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管县体制案例

市管县体制案例

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调
查与分析

据新华社信息杭州12月8
日电(记者林楠 胡作华)拥有4
000多个专业市场、逾500
0亿元年成交额的“块状经
济”,给浙江带来了市场经济先
发地区的美誉;在去年率先突破
6000元大关、今年有望连续
第20年夺全国冠军的农民人均
纯收入,则见证着浙江居民在改
革开放中获得的诸多实惠。

在最近公布的2005全国
百强县名单中浙江30个县市入
选后,浙江的县域经济现象再一
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识之士认为,在民营特色和块
状经济这两大特色的背后,支撑
浙江县域经济的一项“秘密武
器”,在于这个省实行了多年的
“省管县”的财政体制。

——浙江县域经济普遍增强
时近年末,在人们关注强县
的眼光之外,武义县-一个曾戴
“贫困帽”的浙南山区小县,也
在不起眼地盘点着自己近10年
来的财政快速增长。“穷县”壮
大的实践,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之路尤其有着说服力。据了解,
继去年首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1
00亿元后,今年前8个月武义
县又创下了新的高峰,已完成工
业总产值88.2亿元,同比增

长21.5%,完成财政总收入
5.14亿元,增速为3
3.3%。

上世纪90年代初,武义县
是浙江省8个省级贫困县之一,
到90年代中,这个县财政还有
1830万元的赤字。县财政局
副局长程云庆介绍,1994年
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
后,浙江省仍然保持了分税制前
的“省管县”财政体制。为了最
大程度地调动基层政府培植财源
的积极性,省里进一步推出了针
对贫困地区的“两保两挂”政
策,在县财政确保实现当年财政
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
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励
与其地方财政收入挂钩。也就是
说,地方财政增长的越多,省财
政补助奖励越多。如当年省财政
给武义县的机动财力补助为50
0万元,以后每年按地方财政收
入增长1%、补助增长0.5%
的比例递增,到2004年,这
类补助已增加为6600万元。

程云庆说,新体制让转移支
付变得公开透明了,用足用活政
策成为基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
事”。随后几年,当地的经济思
路不断明确,在财力分配导向上
大力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压
缩办公经费,以安排资金用于技
改、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外向型
经济等。1999年武义县出台
政策,对每出口1美元予以补贴
3分钱,当年财政支出6.6万元,外贸出口的税收增长却达55万元。据统计,1998年武义县出口交货值为3.08亿元,到2000年迅速增长至9.13亿元,今年1-8月已完成31.7亿元。 在浙江,类似的县域经济增长“奇迹”可谓是数不胜数。武义的“百强县”邻居义乌市,十年来财政总收入已从2.5亿元增加到了29.5亿元,增长了近12倍。数字显示,1994年浙江省财政对17个贫困和次贫困县的补助总数为5500万元,换来的是赤字1.2亿元,“两保两挂”实施的1995年,补助额度是5095万元,17个县当年全部收支平衡。到1997年,浙江省对17个县的转移支付补助比1994年增加了近1.4亿元,17个县的财政收入增长达4.52亿元。到2001年底,原先的贫困县已有14个进入了财政“亿元县”行列。 ——省管县:四两拨千斤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旭明认为,所谓省管县财政体制,就是县(市)财政和市(地)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市(地)一级不与所辖县(市)在财政体制上产生结算关系。 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包括:在确定市、县(市)财政收
入基数的前提下,采取按行业税
种以及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
进一步划清省与市、县(市)政府
收入来源,明确分成办法(包括固
定上交、增量分成、税收返还),
同时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财
政政策:也就是“两保两挂”、
“两保一挂”的政策。这个政策
的核心是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
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
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
励与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增收
额挂钩的办法。县级地方财政增
长越多,得到的补助和奖励也越
多。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用有限的省级财政补助,激发了
市县增收的积极性。市县政府在
组织收入、做大蛋糕的同时,必
须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
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格
控制财政支出,确保地方财政收
支平衡。因此,某些地方出现的
贫困县的“帽子”成了“宝
贝”,舍不得脱掉的现象,在浙
江完全不存在。

