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 学院:医学院 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 姓名:唐霜 学号:2135111671 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 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 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 【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 中国沙漠化成因, 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 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 沙漠的分类 ①沙漠地区来分: 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 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 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西北地区的沙漠) 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地区) Ⅲ 沙漠演变和发展 1、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演变: 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形成时间: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早于人类的活动。 特点:绿洲沙漠化(就地起沙)和沙丘移动沙漠化(外来沙丘、沙漠前移) 演变过程:《汉书》载有楼兰国【3】,东晋时楼兰城内仍有官府居住。秦汉开始气候干寒,特别是东汉开始,连年干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阿尔金山诸小国相继灭亡,丝绸之路南道废弃。3—4世纪开始,楼兰一带河流量减少,隋唐以后,特别是唐天宝年间西域逐渐被吐蕃控制,战乱不断,促进了沙漠化、荒漠化。 演变趋势: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趋势首先,主要与气候干旱(北半球季风性)和地质、地形、地貌结构(高原和平原)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关。而且河流频繁改道、经流量减少、干枯、使地表层日益沙地化——就地起沙之源。在季风性气候的强力下,形成了移动沙丘。其次与人为因素有关:中原王朝和西北游牧民族、西域各势力间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秦汉以来大量的屯田开垦和不合理的灌溉,破坏了自然水系——孔雀河的干枯——加速了沙漠化进程。总的趋势来看,西北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呈现出日趋扩大化的趋势,并逐渐向东、向南转移。 2、草原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演变: 分布:主要分布于内蒙、黄土高原沙地或沙漠。 形成时间:人类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即与人类生存、生活历史密切相关。 特点:草原和农耕地、沙漠并存。 来源:季风性干旱气候和人为开发和利用,造成草原土质风蚀、沙地化(草原土质),日益形成移动性沙丘(即流沙)。 演变:中国文献中的记载是富饶、丰美的地区。“水草丰美”、“群羊赛道”、“沃野千里”、“仓稼殷积”【4】—富庶的农牧业区。从人类历史时间沿革来看,黄河中游的毛乌素、乌兰布地区的沙漠化是从唐代开始的。秦汉以来,战火不断、大量移民开垦。从9世纪开始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从空间分布上看,唐代开始出现的东部沙漠化是从西北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日益东移、南迁而开始的。而北方沙漠化是从黄河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逐渐向北方、东北扩大化的结果。 东部和北方沙漠化原因:首先是人类无节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占唐朝的总量的70%。——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地化是近代人类历史的产物。其次是战乱。这一地区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分界区,历史上频繁发生过战争,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自然环境因素的原因:这一地区是属于季风性气候段,比较干旱,且风力大。土质贫瘠、土层薄、沙质结构多。在人类人为的破坏和风力的推动下,沙质颗粒形成了流动沙丘(沙丘前移——流沙)演变趋势:从沙地,日益趋向沙漠化,并已经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黄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Ⅳ 中国沙漠化现状 ⑴、严峻的现实和挑战 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依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价标准,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7.4亿~20.4亿元,全部经济损失可达近900亿元。(1)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2)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对中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林消失(5)……一系列严峻的事实。 ⑵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 河的上游。 Ⅴ、当前沙漠化治理措施的症结分析及解决途径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曾采取过的措施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退耕还植。 植被对防治土壤风蚀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风洞模拟等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表明,当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基本消失。因此,非常自然地把种树、种草与沙漠化的治理结合起来。退耕还植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各地沙漠化治理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在沙漠化发生发展比较严重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是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并没有使区域内的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植,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幅度跃升协调起来,或者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