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绝经后骨质疏松及2017骨质疏松指南解读

绝经后骨质疏松及2017骨质疏松指南解读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甲状旁腺素激素 雌激素有拮抗甲状旁腺素的作用。甲状旁腺素 具有促进骨吸收、骨盐溶解、抑制破骨细胞转变为 成骨细胞的作用,是刺激骨质溶解的主要来源。 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减弱了对甲状旁腺素的拮抗 作用,使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加速骨质消溶而逐 渐发展成为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抗骨吸收
二膦酸盐类 阿仑膦酸盐 唑来膦酸盐 降钙素 鲑鱼 鳗鱼 雌激素 ± 孕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 (SERM) 易维特(雷洛昔芬)
中药
促骨形成
氟化物 甲状旁腺激素(立帕肽)
骨碎补总黄酮制剂 淫羊藿苷类制剂 人工虎骨粉制剂
新指南优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适应症
女。因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退行性疾病,骨丢失可引起骨 小梁变薄和骨小梁断裂,药物能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 但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继续恢复正常,因此预防重于治 疗。(女性骨质疏松的平均年龄约比男性提前10年)
诊疗现状及流行病学
认识不足 诊疗率低 防控不足
据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2050年
2011版诊疗流程 2017版诊疗流程
2017版新指南强调
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新指南指出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需要 依据其临床表现和主要辅助检查做出鉴别诊断, 发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
鉴别诊断
• 需要鉴别的疾病如下:
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性腺、甲状膀腺、甲状腺疾病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和调节的消化道和肾脏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 以及各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等
指南更加完善了双磷酸盐类机理
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而发挥作用
抑制成熟
抑制活性
抑制产生 酶 酸性物质
破骨原细胞
双磷酸盐
破骨细胞


