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代建筑美学

浅谈当代建筑美学

第34卷第31期2008年11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IECII.IREVd.34No.31Nov.2008・53・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31-0053-02浅谈当代建筑美学

张鹏摘要:论述了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新特征,指出当代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在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当代建筑审美思维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关键词:建筑,审美思维,变革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

关于美的本质探讨,依然还有必要。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当代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这是一种富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变化。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死的框框之中,很难突破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束缚。然而,在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当代建筑审美思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霸权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明目张胆的“压迫性总体化”(阿多诺语)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的美学走向的。当文丘里、菲利普约翰逊等人起而挑战这种“压迫性总体化”,当反现代主义运动在建筑领域日益变得蓬蓬勃勃的时候,现代主义的大一统格局很快就被打破,总体性受到重挫。不幸的是,当反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时,建筑师们很快就预感到,他们很可能会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从一种处境跳入另一种处境”一样,从一种总体性跌进另一种总体性。这种以一种专制取代另一种专制的美学革命,是当代建筑师和美学家最不愿意看到和最不能接受的,因此,从反现代主义运动以来直至当今出现的各种新建筑观念,无不把抵抗总体性、追求差异性作为预防和驱逐任何形式的美学专制妖魅的旗帜。可以看出,建筑师在考虑建筑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把自己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领域,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建筑创作的变革,从来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没有对建筑的审美思维惯性的超越,就不可能实现建筑创作的美学超越。以差异性来对抗总体性,确认非总体思维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说,的确不失为一种逃离总体化或公式化陷阱的美学策略;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建筑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但是,非总体性思维或者说差异性思维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另一个极端:畸形的个性或噱头式个性。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并且是--fl比较脆弱的艺术。极端的、病态的差异性不仅不会给建筑带来个性,创造美和实用性,而且往往还会葬送建筑本身。混沌,即英文chaos,是一种研究复杂的非线型(nonlinearity)力学规律的理论。混沌使人们注意到,简单可以包容复杂性,复杂也可以遵从简单的规律;在一般人看来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两种(或几种)东西,却往往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或依存关系。混沌学最大的贡献是把人们从机械的宇宙论转变到有机主义新视野。前者以一种僵化的线型思维为特征,把我们的世界描述成一个稳定、规则、有秩序的并且受决定论控制的世界;后者则以一种非线型思维为特征,把我们的世界描绘成一个变化的、不规则的、混沌的、不受决定论控制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混沌理论建构了一种正反合的思维方式: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混沌和有序的深度结合方式呈现出来的。因为非线型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是混沌(无序)和秩序的深层结合,是随机性和确定性的结合,是不可预测性和可预测性的结合,是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深层结合。混沌学家基本上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秩序感是粗俗的、简单的、乏味的;同时,他们对建筑师固有的尺度感也提出了质疑。他们首先向人为万物的尺度这一传统观念发起攻击。曼德勃罗就认为,令人满意的艺术没有特定尺度,因为它含有一切尺寸的要素。曼德勃罗指出,作为那种方块摩天楼对立面的巴黎艺术宫,它的群雕和怪兽,凸角和侧柱,布满旋涡花纹的拱壁以及配有檐沟齿饰的飞檐,都没有尺度,因为它具有每一种尺度。观察者从任何距离望去都可以看到某种赏心悦目的细节。当你走近时,它的构造就在变化,展现出新的结构元素。混沌思维为当代建筑师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也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秩序与混乱、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问,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那种非此即彼的线型思维方式在这里已经没有立锥之地;建筑师的设计将不再限制于任何固定的框框,而是以自然生物(如厥叶的茎线分布)、生命构成(如DNA结构图)和自然现象(如山、闪电的形式)等为灵感触媒,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生存空间。当代反现代理性的急先锋福柯说:我认为自18世纪以来,哲学和批判思想的核心问题一直是、今天仍然是、而且我相信将来依然是:我们所使用的这个理性(Reason)究竟是什么,它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它的结局是什么,危险又是什么。在建筑领域,最善于制造新闻效应的埃森曼则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筑现实在媒体化世界的处境。这就意味着移换人们所习惯的建筑的状态。换句话说,要改变那种作为理性的、可理解的,具有明确功能的建筑的状态。

