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
___写于苏联解体20周年
中文摘要:中国从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中吸收教训,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增强国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主与法律建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党的领导综合国力民族关系民主与法律中国特色
今天是2011年12月25日,当人们都在与亲朋好友们一起过圣诞节的时候,有谁又能记起20年前的今日,苏联正式解体呢?1991年12月25日17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上徐徐落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的俄罗斯三色国旗。
自此,苏联成为历史。
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历史事件,它导致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的解体。
毫无疑问,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这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困惑,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大哥”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解体,迅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呢?的确,在遭受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都未曾灭亡的苏联却在世纪之交匆忙解体,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简单的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党我国可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的内因,在这里,我将它们分为经济、政治以及领导人三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源是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突破与改善。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与工厂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要统一上交国家,再由国家进行统一结算与分配,这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大量的物质来保证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经济建设快速高效的发展,苏联能在十年内完成工业化就是斯大林模式优越性的体现。
但
是,这种经济制度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如果长期得不到突破与改善以至于固定僵化下来,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人们无法及时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果实,又重新投入回重工业与军事工业的建设之中,而人们实际收入并未增加。
根据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据,1989年苏联军费占GDP的比例达到15%,要知道,今天的西方国家军费占GDP的比例普遍为4%左右。
在勃涅日涅夫执政的时期,每年的GDP增长率高达7~8%,但人民的收入却未明显增长。
这就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的丧失以及对国家、执政党逐渐失去信心。
其次,就是国家产业发展极其不均衡。
在苏联,重工业与军事工业非常发达,达到了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水平。
但轻工业与农业却长期得不到发展,为了保证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苏联政府使用“剪刀差”等方法,无偿的从农业中抽取资金来满足重工业的发展,这极大的伤害了农民们的利益,导致工农联盟的脆弱性,人们生活物质长期匮乏。
在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街头,随处可见排队购买面包的人群。
时至今日,俄罗斯的轻工业落后的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还有一点,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就是经济发展思路落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浪潮。
美国的“硅谷”,联邦德国新兴南部工业区等,促进了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
而此时苏联仍在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渐落后于国际发展潮流,并最终被国际社会所淘汰。
政治原因。
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适应,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治制度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保证命令得到贯彻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
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群众的民主权利长期得不到实现,被动服从于上级的指挥,这既打击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也使执政党的支持率逐年下降。
我们再从苏联国家体制来看。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早在苏联成立初期,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声音。
斯大林主张各加盟国以自治州的身份加入俄联邦,但列宁否决了这项提议,因为他认为这会造成国内各民族的不平等,与共产国际的理念相违背。
所以在苏联宪法上明文规定:“各加盟国自愿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并有权利自行退出。
”所以说,从名义上来说,苏联是邦联制,这就造成了苏联解体的隐患,只不过后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这些隐患并未暴露出来。
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之苏联国内经济出现困难,各加盟国之间、加盟国与苏共中央之间的矛盾便浮出水面。
以俄罗斯为首比较发达
的加盟国认为,是那些落后的加盟国拖了它们的后腿,导致自己经济发展缓慢。
而其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加盟国则认为,自己在苏联中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国的地位,而自身发展受限。
于是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便在整个苏联境内展开了。
而此时的苏共中央已无力去平息这些独立运动了,在“八一九”事变失败后,苏联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消失了。
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苏联共产党自身的原因。
从20世界60、70年代开始,苏共内部逐渐腐朽与退化。
到了80年代后,苏共已不是当初那个由列宁缔造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了。
苏共已退化成一个由一堆特权阶级所把持的腐朽政党。
这些特权阶级对内腐败不堪,对外勾结它国势力,苏联解体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很大一部分进入了这些特权阶级的腰包,所以对于苏联解体,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也毫不余力的推动苏联走向坟墓。
领导人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一大批苏联革命老前辈的去世,历史的重担就落在了戈尔巴乔夫的肩上。
可惜正是这个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历史的掘墓人。
戈尔巴乔夫看出了当时苏联存在的弊端,便决心大力进行改革。
但他经济发展思路落后,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未见成效,便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治领域上。
按照苏联当时的情况,国内矛盾激化,国外华约成员纷纷“变色”,西方和平演变的策略从未停止,政治领域的改革应小心翼翼,循序渐进。
然而,戈尔巴乔夫却进行疾风骤雨式的改革,取消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地位,全面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走议会制道路,搞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全面否定苏共的历史地位,这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一时间,社会动荡,在某些国外势力的挑唆下,各地掀起了推翻当地苏维埃政权的浪潮。
所以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本人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在看到内因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外因。
苏联解体中,两种外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另一个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
美国在越南失败后,开始了战略退缩期。
而苏联则开始大肆扩充军备、对外扩张。
苏联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与美国争霸,包括增加境外军事基地的数量,派军事人员进驻第三世界国家,并提供大量无偿援助。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苏联出兵阿富汗。
然而,苏联自身的底子并不厚实,对阿战争
的大量消耗几乎耗尽了它的老本,而苏联自身未得到任何利益,于是在1989年灰溜溜的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二战后,西方国家一直未停止对苏联和平演变的努力,一方面,西方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制裁苏联,包括压低国际原油价格,高价对苏联出售农产品等促使苏联经济走进死胡同。
另一方面,从政治上孤立苏联,并支援阿富汗游击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军备竞赛的方式拖垮苏联。
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时期,整个西方社会更是全面动员起来,它们极其敏感的嗅到了这个绝好的机会。
为了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它们向苏联开出了各种空头支票,并派出情报人员,挑唆苏联国内进行独立运动与政变。
它们还勾结苏共内部的人员,鼓励苏联走议会制道路,并派出所谓的“专家”对苏联国内改革进行“指导”。
最终成功的诱使苏联解体。
以上只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简单分析,而苏联解体还包括大量其它原因,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进行叙述了。
那么苏联解体对我党、我国又有什么历史经验教训呢?
1. 应让人民及时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快人民收入增长速度;
2. 应保证国家各种产业的平衡发展,尤其不能忽视农业;
3. 应有先进的经济发展思路,及时把握国际发展潮流,促进产业升级与
转型;
4. 应在保证国内稳定的前提下,发展民主政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活动;
5. 应保持各地域平衡发展,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坚
决打击民族独立势力;
6. 应加强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内廉洁性,大力打击腐败,要时刻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7. 在政治领域的改革应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决不能放弃共产党的执政、
领导地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8.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称霸,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9. 在与西方国家正常友好交往的基础上,时刻不能放松对和平演变的警
惕性。
时光飞逝,苏联解体已过去20年了。
但是邓小平的话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复兴。
参考书目:《居安思危——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中国社会科学李慎明《红星陨落之后——论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改革
的借鉴意义》雅科夫
《大国悲剧》(俄)尼·伊·雷日科夫
《关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和其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风雨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