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结 束

二十世纪杂交玉米、高粱、水稻、油菜等 主要作物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十 一世纪,从实践上,杂种小麦必将成为为人类 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另一主要作物,从科学价 值上,必将实现小麦育种新的技术变革。
谢谢!Thank you!来自我们工作的开展情况
2009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1.育成一个高恢复度(92.6%)恢复系。 2.筛选出相应的高配合力杂交组合。 2010年安排5个组合的制种,合计1亩。 为2011年申请区试做准备。

田间试验场景
育性鉴定
不育系繁殖
新育成的新恢复系
杂种小麦研究展望
1.杂种小麦在我国发展的总体框架
我们工作的开展情况
1984年在中科院遗传所王培田研究员指导立题 进行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性研究。 1992年在河南率先完成k型小麦三系配套,并 育成第一批三系杂交种。 1994年以后,进入了“超亲容易超标难”的怪 圈,所育组合与常规品种相比增产不显著。 2000年以后,新育成的恢复系出现了育性不稳 定现象,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系的转育上。同时 加强了新不育系的转育工作。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卢良峰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杂种小麦课题组)
2010年1月22日
前 言
大量科学实践表明:作物杂种优 势利用是变革所有作物育种技术的最 有效方法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与改 良品质的最有效途径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目前已 成为世界性攻克的科学难关
利用小麦杂种优势可以解决的问题
1 变革小麦传统的育种方法; 2 大幅度提高小麦的单产,克服小麦常规育种目前 产量仍处爬坡的被动局面; 3 可作为融合小麦高产与优质的有效途径; 4 利用杂交小麦具有的明显产业化特点,进行规模 化集约种植与开发; 5 是小麦大面积获得稳产与高产的有效途径; 6 继续挖掘小麦的超高产潜力,以适应农业结构调 整对增加粮食单产的要求; 7 提高小麦育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确保我国二十 一世纪粮食安全供给做出新贡献。
目前杂种小麦研究的现状
1. 目前国内外杂种小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途径 (1)CMS(Cytoplasm-nucleus Male Sterility) (2)CHA(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s)
(3)PMS(Photo-thermo-sensitive Male Sterility)
2. 杂交小麦三种主要途径的研究现状
(1) CMS(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已选育出一批优良新不育系,恢复系,组配的强 优势组合已进入品比与小规模示范。主要从事的单位 有西北农林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 (2) CHA(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
化杀“两系”杂交小麦组合先后通过了审定, 如天津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津化 l 号”,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西杂l号”和“西杂5号”等。河 北省杂交小麦协作组配制了杂交种新化优1号、2号和 3号。
在我国能形成南 方有杂交水稻,
北方有杂种小麦的粮 食生产格局。
四、杂种小麦研究展望
2.杂种小麦在我国粮食发展中的总体作用
经多年示范表明:小麦杂种优势显著存在,如 将该技术迅速转化,并辐射到全国,以全国4亿亩 小麦面积的50%推广杂交小麦,每亩增产60公斤, 增值90元计,每年可净增小麦120亿公斤,增值 180亿元,这不仅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而且对确 保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供给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 实意义。
(3) PMS(光温敏不育, 包括光敏、温敏和光 温互作型不育) 目前,通过光温敏不育系选育出的云杂3号、 5号、6号以及京麦6号、绵阳32和绵杂麦168已经 通过了审定,而且已在生产上推广利用,尤其是 在云南和四川2个省发展态势很好。 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创造了百农S(BNY)转变 系,也在从事杂种小麦的合作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