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韩东晖、张旭、周濂、马琳、刘畅等指定教材: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考核方式:考试(闭卷)教学目的:《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旨在教授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脉络、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核心问题,了解西方文化在现代和当代的演变,提升理论思维的能力。
课程简介:《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内容包括19世纪下半叶的哲学思潮(以非理性哲学为主)、分析哲学运动、现象学运动、20世纪法国哲学、后现代主义等。
该课程以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哲学家和哲学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入哲学运思的维度,通过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熟悉现代哲学的理论学说,遵循哲学家们的思路,了解哲学家们解决哲学问题的独特方式,掌握哲学概念术语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演变,全面系统地经受理论思维的训练,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确立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为进一步研读哲学家的著作,深入把握他们的哲学思想做准备。
第一讲导言教学内容:介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及其相关争论;介绍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主要人物和主要特点。
必读文献:1.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16、24、25、26章。
2.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四部分。
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讲。
选读文献:1.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导言。
2.沃森:《20世纪思想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一部分。
第二讲叔本华、克尔凯郭尔与尼采教学内容:1.非理性哲学概观2.非理性哲学家代表人物(1)叔本华(充足理由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悲观主义”)(2)克尔凯郭尔(孤独个体;那个个人;人生三阶段)(3)尼采(被误解和误用的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必读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一篇。
2.基尔克果:《或此或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上部“序言”。
3.尼采:《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尼采:《权力意志》(上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一部分。
选读文献:1.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一编、第三编第7、8章。
2.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鲁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二卷第1、2章。
第三讲早期分析哲学教学内容:1.弗雷格(作为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现代逻辑创始人的弗雷格;概念文字;意义与指称)2.罗素(罗素在分析哲学中的地位;摹状词理论)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的基本思想;哲学的性质)4.逻辑经验主义(何谓逻辑经验主义;维也纳学派概况;可证实性原则)必读文献:1.弗雷格:“论概念和对象”、“论涵义和意谓”,载《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罗素:“论指称”,载《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陈启伟译,载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石里克:“哲学的转变”,载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选读文献:1.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载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汉恩等:“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载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罗素:《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任晓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第一~三讲第四讲1945年之后的分析哲学教学内容:1.日常语言学派(日常语言学派概况;赖尔;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2.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私人语言论证;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3.蒯因与戴维森(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存在论承诺;戴维森的哲学思想)4.从分析哲学到后分析哲学(分析哲学的特征、风格与方法;分析哲学的政治-历史因素;后分析哲学的趋势)必读文献:1.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第一章。
2.奥斯汀:“我们如何以言行事”,载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1-213节。
4.蒯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载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选读文献:1.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第一章。
3.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总论。
第五讲德国现象学运动教学内容1.引言(现象学运动概况;现象学的精神与方法)2.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方法;面向事情本身;意向性;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的直观;生活世界。
)3.海德格尔哲学(1)早期海德格尔哲学(此在;生存;基础存在论;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沉沦;牵挂;向死而在;时间性)(2)晚期海德格尔哲学(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真理;艺术作品的本源;语言是此在的家)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成见;视界融合;效果历史)必读文献:1.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导言、第五编“现象学方法的要点”。
2.胡塞尔:《胡塞尔文集:现象学的观念—第二卷五篇讲座稿》,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一讲、第二讲。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导言。
选读文献:1.倪梁康选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第一编。
2.马尔霍尔:《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亓校盛译,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一章、第二章3.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洪汉鼎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第三部分。
第六讲20世纪法国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教学内容1.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与虚无;存在先于本质)2.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延异;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德里达:哲学的终结)必读文献: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福柯:《词与物》(节选),载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第一章。
选读文献:1.萨特:《厌恶》,载《萨特小说集》,亚丁、郑永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第三部分第三章3.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一章。
必读书目:1.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基尔克果:《或此或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尼采:《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尼采:《权力意志》(上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陈启伟译,载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2.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7.胡塞尔:《胡塞尔文集:现象学的观念—第二卷五篇讲座稿》,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9.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0.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1.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选读书目:1.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沃森:《20世纪思想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鲁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载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罗素:《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任晓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7.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0.倪梁康选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1.马尔霍尔:《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亓校盛译,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