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动物性中毒及救治方法有毒蜂蜜(noxioushoney)主要由食入野蜂蜂蜜引起。
野蜂采集的花粉较复杂,往往混有有毒植物花粉,食入这类花粉所酿的蜜,有可能发生。
家养蜂在有毒植物大量开花季节,亦有可能采集有毒花粉酿蜜,同样可能引起食蜜者中毒。
最常见的有毒植物包括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洋地黄、附子、曼陀罗、钩吻和夹竹桃花等。
临床表现(1)潜伏期0.5~24小时。
(2)中毒表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便血、心悸、胸闷、蛋白尿,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中毒症状常因蜂蜜所含毒素不同而异,如食入曼陀罗花蜜可有颠茄类中毒样表现,食入洋地黄花蜜有洋地黄中毒表现。
因此应注意了解本地区、本季节有哪些有毒植物开花,蜜蜂可能采了哪些花粉,这对诊疗极有帮助。
处理1.催吐、洗胃、导泻。
2.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毒素排泄。
3.注意保护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可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b族维生素、肌苷、能量合剂等,重症者可予糖皮质激素。
鱼胆主要的成分是胆盐、氰化物和组胺。
胆盐和氰化物可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受损伤,氰化物还能影响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生理功能。
组胺物质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
尽管目前鱼胆中毒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鱼胆汁毒素能引起脑、心、肾、肝等脏器的损害,严重的鱼胆中毒可致中毒者死亡。
临床表现1、潜伏期为0.5~12小时。
2、消化道症状:腹痛(以脐周为主),恶心、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
3、肝脏损害表现:肝区痛、黄疸、肝肿大等。
可持续1~2个月。
4、肾脏损害表现:轻者出现尿成分变化,重者可出现少尿、浮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5、神经系统表现:可出现末梢型感觉及运动障碍,如唇、舌及四肢远端麻木、双下肢周围神经瘫痪。
重者可抽搐、昏迷。
6、心肌损害表现:可有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心衰及阿斯综合征。
诊断1、有生食鱼胆过量病史。
2、典型的鱼胆中毒临床表现。
3、①可见蛋白尿、红细胞及颗粒管型。
②肾功能:可出现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
③肝功能:可有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升高等。
④心电图:可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改变。
急救处理1、尽快给鱼胆中毒者引吐或彻底洗胃,以利于清除毒物。
2、加强保肝治疗,予以保护肝的药物如肝泰乐、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族等。
尽快进行血液透析,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时。
3、对症治疗。
可予以输液、利尿、碱化尿液等。
4、若鱼胆中毒引起组织器官继发性损害可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综合征,除加强综合治疗外,早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待病情稳定后减为维持量,有助于改善和保护脏器的功能河鲀毒素河鲀毒素主要有河鲀毒和河豚酶为非蛋白质神经性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均有麻痹作用。
人食用含河鲀毒素的鱼不仅有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毒素被吸收后还可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元,选择性阻断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阻碍神经传导,致使神经麻痹。
最初是感觉神经麻痹,继之运动神经发生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
河豚毒素还能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
临床表现食用有毒的河鲀鱼10min或数小时后出现口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血、继之嘴麻、舌木、眼脸下垂、肢端乃至全身麻木、四肢无力、运动不协调、行走不稳,甚至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嗜睡,乃至昏迷等危重情况。
诊断1、有食河鲀鱼史。
2、典型的河鲀鱼的胃肠道与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3、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4、动物实验:取中毒者的尿5ml,注入雄蟾蜍腹腔内,若有中毒性反应,则可助诊断。
5、诱发电位无放电现象。
处理1、立即引吐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洗胃,若无腹泻者可予50%硫酸镁口服,予以导泻。
2、静脉输液,辅以利尿剂,促进毒物排出,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拮抗毒素的毒性作用,可酌情予以1%盐酸士的宁2mg,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也可选维生素b12肌肉注身,均能拮抗河豚毒素的运动麻痹作用。
给予阿托品能拮抗毒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4、对症治疗,应用升压药纠正毒素导致的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的毒性反应,以强心剂控制心衰竭。
5、早期河鲀鱼中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机体的周身状况。
6、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酌情应用可拉明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出现呼吸肌麻痹者需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癞蛤蟆癞蛤蟆又称蟾蜍,其耳下腺及皮肤腺内含有的有毒白色浆液,加工成中药为蟾酥。
吃蟾酥过量,伤口直接接触其毒,被其毒污染食物以及食用含毒的蟾蜍都可引起中毒。
有食用蟾蜍史,食后30分钟到1小时即可发病。
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头痛,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四肢厥冷;晚期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口唇紫绀等。
处理1、卧床休息,专人管理,观察病情。
