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宣传培训班专辑·教育舆情和教育宣传是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话题。
有关教育模式,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农村教育……这些方面网络舆情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我们研究了一些舆情的发展脉络和元素,分析了新闻媒体、网民和意见领袖等方面在舆情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路径,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适应舆论场,如何把互联网也作为我们的利器,化害为利等几方面入手,以他山之石来做好我们的宣传工作。
新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怎么用它进行公共传播?年轻人都非常熟悉网络应用,如何应用新媒体?第一步要熟悉新媒体。
举几个例子,第一,如果你现在还只是看报纸,看新闻联播知晓新闻,那么你可能就脱离时代了;如果你看网络新闻只看正文,不看新闻的评论,那你可能也有一点脱离群众;如果你只是看新闻的发布层面,不看互动层面,特别是国内比较著名的论坛,那可能你对舆情不是特别敏感;如果你不关注一些意见领袖的博客,那有可能你的内心深处还是“**思想”占上风,没有考虑到意见领袖在这个国家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往的600多个相关案例中,意见领袖在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图景当中扮演着非常重大的角色。
关注博客就是关注这个国家新生的政治力量,微博也是如此,微博客与博客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字数上少了,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联通网络比以前更加细密、立体,更加具有互动性、及时性。
此外聚合新闻可以给你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传导,个人主页便于彰显自我,宣传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和观点,即时通讯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迅捷地沟通。
如果你现在还是打电话,不用MSN、QQ等工具,那么你就有点落后了。
SNS可以使你和这个社会、网络有更加亲近的接触。
真正强大的传播,社会网络服务,应该是微博客,微博客兼有SNS的属性和其他网络应用的属性,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可使我们每时每刻和这个世界保持联通,所以目前提到的网络应用,是一个当代人在新媒体时代的“标准配置”。
新媒体的应用相对应的就是传统媒体迅速衰落,很多传统的媒体倒闭或者大量裁员,削减市场份额,新媒体的崛起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诧的高度,比如说“Facebook”,美国所有报纸每月访问时间相加,只相当于“Facebook”的十分之一。
在一个注意力至上的时代,“Facebook”所凝聚的话语权是巨大的。
我到网站去讲课,也谈到一个新媒体很骄傲的事实,以往说通讯社是新闻集散地,现在第一媒体已经是互联网了,“新浪首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及教育舆情监测◎杜骏飞·22·2012.4·教育部教育宣传培训班专辑·页”的影响力已经几十倍于新华通讯社,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正面地看待这个事实,把新媒体作为我们生存的第一利器。
在我们总结的十大新闻事件当中:三公消费、拨款情况、中小学食品安全、录取公平、书法教育的意见、高考状元的风波、土地出让、招生诈骗、阳光工程、校园体育等,从中我们看出,公众关心的教育类的新闻绝大部分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的宣讲不太容易进入关注的焦点;另一面,负面新闻容易被炒作起来,形成网络舆情的跟踪。
这里我们面对几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网络舆情?只有正确看待了才会有好的宣传。
中国的网民结构是一个“三低结构”,主流人群是“年龄低,收入低,学历低”,约占75%。
换句话,在互联网上主宰舆论的核心阶层比我们想象的要幼稚一些、冲动一些,同时也比较“愤怒”。
面对这样的舆情人口学特征,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要高度重视,当舆论称为“舆论场”时,他的力量是不可逆的,他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来影响整个世界,比如,有一个学校的教授抄袭了,犯了学术伦理的错误,如果应对不及时,会发现最初非常愤怒的谴责甚至不符合法的精神的评论,很快就席卷成一场全民风暴,最后影响范围已经超出了主流的议论人群,由于不重视,忽略了那些不太主流的人群的意见,会导致局面的不可收拾。
第二,网络舆论不都是对的。
很多网络上的观点是偏激的,互联网传播规律中,极端的语言容易形成螺旋形效应,语言越极端越容易占上风,声音最高的那些观点有时是偏离真理和公正性、客观性的。
虽然说他的立场方向未必是错的,但他的持论是不公允的,所以不能说看见一个人网络舆论盖的“楼”越高,你马上就“投降”。
所以既要高度重视,也要冷静应对。
也就是说你既要有改革的锐气,又不要屈服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坚持自己独立清醒的判断。
利用网络传播有三个关键词:“营销、公关、危机处理”。
