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

第4章 民事主体第1节 民事主体概述1. 概念与结构形式1. 概念:自然人,组织体(包括人或财产的组织体)2. 结构形式:A. 二元论:自然人,法人B. 三元论:自然人,法人,合伙C. 我国立法上采用三元论,刑诉中规定的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但是没有根本法上的规定2. 特征1, 主体地位平等2, 意志的独立性3, 以自己的名义或人格来进行民事活动4, 权利义务的独立性自然人1. 定义:依自然规律出生的生物意义上的人2. 民事权利能力<一>.概念:自然人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二>.权利能力的取得与终止1. 取得:始于出生A, 出生的标准:a 完全离开母体b 完全离开母体的时候是一个活体,对于存活的时间不作要求B,对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a 概括性的规定:凡是涉及到胎儿利益保护的都视为已经出生(台)b 指规定特殊情形的救济:(我国)2.终止:至于死亡A.终止的方式a 自然死亡b 宣告死亡:法律上的推定B.死亡的标准:脑死亡说3.死亡先后的推定义:在相互具有继承权的数人在同一世故中遇难,事实上无法确定死亡先后,依法律规定死亡时间先后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县死亡推定长辈先死如果是同辈则推定同时死亡.世界各国具有死亡先后的推定,我国是司法解释自然人死亡后的利益保护问题.保护的是死者近亲属的权利和利益(本质).对死者近亲属保护的范围需要做限定:第一、二顺序继承人.公众人物名誉受损后若无亲属保护,不惩罚又妨害公众感情,则以公益诉讼的形式.侵权人因侵害死者人格而获利的,最少要没收其获利财产.民事行为能力一>.行为能力概念定义:民事主体依自己意志,独立行使法律行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权利能力的体现,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前提* 行为能力是主体的理性体现,动态的具体的意义,针对个人的评价;权利能力是主体的人格标志,是静态的抽象的意义,缔除了一切人的差异制度价值:体现了民法对非完全理性人的特殊保护分类标准:年龄;思维能力是否正常* 各国因位置,环境,历史等条件不同,具体的标准不同二>.无行为能力人的标准及其行为后果分类标准——《民法通则》.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行为能力人,由监护人代理.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行为后果.无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行使法律行为,其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无效,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即不得独立作出,受领意思表示。

* 第三人向无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必须到达法定代理人才能生效.对无行为能力人不存在事前同意或事后追认的问题.无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除外* 纯获利益指不用对交易相对人支付任何交易对价,不包括取得利益本身所应支付的成本.与无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智力相适应,小额的,为生活学习所必须的,或者定型化的交易,一般认为有效三>.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分类标准及其行为后果分类标准A.十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行为后果.依《民法通则》12,13条,《合同法》47条,与限制能力人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标的较小的,生活学习必须活定型化的交易, 可以独立实施并有效.除上述行为以外的法定行为,须经监护人或者代理人事先同意或时候追认才有效,否则其独立行为的法律行为效力待定。

* 事先同意的方式:a 个别允许:但其效力不得及于后续行为和特定行为外行为b 概括允许:对于某特定范围内一系列行为进行允许c 独立营业条款花钱条款 : 在父母所给金钱内可以完全支付范围内并且实际履行,没有债务的行为有效获利益的行为有效力待定时对相对人的保护* 《合同法》赋予相对人催告权和撤销权,因为待定时对相对人不利月内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监护人进行追认,时限已过则视为放弃追认;当事人超过有表示则视为拒绝是善意还是恶意相对人都拥有催告权是任意性规定,为补充意思表示不足,自己可以设定合理的期限为效力被追问前,善意相对人有撤回自己意思表示的权利法律行为不生效,而非无效使的方式,必须以意思通知方式行使,并到达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才可生效认的法律后果的归属标准及其行为后果思维正常,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定为成年人: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视为立承担行为后果周岁又无经济收入时,侵权行为责任由监护人负垫付责任,除此外,由本人自己承上,不存在善意第三人的保护问题宣告满18周岁,思维正常,因事损害了行为能力的,应进行宣告,不经宣告,未必受到请,由法院宣告告,就禁止其自己意思处理财产,即禁治产,需要有监护人代行行为承担法律后果的资格承担侵权行为的责任能力,只适用于侵权责任,不适用与合同责任行立法没有作明确规定权责任法》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致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均的民事责任能力;监护人没有监护失职时可以适当减轻责任准应是相应的识别能力责任能力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踪与宣告死亡人离开住所或居所后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为保护其财产以及稳定社会关系,法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并为之设定财产管理人的制度。

