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1期 电脑开发与应用 (总0001) ・1・
文章编号:1003—5850(2014)01—0001—03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张敬环,吴建荣,任瑞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 阳泉045001)
摘要:在阐释教师隐性知识及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高校教师视野中的知识获取途径以 及影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态度、职称、教龄、氛围、制度等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Ana1 . ̄"and Countermeasures on Survey the TacitAnalysis an countermeasures 0n a ̄urvey About the 1 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ZHANG Jing-huan,WU Jian-rong,REN Rui-xian (Tai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Institute ofYangquan,Yangquan 0450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and its connotation,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uni ̄ersity teach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way and effect of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ttitude,title,seniority,atmosphere,system and other
factors are analyzed.Finally,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tacit knowledge,survey
1 教师隐性知识及其特征
高校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担负着传递知 识的重要角色。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陛知识,
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眭知识而言的,如表1所示。教
师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
来的,具有个体特征的、难以言传、难以规范,但却深
刻影响其教学行为的、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 念、情感,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教学诀窍、教育研究能力等经验性知识『11。 隐陛知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1个体性和经验性
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
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通过领悟和练习才能习得。并 且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 价值体系等因素。
1.2情景性和动态性
隐性知识依附于认知者正在进行的认知情景中, 是动态存在的,伴随着认知主体的活动(特定的问题或
任务情景)而出现的意识状态。
1.3非系统性和非结构化 以非结构化非正式的方式存在,相对主观,是零
碎的、不明确的、很难规范化、也不易系统地传递给他人。
个人的隐I生知识,是学校、企业、组织新知识生产 的核心。所以教师知识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教师的显
性知识,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更要将隐藏于教师头
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转化、分享、运用和创新等,使
之显性化并优化利用。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 间的相互转换,可以拓展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
技能,增强其专业技能,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
¥ 收稿日期:2013—10—11,修回日期:2013—11-09 基金项目:山西省“十二五”职教专项课题(ZJ一12052) 料,lc作者简介:张敬环,男,1979年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2・ (总0002) 高校教lJ币隐性知识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4年第1期
其行为[21。因此,如何挖掘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隐性
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分享,实现知识的共享 和交流,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现状与调查分析
以高校教师隐陛知识管理为内容,以太原理工大
学阳泉学院教帅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教师对隐陛知识
的知晓程度、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影响隐性知 识管理的因素、隐陛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调
查。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编写《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
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8份,
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98.33%,有效率 98.31%。根据对问卷调查做出的统计,教师隐陛知识
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2.1高校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认识程度 设计了4个问题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了解情
况进行了基础性的调查,主要包括隐I生知识的知晓程
度、明确程度和积累程度3个方面。调查结果如表1~
表4所示。
表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易编码、格式化 难于编码、非格式化的 用文字、语言、图表等表示出来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及潜能等形式 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存储依附于一定的情景下动态存在 规范的、系统的 难以规范、零散的 易于交流、共享、传播 高度个人化、不易传播和共享 使用者明确自己的显性知识使用者可能不甚了解自己的隐眭知识
表2隐性知识的知晓程度
78%14%8%
能明确和感知自己的隐性知识 8% 24% 68%
表4隐性知识的积累程度
雕 —\ 调查结果 经常 偶尔 从不 调查项目~\ 币 I内小 从/l、 沣雷存宾际新学、师毕夺流、 科研等过程中捕获教育信息 51% 33% 16%
隐性知识的记录和转化 23% 62% l5%
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教师虽然对知识管理有
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隐性知识知之甚少,只有8%的 教师能明确和感知自己的隐性知识。在教师自身隐 性知识积累方面,有51%的教师表示会经常积累与
师生交流中捕获的信息,33%的教师表示会偶尔积
累,16%的教师从不积累。但是仅有23%的教师注重
隐l生知识的记录和转化。由此可见,虽然部分教师积 累了一些隐性知识,但是没有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和
转化,没有发挥出隐性知识的最大价值。 2.2教师隐性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 教师隐性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如表5所示。
表5教师隐性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
调查项目 调查结果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51%
教学科研
互相听课
学校组织的培训
专门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阅读专业书刊
听专家讲座
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交流活动
与同事(或学生)交流合作
学历进修
调查如表5所示,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上,多数教
师仅限于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科研和阅读专业书