现讲述“营销”和“公关”两部分内容,“营销”和“公关”这两个词以往不大用,而是用“宣传”。
在西方“宣传”是比较有贬义的概念,从科学治理的角度,我们一般会用“社会沟通”“公共关系”,如果功利一点会用“营销”“行业营销”,所以一个概念的转移有可能导致我们观念的变革,如果领导职责跟宣传有关系,最好能多接触一点“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以及“传播学”。
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的宣传如果从营销角度来说,不是“一对多”,还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宣传,今天搞宣传不是一个人对一片听众,而是要大家相互讨论。
宣传或者营销叫“CRM(客户关系管理)”,比如教育系统内,学校的招生办主任、学工组组长等就是我们的客户,而他们在做宣传时已经明确意识到他们的客户就是中学校长、家长、考生。
我们也有其他客户,比如政府,是我们的资金来源;企业组织,是给我们赞助的;公益组织,要跟我们产生社会联动的;新闻媒体,掌握了我们的形象;教师,内部公众,掌握了内部的民意等,有七八个方面的所谓的“客户”的概念,这是个广义的概念。
社交型的“CRM”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你会发现宣传时豁然开朗,我们要服务于他们,与他们沟通,让他们用好的言语谈论我们,这就是最终的宣传,而不在于发文件,搞行动,发通知,或者在党报上发几篇正面的宣传稿。
也许这样会对一部分客户有所帮助,但对基础客户、主流人群的影响力是偏小的。
如果我们依靠过去的主流媒体办我们的主流宣传事业,那肯定是过时的。
从教育营销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产生关系。
现在很多高校、企业和政府都在做微博,微博的真义是什么,不是只穿一件衣服,不是只采用先进的网络应用和技术。
微博的本义是让我们和社会建立关系,我们在办公室是无法与社会接触的,但在微博上我们可以建立平等、迅捷、全面、立体、有圈层感的社交关系,这就是微博为什么重要的原因。
另外一点,要能够触发受众的行动。
如果新·23·2012.4媒体营销没有动起来,只是你在那里说,对方没有动起来,那就没有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特别强调情感。
在教育界有很多微博已经做得很好,很多高校的微博都是学生做的,很有亲和性。
过去的宣传是不讲情感的,新闻专业也从来不讲情感的,从前我们只会讲客观、冷静、公正、不偏不倚、价值中立……情感这个层面在新媒体时代突然浮现了,原因是网络受众和现实受众不一样,现实受众是在某个场合中,他们在表演行动时是在观察和自我观察,与此同时他们会强调政治意识、社会意识、生活意识,而在互联网上会很快还原成本质的人,人对情感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从本质上观察一个人时会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比如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名望较高,原因是网络上的主流人群把他还原成一个世俗的普通人时,认为他比较具有情感力量。
网络形象当中能够沉浸出情感因素,比如现在的一些教育微博中会出现一些动漫作品、幽默段子、生活琐事、友情提醒……“人性化”是网民对宣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互相网传播是一种“切片式营销”。
“切片式营销”强调不要太系统。
当下网民在阅读文本时已经没有耐心了,很多研究者在研究网民阅读的耐心,一个网民的耐心是不拉滚动条的,这已经是达到最高了。
拉滚动条的受众都是比较特殊的了,网民在当前的页面上能看完就很好了,这样的篇幅大约是500~800字,这是网民常规的容忍限度。
如果当天网民很忙,或者处于信息交流之中,通常只能看到100字左右,也就刚看完标题和导语,微博都看不完,微博有140字,大部分人只看了前两三句就发表评论了。
很多微博上的跟帖和发言是不全面的,因为网民大都没看完你发的微博全文。
所以,在宣传上我们要考虑做“切片”。
具体来说我们要用“微内容、微动作、微表达”,要学会把系统的宣讲变成一个个零散的事件,和片段式的广告。
比如,要宣传南京大学,绝对不可以发一篇南大历史给网民看,应该利用若干篇微博,写南大的故事,一个人物,一个段子,一个Logo,一个口号,一句歌谣……看似很片面,但是网络传播效应有两种累计效应,一种叫做“群体智慧”,一个个的网民看似不起眼,语无伦次,但如果网民累计起来看就很强大,很有理性,网民的意见交互时就是个巨大的生物体。
另一种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印象在互联网上碎片化的累计,今天一条明天一条,东一句西一句,这个平台那个平台,累积成为一个3D的影像,所以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学会碎片式的,情感浸入式的,并且是立体呈现的宣传策略,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是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
目前网络媒体的全时性概念,已被全世界接受,网络媒体传播的效应不是过去及时性的概念,全时性概念首先是数据库化的,任何一个时间产生的新闻都会累计在数据库里,人们在看新闻时,会回溯到数据库的存储。
还有一种服务叫“搜索引擎”,可以主动提供搜索阅读,全时性反应在24小时工作和数据库的回溯上。
今天做新闻宣传一定要考虑到“全时性”,一定要反复,用各种各样的视角,去累积我们的片段,形成全时化的响应。
过去主流新闻价值观中的“接近性”,现在强调的是“亲近性”,在网络传播时代,亲近性是至关重要的,要让主流的受众、客户对新闻感到亲近。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教育宣传培训班专辑··24·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