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产业集群概念诠释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竞争优势、空间集聚优势、生产网络优势、学习外部知识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优势分别给予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根植性;知识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一些区域呈现出经济衰退的现象,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的同时,欧洲和北美几个地区经济发展却依然保持平稳,甚至继续增长,成为成功战胜衰退的”经济之星”。

这些地区有多种多样的产业,不仅包含技术先进部门,还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

典型区域的产业有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所谓的“第三意大利”、法国的香水玻璃瓶产业集群、德国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等。

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地区也奇迹般地涌现,如印度的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在我国如台湾电脑OEM产品,广东的电子制造业、配件业、纺织业、玩具业等,浙江的纺织、小五金、机械配件、家用生活器具等行业,温州的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企业,诸暨、嵊州的打火机、鞋袜、领带,江苏的纺织品,苏州昆山市的台湾电脑厂商等,在内地我们也有如北京海滨区中关村的信息技术产业,河北清河的羊绒、辛集的皮革加工,河南许昌的假发饰品加工,商丘的钢卷尺,山东淄博的铝工业,新疆的彩棉生产加工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以及这些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理论诠释当前为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是迈克尔.波特(PorterM.E.)给产业集群下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叉关联的企业和相关的企业及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按照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设施的提供者。

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最后,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

波特在其著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中指出,产业集群会产生集群效应,它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群财富。

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力的形成,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根植性优势根植性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理论,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察经济的行为时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

这是因为,只有嵌入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所乐意接受的。

人们之间频繁的互动、频繁的联系纽带使得经济活动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的人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

个人关系和信任感有效地防止各种互相破坏和互相欺诈。

源于交易人之间具体关系的力量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理性的经济活动总是依赖于已有的关系而展开行动的(朱国宏,1998)。

从高新技术产业来看,新产业区的根植性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当代复杂的技术系统(例如信息、生物工程、交通、能源等系统)的建立都是扎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中,密切接近目标用户,考虑了当地原有技术的基础和联系的界面,适应了当地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因此,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保证了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

植根本地,就是本地化,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产业氛围。

这种独特的产业氛围是其他区域难以模仿的,并且依靠这种独特的本地化发展起来的地方特色产业群可以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共享知识和知识的创造,地方产业氛围可以培养身处其中的人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技艺的技术与艺术性难以严格区分,产品的优劣也源于某种特定的品味和生产者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高档时装业和尖端高技术产业之间具有某种相通性。

这些产业区域中,本地化知识大量以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技术创新通过“干中学”而传承。

根植本地也培养众多的本地企业家。

这些有技能的专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更倾向于依靠本地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因素,当本地发展起来以后,他们不容易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跨国公司的核心机构仍然在母国的特定区位发展,决定商业战略的企业总部也仍然坐落在其母国的既定的地方;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一般只将生产和销售以及一小部分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移出外面,而将事关公司核心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开发功能和机构留在母国中的一些特殊区域。

(二)空间集聚的优势马歇尔在分析产业集聚区的特征时强调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优势。

集聚区内弥漫着合作的“产业空气”,新的思想、知识、信息、工艺技术等在区内企业之间的流动和传播速度特别快。

无论是企业在国内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还是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都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

因为,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都需要在地域上的接近,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地理的、文化的和组织的接近更便于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创新速度。

在这类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中,或在新产业发展初期,企业集聚更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体多数位于大公司研究与开发部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较为密集的地区,其原因正是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富含大量的创新知识源,具有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

其次,绝大多数对创新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通常来自于非正式渠道,局限于相关产业的聚集地。

美国硅谷、好莱坞等地区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大批相关企业密集一地,极大地促进了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地理邻近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会增强隐含经验类知识和编码化知识的流通,进而加强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潜力。

产业联系的地理接近对于知识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面对面的交流的质量常常受到地区社会文化的制约。

在一个信任度高的制度环境下,交易成本低,信息和知识交流通畅,企业的本地联系因此增强。

正如马歇尔的产业区,充满着“产业空气”,产业对区内的每个人都是公开的,频繁的交流和合作碰撞着创新的火花,推动着地方生产系统持续发展。

从心理因素上,地理接近可以使企业被相关企业知道与了解,从而增加合作的机会(Pacione,1983)。

有时企业对地方的归属感,对本地政府行为规范化的认同,对本地政府官员的信任和熟悉也是企业在地方建立产业联系的重要原因;以市场开拓为目的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通常首先选择在相同文化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地区。

(三)生产网络优势产业集群并非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由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组织而成的有序的同一产业供应链的集群。

供应链的集群并不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汇集在一起,供应链上的某些环节完全可以处于产业集群区域之外。

只要区域内的企业控制了供应链过程,拥有供应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那些完全依附于区域的外部企业实际上也是区域供应链的一部分。

各种企业通过生产网络成员的流动性和成员之间的联系交织起来,共同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生产网络。

网络关系一般分为两类,除了公司内部的网络关系,还有公司之间的网络关系。

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公司都与其他公司有着密切的外部网络关系。

当然,在日益开放的全球经济中,公司的外部网络关系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边境范围内。

一个公司的对外战略联盟已不再局限于同合作伙伴的联盟,更主要地体现为与竞争对手的联盟,联盟的数量也由单一扩展为多元,形成了所谓联盟网络,很少有公司只与一个其他公司建立联盟。

这些变化主要是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加快的直接结果。

除了国际战略联盟,公司间网络关系还表现为国际转包关系的盛行,转包关系实际是供应商与客商之间在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服务等方面的供需关系,所有的公司,即使是高度一体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其投入品的一部分也都取自于公司外的其他公司。

在公司的外部网络中,公司间转包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贸易关系。

转包就是指某企业通过协约,让其他的独立企业为其承担生产或加工原材料、零部件甚至最终产品的活动。

转包的优势产生表现在下承包企业生产的有效性上。

由于下承包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也较少;专业下承包企业可以使用好的或合适的机械,以高效率生产出优质产品;下承包企业生产那些需求量不大,需求频率不高的产品比大企业更经济。

其次,对发包商来说,转包可以避免新建或扩建工厂所需要的大量投资;通过改变转包的数量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供货的弹性程度,降低闲置富余生产能力的机会成本;可以从专业下承包商那里获得自己不能生产,或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生产的含专业化技术的高质量产品。

再次,对于下承包商来说,接受大企业的转包业务,可以进入单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进入的特定市场,如果订单连续性较好,还可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此外,发包商以机械设备形式的投入资本,使下承包商既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又能获得技术指导。

当然,下承包商接受转包业务也就承担了发包商转移的风险,然而不能享受到全部利益,因此使它进入新产品或新市场的能力受到限制。

(四)学习与知识创新优势创新是知识流动的过程,产业集群的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创造等一系列的活动。

而集群内企业的学习与知识创新正是竞争优势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网络环境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在集群的环境下,由于相关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企业应付不确定性的各种缓冲资源(如存货、人力资源)大为削减,产业内部细致的分工使企业专注于各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

频繁的委托和外包,有助于企业与当地供应商、客户之间结成稳定的网络协作关系。

外包不是单纯的契约,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伙关系。

企业与供应商一道,共同解决技术问题,分享这一领域新的知识,既提高了自身产品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增强了供应商的竞争能力,新技术还有可能经由供应商外溢到竞争对手那里。

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就在这种网络中不断传播和产生。

同样地,企业与客户或顾客直接打交道,能直接分享客户的模糊知识。

来自于客户或顾客的要求、建议,常常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源泉。

此外,知识交流也很容易发生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

从企业知识学习与创新的角度看,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人们之间借助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共享知识和交流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