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络脉理论

络脉理论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㈡络脉的分支
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从经脉分出 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大络(别络或大络)至孙络 的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称为络脉 系统。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 “支而横者”为大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灵 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 为孙。”
明·张介宾《类经》:“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 络、孙络。”可见,络脉从经脉分出后,逐层细分, 形成由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 络层次,又称为络脉系统。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内经》之后,各代医家对络脉的层次作了进一 步补充和论述,使之更为完善。
金·窦汉卿《针经指南》:“络一十有五,有横 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指 出络脉有别络、横络、丝络、孙络等不同层次。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二、络脉概念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络,是对经而言,有“网”之意,从经脉支横 别出之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 教研室
袁德培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一般认为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 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有十五条,故称为十五络或十 五别络,《针灸集成》:“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 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支而横 者为络是也。”据《灵枢·经脉》所载,这十五络是 十二经脉各一络,任、督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若再加上胃之大络,又称为十六络。此论一出,历代 聚讼纷纭,并且这一观点广泛存在现有中医学教科书 之中。
别络有十四支,即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 一支别络,称为十四络。值得一提的是脾胃之大络 是从体内经脉发出的,不应计算于其中。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王冰注释《素问·气穴论》说:“十四络者,谓 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 (当指脾之经脉),故不并言之也。”
明代针籍《人镜经》:“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 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 万四千孙络”,在络脉的网络层次增加系络、缠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继承《人镜经》之说, 对络脉层次作了进一步描述:“十二经生十二络,十 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 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指出 从经脉分出的络脉分为大络,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 缠络、孙络等层次。
2.大络
大络是从体内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 主要与在里的脏腑组织相联系。
五脏六腑在体内均有大络别出,并且是胃腑所出 气血营养脏腑组五脏六腑之大 络也。”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历代文献对五脏六腑之大络无系统论述,亦不全 面,如《灵枢·逆顺肥瘦》载有:冲脉“其下者,注 入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显然,有“少阴之大络” 之名,断然不是“足少阴之别络”,可见,足少阴之 大络从体内足少阴经脉另行发出的“大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目前,其走向、循行路线清晰之大络主要有十 五条: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脾之大络,《灵枢·经脉》称为“十五络”,又称为 “十五别络”。另外,明·马莳等据《内经》有“胃 之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而提出了“十六络”之说, 即再加上胃之大络,亦称为十六别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上述观点忽视了对《内经》“阴络”、“五脏六 腑之大络”等探讨,忽视了对络脉深层次结构及其应 用技术的研究,阻碍了络脉理论的发展和当代医学者 对络脉的进一步思考。其实,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 络”、“久痛入络”等科学命题,指出“初为气结在 经,久则血伤入络”是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是 对这一观点的挑战,是对其辩证之否定,对于临床实 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网络层次
经脉
大络 系络 缠络 孙络
三、络脉结构内涵 ㈠络脉的干线
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可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 一类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
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 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又统称大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⒈别络
别络是从经脉上的络穴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 从本经别走相表里之经。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内经》对脾胃之大络描述颇为详细,《灵 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 布胸胁。”《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脾之大络出“渊 腋下三寸”,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它们均是从 体内别出的,具体从何处别出,王冰作了回答:“脾 之大络,起自于脾。”因此,脾胃之大络是从脾胃的 经脉上别出的,参考胃之大络“贯膈络肺”,脾之大 络虽未明言,但可以推知它主要与在里的脏腑组织相 联系。
十四络多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肘膝关节以下 经脉上的络穴别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并与其 络相通,如此则阴经的别络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络 于阴经,维系了表里两经的密切关系。
因此,别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 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 位,可补正经之不足。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