收稿日期:2008一06—10作者简介:张鹏(1980.),男,助理工程师,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

 万方数据第34卷第31期・54・2008年11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I瓜EVd.34No.31Nov.2008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31—0054.03基于运输网络的西部地区运输需求空间分布

易飞武红丽摘要:对交通运输需求空闻分布进行了概述,通过对西部地区铁路网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分析了西部地区旅客运输需求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度量网络发育指标及通达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从而促进客运需求的合理发展。关键词:运输网络,运输需求,西部地区,空间分布中图分类号:nJ984.19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交通运输网络将各地区之间通过运输线路联系起来,是各地区赖以实现相互之间运输联系的必要基础条件,同时,运输网络也决定了地区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能力、强度、速度和流向。然而,现有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否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现状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网络;现状的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性如何,空间布局的情况如何以及对于客货运需求分布的影响程度如何,均需做进一步研究。西部地区现有的运输网络是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客运需求在空间上分布是否平衡,未来西部地区运输网络将如何发展都将是研究重点。1交通运输需求空间分布概述运输需求是对位移的要求而且这种位移是运输消费者指定

的两点之间带有方向性的位移,也就是说运输需求具有空间特定性,运输需求的这一特点,构成了运输需求的两个要素,即流向和流程…。流向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地理走向。流程也称运输距离,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起点到止点之间的距离。客运需求的空间地域分布…2主要依靠的是人E1的疏密和经济的发展。而人均人公里(即人均旅客周转量),该指标能够反映我国各区域居民对运输需求的强弱。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渐完善,我国各区域的人均旅次和人均人公里两方面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反映了我国客运需求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以人均旅次和人均人公里为指标,并且将我国区域按照旧式划分,划分为三大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可以大概得到一个需求分布现状:人均旅次为东部最高、西部略高,中部最低;人均人公里为东部最高,中部比西部高,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居民对运

当代建筑师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拥抱非理性而贬损作为现代性的核心理性(工具理性),其根本动机即源于一种打破秩序和惯性,挑战平庸,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另类(otherness)美学的冲动。而要达到此目的,首先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规则,动摇理性赖以存在的精神根基。非理性的美学冲动不可能作为一种单一的心理和文化的行为而与非总体化和非线型性思维分离开来。事实上,它们源于同一种反逻辑(或非逻辑)的、自由的美学精神。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非总体性思维更侧重于对一种片断的、差异的、非连续性的、多元性和独立不倚的个性追求;混沌或非线型性思维更侧重于分维(fractaldimension)的、模糊的、流动的、机遇的和非确定性因素;而非理性则侧重于非概念、非永恒性、无意识乃至于神秘的思维方式。在建筑领域,非理性思维模式并不是以一种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甚至也不是靠任何招牌或旗帜而标志出来的。那些从不谈论理性与非理性的建筑师,同样会在作品中不由自主地运用非理性设计,甚至那些变着花样或打着理性主义招牌的建筑师,也会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某种非理性的冲动。大致上说,在当代建筑中,非理性思维有两种表现形式:1)无意识的梦幻式,追求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梦幻效果。2)非逻辑、非秩序、反常规的异质性要素的并置与混合的方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总体上说,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共存的时代、中庸的时代、折中主义的时代、理论宽容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不可能有一种纯而又纯的、不带任何杂质的非理性思维,更不可能存在完全抽空了理性内容的非理性思维。事实上,非理性本身是一个文化合体,它应该也必须是包含了理性的非理性,绝对不可以理解为无理性,就好比我们的“散文”观念并不等于光有“散”而无整体的“文”一样。参考文献:[1]何楚雄,贺纪元.美[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2]王永亮.新媒体时代建筑的美学倾向[J].山西建筑,2007,33(14):20.21.[3]黑格尔.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Contemporarybuilding

esthetics

ZHANGPeng

Abs订act:Itexpoul他newcharacteristicsofcontemporarybuildingestheticsthought,indicatesthatthe

f嘣remarkablecharacteristicof咖一

tdnporarybuildingestheticsisthechangeoftastingthought,contemporarybuildingtastingthoughthascompletd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