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的主要 原因有:(1)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强,缺乏知识管理
的理念,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量;(2)教学反思不足,
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
的随机的、情境化的问题进行管理;(3)较少利用信息 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管理,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态和管
理方式;(4)在知识的加工、交流、创新方面比较欠缺,
没有充分利用科研机会进行知识创新。 2.3影响隐性知识管理的因素
(1)态度。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对隐性 知识管理的态度决定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通过调
查,了解到55%的教师认为隐性知识管理非常重要,
45%的教师认为重要。这说明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隐
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对其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2)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能关注自己隐
性知识的获取,因为由于晋升职称的要求使得自己更
加注重科研、教学中的收获等等,并从中受益。所以 教师们都要不断努力通过晋升职称来提高自己。
(3)教龄。工作年限的不同对隐I生知识管理的影 % % % % % % % % % ¨ 卯
B 第27卷第1期 电脑开发与应用 (总0003) ・3・
响不同。工作l0年以上的教师更加肯定隐l生知识的 管理对其有重要作用,认为教学反思、观摩教学、科
研活动、团队合作等对隐眭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5年以下的教师多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后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认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 要性。
(4)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共享的组织文化势 必会影响隐性知识习得和转移的速度和质量。调查
表明,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观摩活动和学术辩论活动
多的教师团体总体上比缺乏合作交流的教师更加重 视隐性知识的习得。
(5)制度。95%的教师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
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来确保知识管理的 长效实施。 2.4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情况
在问题“您经常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
传达给别人?”的回答中,仅有11%的教师选择了经 常,而且有81%的教师认为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具
有更多的隐性知识。在问题“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
对象?”的回答中,转移给学生的占52%,转移给同
事的仅占5%,不转移的占到了43%。针对此现象我 们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的主要原因有:虽然绝大
多数教师认同隐性知识是与他人竞争的优势和个
人价值的核心,但是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害怕将自
己所掌握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传授给别人会
使自己丧失竞争优势,另一面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 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即时实践条件等因素使得隐性
知识的转移难度高,因此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 利用。
3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3.1提高教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敏感性 每个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
要向教师说明知识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内容以及 对个人的影响(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等,降低对知识 管理的抵触情绪,从而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翻。
3.2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从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出发,向教师介
绍一些“低门槛、零技术”的知识管理软件。现代网络
工具如QQ、微博、博客、OneNote、360Doe等使得自己
与他人加强了沟通,并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未知知
识,为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移提供了工具保障。 3.3将隐性知识纳入对教师能力的综合测评 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是看教师能否
实现所设定的目标,使教师贡献自身的隐陛知识时能
得到认可,这样教师一般会乐意积极共享自身的隐眭
知识。没有一定的内在动力,要持续共享自己的所有, 是件不容易的事。
3.4共享的文化
要营造一个人人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 围和文化。在现实中,教职工之间的知识垄断、互不
信任及利己主义等都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学校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在教师之间建立信任机
制,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加强以人际关系
为主的组织沟通和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主的网络沟通, 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3.5灵活而有效的制度保障
只有当知识管理由外部的约束、刺激、激励变成 内部自发地进行知识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知识管理,最终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这就需要使
用相关的制度或措施来保证这种转变。如日常管理 制度、激励考核制度、支持制度等等。根据不同的心
理需求和激励动机设计不同的激励补偿机制,采取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调动知识主
体共享其隐性知识的积极性。
隐性知识是学校组织形成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如 何管理隐f生知识,形成持续快速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管
理的关键。教师要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学会学习、学会
批判性思考、学会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转变教 师知识的存在形式,使得隐』生知识显性化,以促进教
师个体和组织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促进教师知识创新与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综 合业务素质与科研能力,创建一只充满活力、战斗力
和创造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组织成为持 续性与循环性的学习有机体,使学校的知识源源不
断地创新,生生不息地循环,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创造 与管理,从而达成学校组织的持续经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列.教师隐性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J].当代教育科学,2009(9):33—36. [2】熊伟荣.教师知识管理:以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组织智慧的 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9-11. 【3] 谭小芳.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和意义【J/OL]. 【201 1-05-09].http://www.cnbm.net.cn/article/ar314472672. 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