抑制破骨细胞前体向成熟细胞转化
诱 导
凋亡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其破骨功能 抑制破骨细胞酶的活性和酸性物质的产生
诱导破骨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细胞对骨质的粘附作用
双膦酸盐类的安全性
肾功能影响
对肾功能产生影响
下颌骨坏死 非典型股骨骨折
绝大多数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大剂 严重牙周病及多次牙科手术 量使用双膦酸盐及严重口腔问题患 患者慎用,术前停药半年, 者 术后停药3个月 原因不明 定期评估
新指南强调雌激素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机理
成骨和破骨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受体
影响骨代谢的局部因子: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目前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
水平缺乏。
雌激素通过钙的调节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 、维生素D等对骨代谢产生影响 。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维生素D 雌激素加强羟化酶活性使维生素D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 (1,25(OH)2 D3),促进肠钙的吸收作用;使钙盐 和磷盐在骨质中沉积,促使骨基质合成,使之成为钙 盐沉积的支架;对骨质中的成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刺激 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和骨骼的愈合。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基质形成不 够,钙盐无法沉积,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降钙素
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细胞产生,具有抑制破骨 细胞活性,抑制骨质消溶,阻止钙从骨质中释放 的作用,还能阻碍间质细胞转变为破骨细胞,从
而促使破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
雌激素能加强降钙素的分泌,绝经后雌激素水 平降低,从而降钙素分泌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 强,骨质消溶加速,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骨关节炎
骨转移瘤
多发性骨髓瘤
骨软化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Part 06 骨质疏松症防治
新指南更加完善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
• 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 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 • 避免跌倒和骨折
新指南把中成药纳入防治骨质疏松药物比较重要的位置
其他
钙剂 维生素D 雷尼酸锶 维生素K2
指南新增胸腰椎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
优点:
较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椎体压缩性骨折
基 层 医 院 可操作性强 对 DXA 骨密度测量的重要补充 对老年人进行椎体骨折的筛查,将大大提高无症 状椎体骨折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及早干预。
指南新增进行椎体骨折评估的指征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建议行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 • 女性70岁以上和男性80岁以上,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值T值 ≤-1.0 • 女性 65-69 岁和男性 70-79 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 T 值≤ 1.5 • 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具有以下任一特殊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的危害
死亡率高
医疗费用高
生活质量下降
髋部骨折病人随访资料
2806名髋部骨折病人随访6年
6个月内:18% (32例)死亡 6个月后:49% 能自己穿衣
15% 74% 8%
能独立行走 能用拐杖行走 能上楼
6%
能走1.5里路
由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因
此骨质疏松的重点人群是妇女,尤其是更年期、绝经期的妇
新指南完善基于脆性骨折的骨质疏松症诊断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
•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条中之一者)
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的T值≤-2.5 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 -2.5<T值<-1.0 )+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 端脆性骨折
新指南优化骨质疏松症诊疗流程
成年期(≥50岁)非暴力性骨折
较年轻时最高身高缩短≥4cm 1年内身高进行性缩短≥2cm
近期或正在使用长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
指南新增推荐Genant 目视半定量判定方法
2017版新指南更加完善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标准
如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 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 一分钟测试题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FRAX)
尽早瞄定高危人群,关口前移,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控。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
跌倒及其他危险因素 • 环境因素: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
地毯松动、卫生间未安装扶手等。
抑制IL-1、6、PG-β,促进TGF- β、IGF-1产生,从而抑制骨吸收
降低骨对PTH的敏感性,抑制PTH分泌,减少骨吸收 刺激甲状腺C细胞分泌PTH,抑制骨吸收
抑制成骨细胞转化,使骨吸收表面显著减少
增加降钙素的合成,抑制骨吸收 增加肾内1α 羥化酶活性,使1,25-(OH)2D3合成增加,促进肠钙吸 收和骨形成 成骨细胞上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可直接与 其结合,促进其分化,促 进骨胶原和细胞素的合成,促进成骨细胞的增生
• 发生椎体脆性骨折(临床有或无症状)或髋部脆性骨折者 • DXA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T值 -2.5,
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 骨量低下者(骨密度: -2.5 < T值 -1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 -发生过某些部位的脆性骨折(肱骨上段、前臂远端或骨盆) -FRAX工具计算出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 性骨折发生概率≥20%
对心里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自主生活能力下降、缺少与外界 接触和交流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脆性骨折
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
脊柱压缩骨折
•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肌劳损 •愈合能力弱,易发生骨不愈合
髋部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 •患者特点:全身、骨质
用于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髋部、椎体)
的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亿元、1320亿元、
1630亿元。
Part 0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指南新增)
2017版新指南新增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 骨转换失衡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生机制。 《指南》发病 机制示意图将有助于读者快速明晰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新增)
单光子(SPA)
单能X线(SXA)
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 外周骨定量CT
定量超声检测
其它评估(筛查)方法
新指南强调定量CT测定法(QCT) 重要性


优点:可分别测量松质骨与皮质骨的体积密度。
可较早反映骨质疏松早期松质骨的丢失状况。

缺点: 监测疗效不如DXA 。
其它评估(筛查)方法
新指南新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Part 03 骨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众多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

妇女绝经后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主要起 决于 ★其骨峰值的高低 ★骨丢失的速率
生长发育期: 骨形成>骨吸收. 35岁时: 骨形成=骨吸收 35岁以后: 骨形成<骨吸收 35岁—绝经前: 0.3—0.7%/每年 绝经后0—5年: 1.5—2.5%/每年 绝经后6—10年: 1—2%/每年 绝经后10—20年:1%/每年 70岁以后: 0.6—1%/每年
诊疗现状及流行病学
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 1 亿( 约占总人口的15. 5%) ,65 岁以上人口近1. 4 亿( 约占总人口的10. 1%) ,是世 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
•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 7%,男 性为14. 4%; 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 ,女性尤为突出。
新指南新增定量超声测定法(QUS)

优点:预测骨折风险性类似于DX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