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1 长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2 【摘要】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就是要加快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分散经营和同质化竞争,提高集约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三市经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

【关键字】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SWOT分析

【正文】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湖南加快发展步伐、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目前,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正进入全而启动的实质性操作阶段。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型和“两型”社会改革发展的试验区正进入国家的决策视野,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经济界的广泛关注。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相继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中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世界银行也将长株潭地区纳入CDSC城市发展战略计划。湖南省制订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到2010年长株潭经济总量达4400亿以上,人均GDP达3.2万元,进入全国城市群先进行列。到2020年,人均GDP达10万元左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成为我国中部举足轻重的城市群、推动湖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核心增长极。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其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关键。

一、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3 长株潭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总面积约2.8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长株潭三市相距近,呈“品”字形沿湘江分布,在空间上相互交叠,在历史和现实上,三城市又有着不可分割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这种天然的优势城市群资源将长株潭三市紧密联系,推动着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1982年张萍提出把长株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形成湖南综合经济中心的建议,到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断提升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可将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四个阶段。

(一)提出阶段(1978-1984年)

“长株潭一体化”作为设想和议题存在很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有人提出把三市合一建成“毛泽东城”的建议,但据说遭到毛泽东的反对。尽管以伟人命名实现融城与一体化的的建议没有实现,但长株潭一体化思想的萌芽可见端倪,地域和文化的相连也为三地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纽带。

改革开放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增长极模式,沿海地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大型城市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四大经济特区当时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对湖南经济发展产生很强的影响力;省城长沙当时在全国城市排位已排到了30位之后,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力处于弱势。如何利用现有城市布局,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优势,通过整合,实行一体化发展,以形成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中心,成为现实与理论选择。因此,1982 年12 月,当时的湖南省社科院张萍正式把“长株潭经济区”(金三角一体化)以提案的形式在湖南省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开始浮现。1984

年11 月10 日,湖南省委对其建议给予肯定,“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自此受到重视。

(二)探索阶段(1985-1996年)

1985年元月至1986年6月,在省政府领导的主持下,先后召开了两次三市市长联席会议,并就城建、金融、邮电、商业、交通等部门与行业的联合、协调和开发等问题进行协商,确定一些重大工程的合作与启动,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社会效果也非常显著。1992 年,湖南省政府成立了“长株潭区域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由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三城市也相应成立了工作组。但由于存在对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湖南重要性认识的模糊,使得这些决议与行动没有得到很好贯彻与执行,相应的合作机构与机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4 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然而,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争鸣中不断探索其发展的可行性、重要性及相应的渠道与机制。

(三)发展阶段(1997-2007年)

1997年,湖南省正式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要进一步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作用,把长株潭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现代化的网状城市群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团,自此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合作进入一些核心与实质内容。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同时,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并提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区域范围。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交通、电力、金融、通信、环保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并向纵深推进。

(四)提升阶段(2008年以后)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湖南加速崛起创造了空前机遇,长株潭聚焦了世界的目光。长株潭经过20多年的长跑,终于圆梦“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5 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跳跃式发展契机,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与层次开始提升。一是长株潭三市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强,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由中心城市向腹地以及邻近城市流动,带动全区域“面”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发展。不但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空间范围扩大,在距中心城市不同方位的某些具有自身优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5 势的区县,由于各种流动的经济要素重新结合与聚集,新的聚集点也在形成之中。二是环境同治。省政府颁布了《长株潭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准入规定》和《长株潭环境同治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三市政府领导提出了指标和项目的考核要求,并成立专事3市环保监测的执法支队,加强了区域合作中的环境治理合作。三是公交同乘。2007年初,酝酿多年的三市一体化公交共6条线路正式开通。近年来,公交一体化在探索与实践中得到发展。并且在2009年,为适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缓解区域交通紧张状况,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2009-2020)》,同意规划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这一规划将加强该区域的公共交通科学布局与便民化发展,增强区域内物流、人流与信息流的交流与合作。四是通信同城。组织开展了“通信同号”的论证,研究提出“通信同费”方案。2009 年6 月28 日长株潭通信升位并网,为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与区域合作的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提升。

二、长株潭三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长株潭三市总面积28106平方公里,区域内总人口1289.5万人,素有湖南“金三角”之誉。十五期间,GDP年增长率为1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市总面积、人口、GDP三项指标分别占湖南省的13.27%,19.45%,37.02%。三次产业结构为10: 44、2: 44.8(以2005年为例)。长株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6 潭地区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系较完整。其中,长沙的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子信息,株洲的轨道交通设备、有色冶金、陶瓷,湘潭的机电、钢铁等有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相较而言,长沙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株洲、湘潭则是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长株潭三市的经济规模在湖南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三市以占湖南省13.3%的土地、19.2%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37.6%的GDP、42.6%的财政总收入、46.4%的固定资产投资、42.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68.2%的外贸出口。三市集中了湖南省70%的高校、90%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科技成果。

三市虽然在湖南省内属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工业布局也各有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但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比较,长株潭区域经济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其经济结构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上同质化竞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之前,由于受三市行政分割的影响,三市的经济状态和产业结构一直处于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自我循环之中。三市均追求产业布局的门类齐全,导致重复建设、分散经营、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竞争,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低。

1、工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 明德 博学 创新 笃行

7 动作用有限。三市GDP总量虽然已超过湖南省的1/3,但却低于同属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与广州、杭州、苏州比差距更大。2006年长株潭三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6.7%在中部各省会城市中居末位。三市独立核算企业平均产值和资本金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50%

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三市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2006年同属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8:

44.4:43.8,武汉城市圈为10.6:57.5:31.9,而长株潭则为15.6:44.2:40.2。长株潭区域的一产比例最高,二产比例最低,这表明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更为突出。一是传统型农业比重大。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而远非农业强省。而长株潭地区虽然工业化程度高一些,但与其他经济圈比较,长株潭地区的二产仍然偏低、一产比重仍然偏大。二是工业产业层次低、新产品少。高精尖工业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低。二市工业产品中国内外知名品牌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工业产品大多为中低档产品,经营分散,缺乏特色,形不成拳头。以湘潭与广西柳州比,两市人口差不多,原有工业基础相近,同属工业城市。但如今的柳州知名品牌多,拳头产品多,有5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一,有15个产品进入全国前15名,而湘潭则少之又少。二是第二产业层次低,以商品流通、餐饮服务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