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条件
在全面地观察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政权
采取了不间断的干涉及遏制。首先是公开支持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此类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理人,其中一个明显的例
子即戈尔巴乔夫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大肆蔓延,致使
党内发生大规模思想混乱,党员对自我信仰和国家前途产生怀疑。关
于这个,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夫就亲口承认过:“没
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分子和激进分子恐怕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他们按西方的意志行事其次是关注
及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势力,援助他们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
和影响,从内部推动苏联解体。再次是积极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以拖
垮苏联的经济实力。最后通过纠结对苏联进行援助的国家一致中断对
苏援助,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加重苏联国内经济危机。由此看出,
在促成苏联解体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就是
这样通过“思想上谋杀、政治上捧杀、经济上扼杀”一步步将苏联推
向万劫不复。但从另一个侧面来想,帝国主义借和平演变来实现颠覆
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40 年历史,但到90 年代初才在苏联看到效果。
显而易见尽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具有相当的杀伤性,但是这始终
是外因,国内因素才是发生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无任何先例可供借鉴,本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这
些问题非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被遗留下来,最终积重难返。因此社
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领域的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
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苏联的经济领域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二是苏联国内固有的单一所有
制指令性经济。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特权
阶层。以上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已经造成生产停滞。经济领域的改
革已经势在必行。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加速”战略,
但是改革仍没有逃脱原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同时又由于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缺乏有效的举措和正确方向,加之在制定政策上朝令夕改,
许多政策都没有落实到位。最终导致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经济发展速
度一再下降。经济改革遭遇困境,为私有化的出现和蔓延提供了温床。
1990 年8 月初,“沙塔林方案”的出台,要求500 天内实现经济
全盘自由化和私有化。尽管私有化浪潮推行缓慢,但却造成了人们思
想的严重混乱。私有化未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造成经济形势
严重恶化,1989 年起经济增长逐月下降,1990 苏联经济出现二战
后第一次负增长,经济状况不断亮起红灯,苏联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
人民群众对苏共经济改革不力的不满,为敌对势力煽动群众,制造动
乱颠覆苏联制度创造了可乘之机。
2.政治领域内苏共中央和敌对势力里应外合促成
苏联解体自斯大林时期起,苏联的政治体制中就存在党政不分和政企
不分等问题,这引起的职权不清,权力滥用,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的
民主;思想领域的僵化,个人崇拜盛行。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的阶
级斗争扩大化问题,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运动”使干部队伍遭到严
重冲击,同时也使人民的心灵遭到极大的创伤,这破坏了苏共的形象。
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不但没有对政治体制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反
而给了苏联国家的致命一击。在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新口号”之下,
首先是1986 年开始苏联出现了大量各种非正式组织,这些后来成为
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推动力;其次苏共中央在十九大上将“人
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目标和最终理想”,完全放弃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指导思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再次苏共还仿效西方议会制筹
备了全苏人民代表选举,将忠诚信仰的共产党员替换为反对派;不久
后在第一次跨地区议员团代表会议上,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反对
派的力量进入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了真正实现多党制,废除苏共
的一党专政,民主派人士还提出废除明文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第
六条,经过“多番努力”,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保障没有了。就这样
作为苏共党员,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将苏联国家大厦的顶梁柱给
拆掉了,实现了对苏联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造。一年以后最高苏维埃投
票取消了苏联。
3.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域的错误为苏联解体产生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是“公开性”
“言论多样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口号,以呼应政治体制改革。
“公开性”的提法在苏联早已有之,曾经的“公开性”指导原则是借
有限的公开使人民更多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思想,以促进政治的
健康清明。但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成了“无限制的,专门揭露党
和国家的阴暗面,抨击苏共、苏联国家的工具。为了实践“公开性”,
甚至将1939 年苏德秘密条约中关于将波罗的海三国划给苏联的文
本公开出来,这无疑激起了联盟国家内三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在戈尔
巴乔夫的默许下,许多党报成为抨击苏共和苏联制度的锐利武器,严
重损害了苏共的形象。同时许多外国电视台覆盖了苏联境内的多数电
视台,导致西方的宣传和舆论遍布苏联社会的角落。在苏共逐步失去
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的同时,一股气势汹汹的苏联反思历史浪潮扑
面而来。他们疯狂地否定斯大林、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和过去的英雄
和功绩,否定苏联国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
同理想面临坍塌,马列主义指导思想被抛弃。苏共和国家在不明真相
的群众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人民对国家前途和苏共的领导产生深刻
的怀疑,这一切无疑在推动着风雨飘摇的苏联国家走向灭亡。
4.民族领域的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催化剂”20 世纪的苏联是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在历史上却有很深的民族矛盾。社会主义时
期是苏联民族最为团结的时期,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以及苏
共这个政党统一而正确的领导。然而,在这个时期也留下了以后解体
的隐患,例如苏联联盟国家实则是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单一制国家,使
得民族平等原则遭到破坏。后来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伴随着民族矛
盾日益激化。先是阿拉木图事件,再是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事件,还
有巴库流血冲突。数百起的民族冲突致使许多人受伤死亡,或流离失
所。这些民族冲突被民族分裂主义操控,成为瓦解苏联的催化剂。以
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对民族和地区分裂势力显露出畏首
畏尾,犹豫不决的态度,如此更放纵了这些敌对势力。“一个染上民
族主义的国家,是一个走向灭亡的国家。”实践表明,民族分裂是苏
联解体的重要突破口。
(三)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发挥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及苏联改革的策划者,对苏联解
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作为苏共党员的戈尔巴乔夫,是在赫鲁
晓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的“修
正主义”思想严重地影响着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而言甚至是戈尔巴
乔夫背弃了马列主义的信仰,选择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
为最终目标和理想的主要推动力。他深信社会主义没有前途,眼前的
国家问题光用改革是无法解决的,只能通过彻底破坏重新建造,国家
才有光明的未来。其次抱有这样“思想”的戈尔巴乔夫还位处于苏共
中央总书记,在领导国家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几乎都在其默许或掌握中
进行,而且在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中,党员思想僵化,党内缺乏民
主,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作为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通过改革彻
底改造和解体苏联的决定。更有甚者,在戈尔巴乔夫的班子里还有许
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忠诚的亲信,如雅科夫列夫和谢瓦尔德
纳泽,他们都是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授意和操纵下直接参与改革的进程
的关键人物,在这样的氛围和政治组合下,苏联不可置否地走上瓦解
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