到2004年,浙江省已连
续12年保证了教师、公务员工
资,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按时足
额发放。市、县不仅解决了吃饭
问题,有的还可拿出部分资金搞
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教育、
卫生、社保、低保、生态环境等
投入,基本保证了改革、发展、
稳定所需,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省与县市还实行增量“二八”分成,增收带来的大部分收入留归市县,使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到2004年末,全省财政总收入上亿元县达57个(含宁波),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55个(含宁波),占全部县(市)的94.8%。各市、县(市)自我积累、自保平衡、自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都大大增强。 ——活水开源:省财政更有作为 在市县可用财力增加的同时,省里集中的财力也有较大的增加,并且这种增势成为一种主动性行为,省里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转移支付力度增大,特别是在专项资金补助、预算资金调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反过来又推动了市县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2004年,省对市县的“两保两挂”补助和奖励达34.90亿元,“两保一挂”补助和奖励达7.13亿元。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通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引导县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2003年省财政一般预算内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7.72亿元,2004年59.10亿元,增幅达23.84%。与此同时,省
财政进一步优化专项转移支付资
金结构,向三农、教育、社会保
障等重点公共支出倾斜,去年安
排用于支农、教育、科技、社会
保障等方面的事业发展支出共计
31.15亿元,比2003年
增长49.95%。

——做强县域经济引发地方
政府“省县制”探讨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旭明表
示,浙江的“省管县”与其他地
方的市管县财政体制相比,一个
重要含义就是淡化地、市一级政
府的财政职能,实行“省直管
县”,相应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
环节,有效地避免管理效率的递
减。而且,这种体制还避免了市
与县在发展空间的竞争中可能出
现的“以大压小”情况,保障了
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我国市领导县体制全面推行
是在1983年,主要是为了发
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
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除了认为
每一级政府都应该有与其相应的
财政管辖权外,还有一种观点担
心的是,“省管县”财政体制会
限制地、市中心城市的发展速
度。对此,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
周日星认为,“省管县”的制度
设计体现了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
革重在农村的思想。省管县财政
体制有效地扩大了县一级的经济
调控权,实质就是把改革开放的
着重点放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实践表明,这一体制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浙江省农村经济竞争力强、发展快的关键所在。他说,在市管县的体制下,一方面县的财政收入要多交一部分给市,让农民增加税负;另一方面从财政开支的角度看,市更多考虑的是城市本身的建设,市管县的制度本意是想发展城市来带动农村,但在很多地区却变成了农村“支援”城市而不是城市带动农村。因此,发展县域经济,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该适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一些财政专家指出,以“省管县”代替“市管县”有助于避免三方面的矛盾:一是经济利益的矛盾。由于市县争利,市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难有大的倾斜、扶持和援助,相反甚至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因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开辟新的生产项目等方面市里常常优先考虑市区,有些新设的地级市每年还要县里上交市里一定数量的市政建设经费;二是行政管理的矛盾。在市领导县的体制下,市对县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具体、直接领导,县的自主权缩小了。三是城乡关系的矛盾。在市领导县体制下,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一般放在城区,特别是把发展二三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城乡利益分配等方面难免出现不平衡。 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同
时,浙江省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如实行县(市)党政
一把手由省委直接任命、管理的
干部管理制度,总体上实行市管
县的计划管理制度,但全省1/
3左右的经济强县(市)由省发改
委直接管理等。其共同点都是弱
化了市一级的管理,扩大了县一
级的权力。

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日星认
为,从浙江的实践看,实行省管
县二级体制是必然趋势,但要先
论证立法,后组织实施。由于行
政体制改革涉及到行政区划,事
权、财权等的调整,关系重大,
因此可先从政府的一些职能转变
着手进行,如可以推广浙江的省
管县财政体制、扩大县级经济权
限的经验等。
问题:
1、 市管县体制存在哪些弊
端与局限?
2、 浙江省直管县体制获得
了哪些有益经验?
3、 省管县体制改革目前具
备哪些有利条件?
4、 省管县体制改革可能面
临的困难及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