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自信自强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自信自强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自信自强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贵州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教育“9+3”计划,
为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的生源得到了大幅度的提
高,但是中职学生普遍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辍学率极高。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自
信方面着手,思考了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从不爱学习到主动学习,
从而让他们自强自立,养成良好的人格。

标签:中职学生;培养;自信
作为一名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的管理者,每天都要面临着学生管理方方面面
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多、辍学率高,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学生
缺乏自信而失去前行的动力,这肯定是个关键因素。那么,如何留住这批青春叛
逆期的孩子,就是我们绝对要思考的一大问题。我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是帮他们找
回自信。因为,自信方能自强。

要想帮这群学生心甘情愿地留在学校,顺利地完成学业,就不得不找出更好
的方法。如何帮这群孩子找回自信呢?我尝试了这样几种方法。

1 帮他们找感觉
我认为自信只是一种感觉。当一个人找到了能做好某件事或能克服某种困难
的感觉,这就是自信。感觉越好,信心越足。当这种信心存放在他大脑的“贮存
区”后,就成了一种习惯,因而,它也是人格的核心。

举个例子说,在孩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时,通常是想说又说不出来,想走
又不敢走的状态,这时年轻的妈妈就会用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说,“叫妈妈,
快叫妈妈”,或“走,到妈妈身边来”,然后孩子就叽叽喳喳地叫着并一下子扑到
妈妈的怀里。虽然孩子叫出的第一声不一定是“ma”的发音,所谓的走实际是“扑”,
这些只是孩子想说话、学走路的前兆,可年轻的妈妈总会很欣喜也很坚定地说,
“我孩子会叫妈喽”,“我孩子会走路喽”,而孩子就这样在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中找
到了说话和走路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人一生中最早的自信。它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

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不是依靠说教,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
也说明培养孩子的自信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当孩子长大后,我们的教育者
为何反而不会了呢?因为我们忘了教育最单纯最本质的东西——用期待的眼神,
鼓励孩子往前走,帮他找到成功的感觉。

中职生这一群体缺乏自信,往往不是他们天生就缺,而是当他的“发音”不准
确时我们就说他笨;当他“扑”过来的时候,我们没有把他揽在怀里,而偏要让他
重新走过。如此三番五次,他的感觉就被我们教育者给扼杀掉了。因此,培养这
群孩子的自信心,当务之急是接纳他,把他揽在怀里,而不是纠正他,让他凡事
正确。他顽皮好动,实际上是健康的表现;他无精打采,是尚未找到兴奋的亮点;
他成绩差,是与成绩好的同学比较时有差异;他对任何事都没想法,是他大脑的
“感觉区”正在“午睡”。只要我们耐心期待着,用心鼓励着,多说几句“行”和“真行”,
他们就会找到感觉了。这绝对不是依靠说教可以实现的。

2 让他们体验成功
中职生自信心的缺乏,大多源于学习成绩差。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唯一的出
路是降低难度,让他体验到成功。

中职生教育要有适合这批孩子的教学模式,不能模仿基础教育的做法,因为
基础教育的现状是用筛选出的“碎米”熬成粥。且不说这种做法的对与错,但目标
不同,教育方式也就应该完全不同。“教育都是相通的”这一说法会毒害我们教育
者的思想,也会毒死这群孩子的自信心。不同的对象就应该有不同的教法,就中
职生这一群体而言,只有降低难度,让他学得懂,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才能
使他逐步找回自信。这是不二法则。

3 改变评价方式
“放牛挑草,读书要考。”以“考”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这本“万年历”,已不适
宜中职学校使用了。也许有些老师会说:“不考还算什么学校?不考能分出高低
吗?不考我们怎么当老师?不考不就破规矩了吗?”可是,如果“考、考、考,上
课一片倒;分、分、分,大家晕昏昏”成了普遍现象,那么学生还有自信吗?所以,
我认为中职学校要淡化考试或改变现行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

不考就真的没辙了吗?还是没有真辙呢?这是很值得我们教育者反思的问
题。教育专家林格先生说:“人的发展需要評价,分数是其中一种手段,分数评
价的好处是简单明了,但缺点是使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把大多数的孩子量
成‘失败者’,如果有更好的评价手段,分数评价方式毫无疑问应当摒弃。”我的
观点是,中职学校一定要摒弃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做法。因为实践证明这一评价
方式已不适合这批学生。他们中语文差的,不等于玩计算机差;数学差的,不等
于开车床差;英语差的,不等于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就我带过的一名学生为
例,每次英语考试他就找各种理由躲起来,但与他玩“成语接龙”的游戏,他却胜
人一筹。教育要面对现实,“考怕了”是这群孩子的共性,“偏科”是这群孩子的特
点,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单是为这些孩子补他欠缺的文化科目,何况我们也不
一定能补起来,真正要补的是“自信课”。只有让这群孩子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到感
觉,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让其学会一至两门他喜欢的专业
或本领,这才是个性化教育。他有了自信,自己就会去补课,讲蛮劲是没用的。
如果一定要以分数来评价,我认为也不是不可以,可是要改变方式,最好是文化
基础分占10%,专业基础分占20%,实际操作分占30%,其它特长分占40%,
且取消期中、期末考试,改为单元测试或通过各种竞赛来评价学生,即人人都能
彰显特长,人人都有值得骄傲的一面。

4 给他们搭建获得成功的平台
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让他自己不断体验成功,但作为教育者要为他搭建各
种能获得成功的平台。李宇春的成功是通过“超级女声”这一平台实现的,郭晶晶
的成功是通过跳水这一平台实现的。自信需要体验,但更需要有合适的平台。

中职学生会读书的“名人”不多,但会“绝活”的“能人”不少。要增强学生们的
自信,我们应在校园设立一些如“挑战校园吉尼斯”、“校园绝活大比拼”等活动。
这些平台不要搭建的很高,要像“东北二人转”一样,平民百姓都可以走得进去。
要充分考虑到让各类学生都喜欢去参与。

如何呵护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讲究的。我们不能片面地将它理解成“多表
扬”就是呵护,实质上表扬过多也是有害的,且许多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对这
群孩子最好的呵护就是信任,即使他做错了,也要信任他,肯定他能行。只有一
次次信任他、肯定他,他的自信心才会扎根。根越扎得深,苗越蹿得高。当自信
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时,他的人格就不会萎缩了。这是个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