2、排毒可催吐,早期病人呕吐对排毒有利,不必止吐;也可大量饮茶水。
3、中毒甚者速送医院。
动物肝脏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每克可达数千至上万单位,大量摄入时,便可发生维生素a,主要是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维a酸或其衍生物在体内堆积所致。
成人一次摄入维生素a50万u,即可引起中毒。
也有人认为鲨鱼肝、鳕鱼肝含有多种神经毒素及鱼油毒,可损害神经系统,是引起中毒的又一原因。
临床表现(1)潜伏期0.5~9小时。
(2)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痛、、口渴、头痛、头晕及乏力、皮肤灼热、潮红,畏寒,心动过速,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
发病后2~3日,口唇周围开始出现鳞屑状脱皮,并向面部、四肢、躯干发展,重者有。
处理1.必要时催吐、洗胃、口服泻剂,促进排泄。
2.静脉补给5%葡萄糖盐液,并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药物;重者可酌用糖皮质激素。
3.对症处理。
毒蛇一、症状神经毒:侵犯神经系统为主,局部反应较少,会出现脉弱,流汗,恶心,呕吐,视觉模糊,昏迷等全身症状。
血液毒:侵犯血液系统为主,局部反应快而强烈,一般在被咬後叁十分钟内,局部开使出现剧痛,肿胀,发黑,出血等现象。
时间较久之後,还可能出现水泡,脓包,全身会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发烧等症状。
混合毒: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
二、处理:1、保持冷静千万不可以紧张乱跑奔走求救,这样会加速毒液散布。
尽可能辨识咬人的蛇有何特徵,不可让伤者使用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立即缚扎用止血带缚於伤口近心端上五至十公分处,如无止血带可用毛巾,手帕或撕下的布条代替。
扎敷时不可太紧,应可通过一指,其程度应以能阻止静脉和淋巴回流不妨碍动脉流通为原则(和止血带止血法阻止动脉回流不同),每两小时放松一次即可(每次放松一分钟)。
而以前的观念认为15至30分钟中要放松30秒至1分钟,临床视实际状况而定,如果伤处肿胀迅速扩大,要检查是否绑得太紧,绑的时间应缩短,放松时间应增多,以免组织坏死。
3、冲洗切开伤口,适当吸吮在将伤口切开之前必须先以生理食盐水,蒸馏水,必要时亦可用清水清洗伤口。
在将伤口以消毒刀片切开成十字型,以吸吮器将毒血吸出,施救者宜避免直接以口吸出毒液,若口腔内有伤口可能引起。
蛇药片(如南通季德胜蛇药片)口服,或将蛇药片用清水溶成糊状涂在创口四周。
4、立即送医,除非肯定是无毒蛇咬伤,否则还是应视作毒蛇咬伤,并送至有血清的医疗单位接受进一步治疗。
三、预防:1、进入有蛇区应着厚靴及厚帆布绑腿。
2、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
3、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类躲藏。
4、平时应熟悉各种蛇类之特徵及毒蛇咬伤法。
蜂蛹及蚕蛹我国部分地区的居民喜将马蜂蛹或蚕蛹经油炸烹炒后食用,因进食过多或食用变质蛹,可致急性。
蛹内含蛋白质丰富,也含有肽类胆碱及酶类等,但所含有毒成分不详。
急性中毒主要侵犯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蚕蛹中毒所致中枢损害,尚可能与变态反应相关。
临床表现(1)食蜂蛹中毒潜伏期2~4小时,食蚕蛹中毒的潜伏期数小时至1周不等。
(2)中毒表现:开始为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有时呈咖啡色,腹泻为稀水便,有时也解血性黏液便或咖啡色稀水便,同时常伴头昏、头痛和全身麻木等,其后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及抽搐,并出现眼球震颤,舌肌震颤,步态蹒跚等,抽搐呈阵发性,发作时手足痉挛,面呈苦笑面容,眼球固定,瞳孔缩小,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意识不清,每次历时15~30分钟,数小时后可再发作,发作过后呼吸急促、困难或不规则,神志可呈恍惚状态,大喊大叫,有的持续意识不清,可伴大小便失禁、及。
脑电图检查呈高度或中度异常。
处理1.于数小时至1天内发病者应予催吐、洗胃和导泻作排毒处理。
2.补液、利尿以利毒素排出,并补充水与电解质,防治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3.本中毒无特效解毒治疗,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消化道刺激症状可给阿托品0.5~1mg作皮下或肌内注射,必要时重复使用。
制止抽搐是对症治疗中的关键,可参阅中毒性脑病有关内容治疗。
如发病与变态反应因素相关,则应短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毒理贝类中毒在一些国家的特定海域,一贯可食的贝类可突然被毒化,食用后即可引起。
可食贝类受毒化的原因与“赤潮”有关,“赤潮”即海水中出现变色的红斑,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是某些单细胞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而成,贝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其本身不中毒,而有聚集和蓄积藻类毒素的能力,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毒贝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肝脏和胰腺。
从毒化的贝类中可检测出的毒素种类可达10余种,如毒蛤的消化腺和肝脏的毒素为3,4,6-三烷基四氢嘌呤,海兔毒为芳香异环溴化合物,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的作用为主。
临床表现毒贝类中含有的毒素不同,中毒表现也各异,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经型神经型即麻痹性贝类中毒,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贻贝、扇贝、蛤仔、东风螺等,它们的含毒成分主要是哈蚌毒素。
潜伏期5min至4h,一般为0.5~3h。
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运动麻痹、步态蹒跚,并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死亡通常发生在病后的2~12h内,死前意识清楚。
患者如24h后仍活,一般预后良好。
2、肝型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蛤仔、巨牡蛎等,它们的含毒成分为venerupin,有毒部分为肝脏。
潜伏期12h至7d,一般24~48h。
初期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疲倦,亦可有微热,类似轻度。
初期还常常有粟粒大小出血斑,红色或暗红色,多见于肩胛部、胸部、上臂、下肢等。
齿龈、皮下亦可出血。
重者可有呕血、阴道出血、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肝萎缩、意识障碍或昏睡状态,预后不良,多有死亡发生。
3、日光性型此型由食泥螺而引起。
泥螺俗称土贴,黄泥螺,麦螺,梅螺等。
潜伏期1~14d,一般3d。
初起面部和四肢的暴露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
后期可出现淤血斑、水疱或血疱,破溃后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