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3
饮料毛利不可思议,按照蓝田股份披露的和蓝田总公司的结算价格为 46.8 元 /
箱( 24 罐)(其中野莲汁为 46.8 元每箱,野藕汁为 44.2 元每箱)。
可疑资料
应收账款 存货
其中:在产品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营业税 应交税金-营业税
1999.12.31 1242 26,614 21,230
涉事高管
刘姝威与600字报告
二、造假污点
为了改变形象“稻田中放卫 星”的蓝田股份(600709)更 名为“生态”,股票被特别 处理。
据中国证监会 1999 年 10 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 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 1100 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 1995 年 12 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 款 2770 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 8370 万股改为 6696 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 内部职工股在 1995 年 11 月 6 日至 1996 年 5 月 2 日在沈阳产权交 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证监会当时对蓝田股份主要 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
一、绩优神话及终结
1997年底,蓝田股份在实施 以19393万股为基数新增了两 家全资子公司——洪湖市香 檀河养殖场和中国农业物资 供销总公司。
从1999年到2000年,蓝田股份 三度申请配股,均未通过中国证 监会的审查。券监管部门再次到 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2002 年,生态农业(原 蓝田股份)的股票被停牌。
131,438 43,510
15 22
2000.12.31 857
27,934 22,974 214,254 22,514
4 28
2001.6.30 3,434 44,715 36,483
215,335 31,954
10 48
四、反思与启示
1.失败原因
(一) 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
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 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 企业要发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 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 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 法律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 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 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 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事后发现, 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 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
四、反思与启示
(二) 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发展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问题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 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 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 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 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 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 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 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滑,只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由 此,
随后,从 1999 年到今年的 3 年间,蓝田股份三度申请配股,均 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去年 9 月 21 日,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 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
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家以养殖、旅游 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 ,1996年发 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 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 都在每股0.6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 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 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高达3万元,二同样是 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稍 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之歌比同行养殖高出几十倍的奇迹的破绽。
三、市场质疑 01 上亿元利润? 02 现金交易? 03 业绩神话?
蓝田——绩优高成长股疑团
1
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2000
2001 2002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份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是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
1998年7月,蓝田股份第 一大股东沈阳蓝田经济技 术开发公司迁至湖北洪湖。
2001年9月21日,中国证 监会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 调查。
股票停盘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
1 公司简介 2 绩优神话及终结 3 造假污点 4 市场质疑 5 反思与启示
蓝田简介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 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 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 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 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 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 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 业。中国蓝田总0多家,国 外独资公司3家。
鱼塘里的业绩神话。蓝田股份上市后的业绩增长令人惊叹,该公司 1995 年净利
2
润 2743.72 万元, 1996 年上市当年翻番实现 5927 万元, 1997 年至 1999 年 三年分别为 14261.87 万元、 36472.34 万元和 54302.77 万元。蓝田股份的业
绩几乎年年实现翻番增长,直到 2000 年后才出现萎缩,降至 43162.86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