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生自信心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培养策略刘衡(西安明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处,陕西西安710061)摘要: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对自己能力的科学评价。
缺乏自信心,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
社会越向前发展,缺乏自信的人就越不适应。
而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做事畏手畏脚。
这对他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很不利。
本文对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与培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自信心缺失表现成因对策1.中职生缺乏自信的表现1.1没有目标,得过且过。
选择读中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而家长又想把他们在学校再养大几年的。
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是在小学就被认定是差生,长期这样的定位,使他们自己也认为好多事情都不如别人;此外,中职的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业似乎走到了尽头,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很多人选择了混日子。
部分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交头接耳,在宿舍内打麻将、玩游戏、喝酒、吸烟……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
1.2对学习不感兴趣。
中职在校学生,大部分都是高中选剩的“二流、三流”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基础较差。
与初中阶段相比,职校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实践性强,学生原来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合职校的课程学习。
因自身的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及时根据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法;再加上原来养成的惰性,实践操作课不愿意动手,认为自己学不会,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1.3对各种活动缺乏热情。
职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往往会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学生会、团委也会举办各种竞赛,但参加的学生并不多。
职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精力特别充沛,时间也较充足,他们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原因大多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不知道自己有何特长,不敢主动表现自己。
2.中职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分析中职生自信心缺失一般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有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等多个方面。
2.1家庭养育的缺失。
从近几年中职生生源分布来看,呈现出农民工子弟多,下岗家庭子女多,贫困生多等特征。
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且受到不良氛围的影响,“拜金主义”、“攀比风”等不良风气在校园里盛行,这让贫困生更加困扰,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被人看不起,进而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
此外很多学生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长时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亲戚家寄养,生活在这种养而不育的家庭环境,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心。
隔代抚养大的孩子,由于长辈的过分宠爱、保护,往往任性、依赖性较强,或者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养在别人家的孩子,寄会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缺乏安全感,小小年纪就养成了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习惯,表现出顺从的性格特征。
2.2学校教育的缺位。
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
而现在的教育体制,学生的潜能、兴趣、愿望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社会的广泛需求也不必理睬,而唯独升学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种应试教育中,社会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是考试成绩,而中职生往往是考试中的失败者,失败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自卑心理逐渐严重。
教师在对待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时,经常会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严重损坏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逐渐放弃学习,放弃自己,失去信心。
特别要说的是,中职教育体系应该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育,但目前中职教育的培养体系,是一个放大了的中学和缩小了的大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使本来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学生,又回到应试考试的教育模式中,继续着他们的失败和自卑。
2.3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缺陷。
现在很多单位录用员工眼中只有文凭,非本科不录。
公务员考试中,中职生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其实很多岗位中职生一样可以胜任)。
这样中职生好像注定要到企业干又苦又累的活。
这让中职生看不到奋斗的希望,处处觉得低人一等;家长也认为子女读中职没出息。
这种只认文凭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对人才观片面的认识,导致中职生自我评价出现偏差。
2.4自我评价迷失。
自我评价是指在对自己身心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某种判断。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形成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从而具有自卑感。
部分中职生因为在初中时学习就很差,没有能够进入高中,本身就觉得不如别人;中职培养体系使他们感觉自己学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就业逐步面向基层,与中职生共同竞争传统的中职生面对的技术岗位,使得中职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因此在就业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培养中职生自信心的策略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具有稳定性。
性格也具有可塑性,可在正确引导下经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不良的性格特征,由自卑变得自信。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根据中职生自信缺失的表现和成因,通过正确的策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
3.1对学生重新定位,学会赏识“差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也就是渴望被重视、被关注、被赞赏,赏识是人精神中的阳光雨露。
不难想象,当一个学生被定格为差生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更多是批评、指责、怀疑和不满。
他们原有的一点点自信心就在这一次次的批评、指责中早已化为乌有。
如今,我们要想帮助中职生树立起自信心,老师应该首先自我反思,修正对学生的评价,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体察他们敏感、微妙的感情变化、需要,将批评、责备变成表扬、欣赏。
老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期待会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震动,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
老师的认可、理解、呵护、鼓励,会使学生变得自信起来。
3.2让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植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尽量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不断自我完善,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参与的所有群体中,班集体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最广泛也最深刻。
在班级中,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相互发生作用。
一方面,学生是构成班集体的生命细胞,其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班级结构的质量;另一方面,班集体是学生个体成长的环境,学生在班集体中既得到培养锻炼,又在其发展的方向、水平等方面受到班集体的制约。
班集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互动,既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当学生个体对班级产生归属感时,班集体就会更加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学生个体越是感到对班集体的重要性,就越对集体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学生会以集体的荣辱为重,按班集体的规范调控自己的行为。
因此,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轮流做班干,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
3.3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人生的长河中,挫折是不可能避免的,如何在受挫后不失自信,就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把失败和挫折看做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看做是对自己内部能力的一种检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理智又现实地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挫折,从而锻炼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比如,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遇上挫折怎么办?”“面对挫折我不怕”“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等,让学生体会经历困难挫折后终于取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3.4改革教学模式,将中职教育劣势转化为优势,充分发挥学生才能。
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中职生应该认清这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形势,树立自信,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脚踏实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只有这样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会在社会大舞台上施展才华。
职校的优势就是实训的机会多,学生可通过苦练掌握一技之长。
读中职少了升学的机会,也少了升学的压力。
学生正好可以从考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各种技能的训练中。
老师要引导自己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分析自己所读专业的就业前景,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练好相关的基本功,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
3.5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是与其自我评价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关键。
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从内心树立起信心,给自己一种信念:“我有能力去做,没有东西可以难倒我”。
不断通过赞美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暗示,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培养、鼓励学生集中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产生“只要努力,我也会成功”,“我不比别人差”、“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的自我暗示,使他们总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1.段军利,奚元颖.教师应重视高职新生的自信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43-442.谢斯莉.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与培养对策.学界,2011,12:26-273.许国兰.浅谈中职生自信心的培养.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2):107-1084.冯金瑞谈如何对中职生进行成功教育.现代教育,2012,16:73-745.黑勇慧培养中职生自信心的途径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