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的一般处理
内容提要:一般来说,进食短时间内即出现呕吐、腹泻、舌苔和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时,往往是重症中毒。
小孩和老人敏感性高,要尽快治疗。
食物中毒引起中毒性休克,会危及生命。
1、想吐的话,应让其吐出,为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而引起窒息,应让病人
一般来说,进食短时间内即出现呕吐、腹泻、舌苔和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时,往往是重症中毒。
小孩和老人敏感性高,要尽快治疗。
食物中毒引起中毒性休克,会危及生命。
1、想吐的话,应让其吐出,为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而引起窒息,应让病人侧卧,便于吐出。
2、在呕吐中,不要让病人喝水或吃食物,但在呕吐停止后马上给补充水分。
出现脱水症状要送医院。
3、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大便,带着去医院检查,有助于诊断。
4、如腹痛剧烈,可取仰睡姿势并将双膝变曲,有助于缓解腹肌紧张。
5、腹部盖毯子保暖,这有助于血液循环。
6、当出现脸色发青、冒冷汗、脉搏虚弱时,要马上送医院,谨防休克症状。
7、不要轻易地给病人服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
8、出现抽搐、痉挛症状时,马上将病人移至周围没危险物品的地方,并取来筷子,用手帕缠好塞入病人口中,以防止咬破舌头。
食物中毒的分类
食物中毒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
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
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
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
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每年都有人死于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中毒会引起呼吸麻痹,这是因为河豚鱼的肝、肠、卵巢内含有大量的河豚鱼毒素。
一般在食用后半小时至4小时内发病,重症者4小时左右呼吸麻痹、死亡。
河豚鱼中毒者需立即送医院抢救。
到医院应立即说明是食用了河豚鱼所致。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
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
易引起食物中毒的自然植物有:侵木、毛莨、莽草、君影草、泽漆、巨鸟头、石蒜、龙爪花、蜂螂花等。
此外,水仙、郁金香、八仙花等花也不能食用。
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
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
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
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确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正确烹饪保存营养
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素都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有的能增进食物的色、香、味,使之容易消化,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率;有的则会使营养素遭到破坏,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
因此,了解营养素
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注意烹调方法,以充分发挥食物的营养功能,对增进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蛋白质
蛋白质受热凝固,不再溶于水,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
过渡受热会使蛋白质炭化,菜肴呈褐黑色,口味变差,营养价值降低,如烘焦的肉、炸老的鸡蛋等。
肉类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物质蒸煮后软化,变成溶于热水的胶质。
胶质含多种氨基酸,容易被吸收。
肌肉纤维受热变得松离,使肉质变得柔嫩。
★脂肪
鱼、肉等动物性脂肪,适量加热烹调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过度受热则形成氧化分解,产生不利于健康的过氧化脂质,而且油脂中的维生素A、E、D等,也会因过度氧化而丧失营养价值。
植物油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在高温加热下会遭破坏,使营养价值明显降低。
因此,油炸食品和煎炒菜肴时,油脂温度不要超过250℃。
★碳水化合物
淀粉受热发生糊化,逐渐使糊性增大,易被消化吸收。
但糖结构中的羟基,在高温过程中可与氨基酸结合,生成赤褐素,产生糖焦化,对食用价值有一定影响。
★无机盐
无机盐受热后随组织内部水分一同溢出。
如骨头经烹煮后,其可溶性的钙、磷、钠、钾等,大部分溢入汤中。
钙遇醋酸产生醋酸钙,可以更好的被利用。
因而糖醋鱼、糖醋排骨、醋溜白菜,都是提高营养价值的烹调方法。
★维生素:
在烹调过程中,水溶性的维生素所受损失比其他营养素大,脂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小。
维生素C极不稳定,易被空气、日光、碱及加热破坏,温度越高、烹调时间越长、光照越强、加碱越多损失越多。
维生素A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氧化,但加热对维生素A的影响较小。
维生素D和E不溶于水且耐热,所以在烹调过程中的损失较小。
★有利健康的大豆
大豆,又称黄豆,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物之一,也是营养学家大力推荐的食物。
那么,大豆究竟有什么优越之处值得人们如此青睐呢?
首先,大豆中含丰富的蛋白质,其含量达到40%,在量和质上均可与动物蛋白媲美,所以大豆又有"植物肉"和"绿色乳牛"之誉。
大豆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正好补充谷类赖氨酸不足的缺陷,而黄豆中缺乏
的蛋氨酸又可由谷类中得到补充。
因此,将大豆和谷类食物混食,可使蛋白质相互补充,提高营养价值。
想想看,你在日常的饮食中是否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如果没有,则要快快行动。
大豆中脂肪含量为18-20%,比起动物性脂肪来,大豆脂肪所含胆固醇少,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因而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大豆中卵磷脂也较多,这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意义。
因此,从大豆中提取出一种磷脂,可增进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每100克大豆含钙约367毫克,磷571毫克,对预防小儿佝偻病及易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很有好处,对神经衰弱和体虚者也有裨益。
每100克黄豆含铁11毫克,不仅量多而且易为人体的吸收,所以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以及缺铁性贫血患者很有益。
此外,大豆中还含有钾、钠等无机盐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
大豆中富含一种叫皂草甙的物质,具有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作用。
这是因为皂草甙可以结合食物中的胆固醇,减少其吸收;此外,皂草甙还可以吸附胆酸,而胆酸是由体内的胆固醇在肝脏合成的,因此,胆酸的消耗,必然要动用体内胆固醇继续制造以资补偿。
从而促进了胆固醇的代谢,不仅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沉积,而且可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