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
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 还写了什么?与本文的叙 事线索有何联系?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 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和水户;
➢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 ➢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 分明,富有变化。
整体感知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 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 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 地点转换的词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 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 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 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 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字词学习
烂熳( màn ) 瞥见( piē ) 畸形( jī ) 解剖( pōu ) 不逊( xùn ) 诘责( jié ) 扒手( pá ) 发髻( jì ) 宛如( wǎn ) 油光可鉴(jiàn ) 深恶痛疾( wù ) 抑扬顿挫( cuò ) 杳无消息( yǎo )
【烂熳】颜色鲜明而美丽。现在写作“烂漫”。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讲义】为讲课而编写的材料。文中指讲课的 内容。 【不逊】傲慢无礼。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 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 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链接
1902年4月,鲁迅东渡日本,开始在东 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 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 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 “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 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6 藤野先生
新课导入
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个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 先生。另一个则是鲁迅在日本仙 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 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 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 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 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品味语言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实在 标致极了。
“标致”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 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 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
东京也无 非是这样
在东京
清国留学生不 学无术,丑态 百出,作者对 他们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爱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离开仙台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 化为斗争 的力量和 勇气
爱国
双线结构
工作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 偏见
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 民族偏见的学者。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 从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伟大的,虽 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拓展延伸
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 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 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 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 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 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 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细读课文
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外貌——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 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学者形象 耳闻亲见—— 生活简朴
文中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板书设计
藤 野 先 生
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初到仙台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交往 经过 关心实习
在 仙
了解裹脚
台
匿名信
弃医从文 事件
的原因 看电影
事件
与先生惜别
认真负责 严谨治学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爱怀 国念 之先 情生 (( 暗明 线线 ))
离开仙台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 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 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 挚、深沉的怀念,以及同反对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 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 见,治学严谨,对弱国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 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 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 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 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 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 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 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 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 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 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 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中心人物藤野先生 有密切的关系。
2.通读全文,按照地点的转移,理清本 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 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 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 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 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 者的激励与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