特色的认知在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的看法中,认为厦门“有特色”的人数超过一半,占53.1%,认为“一般”的占42%,认为“无特色”的占4.9%。

当问及厦门有特色的具体表现时,公众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六类:一是城市观感,即干净、美丽、宁静、漂亮、温馨、小巧、整洁;二是城市环境,即绿化好、景色美、环境好、空气质量好;三是城市宜居性,即适合居住、安逸、生活节奏慢、和谐安详、舒适;四是城市性质,即文明城市、经济特区、海滨小城、海湾型城市;五是城市文化,即12嘉庚文化、人文环境、音乐之岛;六是城市风格,即建筑风格、闽南特色。

其中选择前两类的人数占了大多数。

这说明厦门在公众眼里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但是公众对“城市特色是什么”的理解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主要集中在直观的认知与心理的感受上,而对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感知却较少。

在公众看来,认为“厦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沿海风景的占51%,认为是绿化环境的占34.9%,而认为是建筑物和历史文化的分别占7.9%和4.3%。

这说明公众对厦门特色的认知主要还是集中在直观的感知上,沿海风景、绿化环境这些外围景观环境的影响,大于深层的文化与具体物化表现的影响。

与其他海滨城市比较,公众认为厦门最有特色的地方主要是“景观环境有特色”,选择此项的人数占到68.1%,13.9%选择“建筑物有特色”,13.1%选择“文化浓厚”,4.9%选择“其他”。

这说明厦门的景观环境建设有一定成效,从而使人们印象深刻。

对于“厦门最有特色的区域”,选择人数最多的三个区域依次为:鼓浪屿、环岛路、万石植物园,这说明厦门原有的核心区域鼓浪屿、万石植物园及新开发的区域环岛路在公众的认知中都得到较好的体现。

不过,中山路及思明南路区域,在选择的人数与特色程度的排序上都仅排名第五位。

这说明随着新区域的开发建设,曾经古老而繁华的中山路及思明南路区域在公众的心目中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厦门最有特色的道路”,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两位为:环岛路、中山路。

有90.8%的受访者选择环岛路作为厦门最有特色的道路,可见环岛路在公众心目中已占据核心的地位,这也反映出对作为厦门门户的环岛路的设计和维护较为成功。

有56.7%的受访者选择中山路,说明中山路作为厦门古老又繁华的商业街,已为大家所熟知,只是它在特色方面的地位已为新近建设的环岛路所超越。

“厦门最有特色的建筑物”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鼓浪屿老别墅、厦大嘉庚楼/集美学村、会展中心大楼、思明南路/中山路骑楼、机场候机楼。

厦门市长张昌平曾经说过,“厦门的建筑风格大概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厦门大学为代表的闽南风格,二是以鼓浪屿、中山路为代表的西洋风格,三是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代表的现代风格,这三种建筑风格在厦门得到很好的结合,相互辉映,形成了厦门城市的独特景观。

厦门市将继续以这三种建筑风格为主线,进一步突出厦门建筑的特色。

”公众的选择反映出厦门三种建筑风格的特色已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这进一步说明厦门建筑特色的设计和维护较为得力,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较为成功。

2.2公众对城市景观各要素的评价城市通过道路、建筑、公共活动场所、绿化、水系等特色要素,向人们传递城市特色的讯息。

我们借公众对这些特色要素的评价来了解公众对城市特色的理解程度。

公众对厦门总体景观的评价较高,选择“满意”的高达68.7%,而选择“不满意”的只有1.1%。

这说明厦门总体景观的设计还是比较得人心的,公众总体比较满意。

具体要素评价结果如下。

(1)道路。

对道路的评价,公众的满意度最低。

认为“一般”的占50.5%,选择“满意”的占40.3%,选择“不满意”的占9.2%。

公众普遍认为道路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道路较狭窄、不够宽阔;二是交通拥挤;三是道路开挖频繁,管理较混乱。

建议道路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结合城市长远的规划进行修建、改建。

(2)道路景观。

对道路景观的评价,选择“满意”的占63%,选择“一般”的占34.9%,选择“不满意”的占2.1%。

这说明公众对道路景观的满意度较高。

不过公众认为道路景观的设计还应该再精细些,如有些雕塑与环境不协调,应该在不同区域、不同跨段体现不同特色,防止千篇一律。

公众对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的看法,有40%的人认为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风格独特”,25.5%的人选择“热闹繁华”,但是选择“平淡无奇”与“杂乱无章”的比例也占到23.8%和10.7%。

这说明多数市民认为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是风格独特的,街道比较繁华,但是对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定位,明确特色。

(3)建筑物。

公众对建筑物的评价,满意度也较高,59.3%的受访者选择“满意”,只有2.1%的受访者选择“不满意”。

这说明厦门建筑特色的保护较成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4)公共活动场所。

公众对公共活动场所的评价不高,50.7%的受访者选择“一般”,45.6%的受访者选择“满意”,3.6%的受访者选择“不满意”。

公众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少;二是公共活动场大多过于单调,没有特色,缺乏娱乐设施;三是免费开放的太少,没有让公众体会到公共活动场所的公益性。

公众对此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比如公共场所、公厕应设有明显标志,特别是夜间标志;加强公园、广场的卫生管理;多设计一些主题公园(广场);公共活动场所应免费开放。

排名前三位的公众最满意的公共活动场所是环岛路、万石植物园、白鹭洲公园。

其中满意度最高的公共活动场所是“环岛路”,选择的人数占首位,比例为52.5%。

这三个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公众最常去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中选择最常去“环岛路”的人数,占43.9%;其次是“万石植物园”,占12.2%;再次为“白鹭洲公园”,占10.3%。

(5)绿化环境。

公众对厦门绿化环境评价是最高的,选择“满意”的达75.2%,选择“不满意”的只有1.1%。

这说明厦门的绿化环境建设比较到位,绿化已成为厦门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此也比较认可。

(6)水系环境。

对水系环境的评价,公众的满意度较低,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占48.2%,选择“满意”的占44.8%,选择“不满意”的达7.1%。

公众认为,厦门水系保护不够理想,水系污染严重、比较脏乱,水质恶化。

由此可见,作好水文章,加强水质处理,保护好海洋环境对于提高公众对城市景观要素的满意度、创造良好生活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的来说,从对城市景观各要素的评价来看,喜忧参半。

对总体景观评价,选择“满意”的受访者高达68.7%,可见公众对厦门总体景观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