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活检的应用

肝活检的应用

肝活检
简介
经皮肝穿刺是根据负压吸引的原理,采用快速穿刺方法,从肝内抽取少量的肝组织,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的改变,再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肝病的诊断。

但由于所得标本较小,尚难完全代表肝脏的全部病变。

不过像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等,其肝脏病变呈弥漫性,故虽取出的肝组织较小,也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同时,快速肝穿刺术操作简单,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很少。

所以,肝穿刺仍是目前诊断疾病的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方法。

肝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的唯一方法。

目前多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穿刺,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的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尤其对于局灶性脂肪肝或弥慢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与B超下肝癌鉴别有困难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通过对活检组织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明确脂肪肝病变程度、类型、有无合并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

这对病人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亦有重要价值。

但由于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病人难以接受,普及相对比较困难。

医学上对肝活检的认识如何?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确诊脂肪肝,特别是局灶性胆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对取出的肝组织作形态学检查时进行必要的特殊染色、组织生化检测及特殊细胞学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目的性。

国外曾报道2例CT和超声检查提示转移性肝癌的局灶性脂肪肝,肝活检证明为局部脂肪浸润。

脂肪肝可见肝细胞内充满脂滴,胞核偏边,只有妊娠期和四环素脂肪肝的肝细胞内脂滴微小,均匀散布而胞核有位于中央。

多数疾病的脂肪浸润分布于小叶中央区,也有位于小叶周边区者。

有的还伴有肝细胞坏死,胆淤或纤维化。

主要应用
肝活检有创伤性,患者有时难以接受,故目前主要用于:①局灶性脂肪肝与肿瘤区别;②为探明某些少见疾病,如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等;③无症状性可疑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肝活检是唯一诊断手段;④戒酒后ALD或ALD有不能解释的临床或生化异常表现者;⑤肥胖减少原有体重10%后肝酶学异常仍持续者,需肝活检寻找其他原因;⑥任何怀疑不是单纯肝细胞脂变或疑有多病因引起者。

肝活检术前准备
术前应检查血小板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如有异常,应肌注维生素Kllom9,每日1次,3天后复查,如仍不正常,不应强行穿刺(对于凝血酶原时间不符合穿刺条件者,术前应给予2~3u的新鲜干冻血浆;对于血小板低者应输血小板)。

(1) 穿刺前应测血压、脉搏并进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有无肺气肿、胸膜肥厚,验血型,以备必要时输血。

术前l小时可服地西泮10mg。

(2) 术前应检查血小板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如有异常,应肌注维生素Kllom9,每日1次,3天后复查,如仍不正常,不应强行穿刺(对于凝血酶原时间不符合穿刺条件者,术前应给予2~3u的新鲜干冻血浆;对于血小板低者应输血小板)。

>>>>推荐阅读:乙肝患者检查项目有哪些
(3)向患者解释穿刺目的,练习屏气方法(在深呼气末屏气片刻)。

有咳嗽者,术前l小时给服可待因0.039。

(4) 用品准备:无菌肝活检包、高弹力腹带、消毒手套、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标本固定液等。

术者应熟悉操作程序并仔细检查器械。

(5) 详细询问病史、用药情况。

如有使用抗凝药物,至少应在穿刺前72小时停用。

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可为各种肝病或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提供诊断依据,有助于确定、补充或纠正临床诊断,有助于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发现,也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

另外,肝活检活组织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肝脓肿病人可通过肝活检抽出脓液,同时还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治疗。

肝活检用于肝细胞癌(HCC)诊断的网上资料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Bialecki等报告,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方法中,肝活检的敏感性优于无创诊断技术,特别是对于直径较小的肿瘤。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Bialecki等报告,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方法中,肝活检的敏感性优于无创诊断技术,特别是对于直径较小的肿瘤。

因而在诊断HCC 疑似病人时,推荐进行影像学指导下的肝活检。

目前美国的HCC诊疗指南不要求用活检来证实诊断。

近3年来,美国HCC 的发病率成倍增长,对高危人群的频繁筛查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

临床常用的HCC诊断方法包括,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以及超声、磁共振成像、CT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方法。

临床表现明显的HCC是否需要进行活检来确诊一直存在争议,反对进行活检的原因为,现有无创方法的准确率非常高,同时也担忧穿刺活检会造成肿瘤沿穿刺针孔在肝内播散。

该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118例HCC疑似病人的肝脏穿刺活检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显示,118例病人中,74例(63%)经活检诊断为HCC,另有10例在随访中被诊断为HCC。

活检结果阳性与结果阴性的病人相比,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较高(P=0。

14),但两组病人其他的检查项目,如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显示的肝脏肿块大小以及Child-Pugh分级都没有明显差别。

病人均未出现肿瘤细胞沿活检孔道播散的现象。

在32例肿瘤直径>5 cm的病人中,有25例最终被确诊为HCC,24例首次活检时即被准确诊断,1例漏诊病人在随访中被正确诊断。

而根据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的无创性诊断标准,分别有26例
和29例病人被诊断为HCC。

其中4例为其他病变被误诊为HCC。

在17例肿瘤直径>1.9 cm的病人中,6例通过活检被诊断为HCC,无1例被漏诊;而根据EASL和UNOS的无创性诊断标准,无1例被诊断为HCC。

肝脏穿刺活检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7。

3%。

UNOS诊断标准的敏感性为76.3%,特异性为51.4%,阳性预测值为77.3%,阴性预测值为50.0%。

研究显示,对于直径>5 cm的肿瘤,肝活检诊断的敏感性与无创性诊断相似,但对于直径较小或非常小(<1 cm)的肿瘤,肝活检能检出更多的HCC。

在美国的肿瘤诊疗指南中,大多规定肿瘤经活检病理诊断后方可治疗,HCC 是少数不需要活检就可以诊断并进行手术或化疗的肿瘤。

主因可能是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成熟,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的是接受肝脏穿刺活检的病人,所以对于肝活检的作用是正相放大的。

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当直径较大的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为非特异性时,肝脏穿刺可以排除假阳性病人;对于直径较小的肝脏病变,影像学检查容易漏诊。

研究者建议,对于直径<1 cm的肝脏肿瘤,推荐用肝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但我们认为在实际应用中难度非常大。

研究者还认为,肝脏活检极少造成肿瘤细胞沿穿刺针道播散,这与我们的观察相似。

因为中国人的肝癌往往继发于肝硬化,在此基础病变上,小的肝脏肿瘤穿刺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技术的可行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