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日本审美与中国审美的关系

论日本审美与中国审美的关系

论日本审美与中国审美的关系
南晓锋
摘要:《汉书·地理志》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这是中国最早对日本的文字记载,也正是自此起,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甚为密切。

中国的审美趣味与日本的审美趣味也逐渐关联起来。

关键词:中国,日本,审美,演变
白江口一役,无疑让当时统治中国的唐政权与委奴国,也就是如今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大转折。

刚刚进入飞鸟时代不久的日本,尚能对隋朝不太恭敬1,使隋帝说出:“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2”然而唐军的战斗力让他们开始谨慎地对待这个新兴的帝国,进而开始试探,再到好奇与好学。

这一系列的进展,似乎是日本的特性。

而接下来,自第一批遣唐使的派出,中国审美与日本审美达到了高度一致,这是国家强盛保证了文化输出的结果。

日本早期长达近一万六百多年的原始时代,使其远远地落后于已经在此期间经历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已有“黄帝垂裳而天下治”,而日本仍然在以毛皮围身结绳记事。

因此日本审美可暂且不提。

二中国审美却是分阶段的发展,精彩纷呈。

周朝审美大致可由“宜”“和”以及“重文尚质”三目切入。

而于章服上,十二章纹的引入,暗花绸与刺绣品的应用彰示了周生产力的发展。

“予观古人之相,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3而这也不排除自部落时代流传下来的图腾崇拜现象仍然存在。

在形貌审美观上,西周春秋时期主要以身材高大为美。

这一特征散见于《诗经》中,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彼其之子,硕大且笃”“硕人其颀”4皆可例证。

而战国时期又稍有变化,逐渐向“靡曼”靠拢。

这一审美,正与周代的浑厚盛大相悖。

尔后的秦汉时期的审美稍稍变化,其很大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最有名的“秦尚水德”,水德属黑。

而等级制度“礼”的贯彻,使颜色与社会等级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周均平先生在《秦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一书中很好的概括出“现实与浪漫”“繁富与稚纯”“凝重与飞动”“美与善”的四个统一。

在历经长期动乱后,中国的审美迎来了以风流而闻名的魏晋时期。

特立独行的魏晋时期,开天辟地地展现出强烈的自我个性,这与其他时期是大大不同的。

玄学的兴盛,个人自我的觉醒使魏晋时期的审美呈现出崇尚自然,甚于病态美的感觉。

“居然有羸形;虽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5是当时普遍的审美取向。

魏晋风尚我们可将其概括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隐逸风习,一往情深。

在此时期的日本虽不出彩,可是在末期的弥生时代以及古坟时代,日本已经开始了转入奴隶制的转变及学习。

蓑衣兽皮的时代已然过去,日本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我们可由《古事记》所知,受魏晋时期的衣袴影响的衣褌,当时男子较为流行的发式美豆良式仿自中国的总角,这些都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佐证。

之后的推古朝时期日本开始推行十二阶制度,颜色开始作为区分地位的标记,女子垂发末端扎起与汉代堕马髻的相似,这一切都表明了此时的日本审美逐渐向中国审美靠拢。

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日本已步入阶级社会,而此时的中国,正值隋唐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圣德太子改革,正式接受中国大一统思想,在他的努力下,中日交往更加频繁,自小野妹子起,日本开始频繁的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

隋朝的审美,延续了北朝的质朴实用,佐之以南朝的文华绮丽,带有强烈的过渡色彩。

唐朝是一个巅峰,不同于先秦的“壮朴”、秦汉的“壮丽”,唐代呈现出一种“壮浑”。

在服饰上,白江口之战后,日本朝廷大力引进
1出自井上清著《日本简史》。

2出自《隋书·东夷传·倭国》。

3出自《虞书·益稷》。

4分别出自《诗经·泽陂》、《诗经·椒聊》、《诗经·硕人》。

5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十六》
唐朝的制度与文化,奈良时代的日本甚至被称为“小唐朝”。

文官礼服、命妇礼服、吴乐歌伎皆源自唐朝。

受唐朝文化影响,男着女装、女着男装的社会风习也开始出现。

在政治制度上,开始全面学习并推行班田制。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审美极大地影响了日本。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平城京的建立。

平城京作为奈良时期的京都,是仿造长安城建造而成。

纵贯长安南北的朱雀大街,平城京仿建了同样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路;长安的西市东市,平安京的左京右京以及相同的城中之城的建造。

而在园林审美上,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日本审美基本与中国审美趋于一致。

由于安史之乱以及积病繁多,唐朝由盛转衰,日本也开始逐渐停止向唐朝学习的步伐。

公元894年,日本停派遣唐使,中日交往中断。

五代十国的纷乱,日本几乎在此时开始了他的鼎盛时期——平安时代。

经过狂热的向唐朝学习时期,日本开始了自己的自我觉醒时期。

“花见”一词是唐风衰落,国风兴起的典型。

奈良时期日本仿照唐朝贵族,赏玩刚从唐朝传来的梅花,而到了平安时代,梅花逐渐被樱花代替。

在园林建造上,中国崇尚“荣山水”,日本却推崇“枯山水”。

这种改变自镰仓时代起,是为了适应日本的地理条件的限制。

更具体来说,中国的是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而日本却是盆景式园林,青石白沙是其最大特征。

服饰审美上也开始发生变化。

和服的发展,随着与唐朝联系的中断,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

平安时代主要以公家文化为主,女子的大垂发、一髻、十二单、壶装束,男子的狩衣姿、直衣、束带,这些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极具有日本特色。

而自镰仓时代开始,幕府的掌权意味着武家时代的开始。

鬓削开始流行,而江户时代的明历大火后,女子发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最具有日本特色的岛田髻出现了。

男子也开始流行如月代头和茶筅髻这一类带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发式。

去掉中国的裤和裳,现代和服的雏形小袖开始出现了。

相比较同时期日本文化的欣欣向荣,中国却显得命途多舛。

宋走了与唐相反的道路,开始趋于保守淡雅。

程朱理学开始产生,人们从对外在的追求回归对人内在精神的追求。

这一时期东坡巾,衫裙褙子开始流行。

可是之后这一审美因外族入侵而中止了。

在压抑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又迎来了新的审美风尚。

明朝时期的中国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新景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明中叶起,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兴起,它与传统的士大夫文人文化相碰撞,开始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服饰上,女子多穿袄裙,男子则以明制圆领袍为主,明代的审美一言概之:雅俗互补,趣味多元。

可惜这场盛宴不久便因满清入关草草结束。

在这一时期,日本审美已开始自我觉醒,逐步脱离于中国审美,并走向与之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国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以及异族入侵种种原因,传统审美消失殆尽。

日本经过时间的累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在同时,他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困境——欧美文化的强势输出。

日本审美源于中国审美,却截然不同于中国审美,缺乏文化自信的当代,我们所做的不是在日本寻求归属感,所要做的,更应该是寻找重新焕发中国的传统美的良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