护失踪人的财产,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条件: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从离开最后居住地的第二天开始起算下落不明指处于持续状态的生死不明期间:一般期间为2年,从离开的次日起算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开始起算序条件: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利害关系人:近亲属和与之有民事关系的人* 宣告不分顺序.程序条件:由法院依特定程序宣告法律后果.失踪人财产被他人所代管.由失踪人享受的权利和义务由失踪代管人接受或履行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妥善保管般注意义务;以管理自己财产所同一的注意义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B.接受他人对被宣告失踪人应履行的给付,履行被宣告失踪人应履行的对他人的债务C.被宣告失踪人回来后,返还财产和所得孳息,尽报告财产处理方式的义务D.代管人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应赔偿<二>.宣告死亡定义:自然人失踪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死亡,从而在法律上结束其生前的人身,财产关系的制度制度价值:保护与被宣告死亡人具有婚姻关系,其他亲属关系和其他民事关系等具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 可以不用宣告失踪而直接宣告死亡宣告死亡的条件.实质条件:下落不明满四年,从离开最后居住地的次日起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满四年,从战争结束后开始起算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从灾害发生起算.程序条件: 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申请的顺序: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外)孙子女——其他有民事关系的人分顺序的意义:凡有前一顺序人存在,后一顺序人无权申请严格的顺序也有弊端,可能损害后一顺序人的利益,实践中处理方法:申请宣告不分顺序,都有权申请,如果前一顺序申请人不同意死亡宣告,可以有条件尊重,但以前一顺序人放弃相关权利或承担相关义务作为阻止后一顺序人宣告的条件.程序条件:依法定程序宣告律后果.原则上发生于自然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法律行为有效,不因宣告死亡而无效对宣告死亡撤销的法律后果.婚姻关系:a 配偶未婚,婚姻关系自行恢复b 配偶再婚,保护后一段婚姻关系c 配偶再婚了又离婚或配偶再婚对象死亡,再生还人应重新办理登记手续.子女关系中收养关系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无效.继承财产返还: 被宣告死亡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原物可以返还的就返还原物,原物不在可以不返还或适当补偿.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恶意申请人的赔偿:一切返还,包括孳息,造成损失应赔偿.概念与制度价值概念:指对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制度制度价值:对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救济,对其生活,教育,财产管理方面的辅助,即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本质:不是权利也不是义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权:父母子女间的亲属权大陆民法上二者做了区别,亲权没有被规定,监护作为亲权缺失时的补充和救济>.监护的种类法定监护:.我国对法定监护人的范围按照继承法规定,即一二代近亲属.监护顺序按照继承法顺序,再有前一顺序监护人时,后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权,但可以经过协议而改变.民法上的指定监护也属于法定监护的一种生的条件: 没有法定监护人;监护人之间相互推诿;监护人之间相互争夺监护权机关:父母所在单位;未成年所在村委会,居委会;不能解决可用法院判定托合同而设立的监护关系,可基于遗嘱产生* 监护人可以讲监护权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他人,责任由委托人负担,被委托人失职时负连带责任自愿监护:指依照法律本无监护义务,但主动提出愿意担任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并经过有关部门同意的监护补充监护:团体监护人<三>.监护人的职责* 监护种类不同,职责不同。

委托监护人的职责由合同规定,法定监 护人的职责由法律规定<四>.监护人的传承或替代责任* 被监护人的责任由监护人承担<五>.监护人的变更与终止1.变更:因协议,撤销,监护人的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而变更2.终止:监护目的的消灭;监护人监护不能(广义的变更)七.自然人的住所1.住所:自然人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场所A.构成条件:a 心素:主观上长期居住的地方b 体素:客观上自然人民事活动以居住地为中心B.“住所”与“居所”的区别:* 住所是基于生活的一般目的,唯一性;居所是主观上短期居住基于特定目的的临时居住地方,多个法定住所:不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住所,我国采用户籍所在地的制度* 经常居住地:自然人出于其特定目的持续满一年以上的居住地意定住所:由当事人主观认定的住所的法律意义:.确立司法管辖范围.一切法律文件的有效送达地的含义与本质1.概念:在私法上具有权利能力的团体或组织* 个人(家庭)——{有限合伙}—合伙组织——公司(法人)—上市公司(股份公司)由“人合”向“两合”最终到“资合”的转变法人的独立性:人格独立,资金独立,责任独立的特征.一种社会组织* 法律技术的产物,拟制,自然人进行民事活动的客体,终极上是客体而非主体.在种类和组织形式上受到了法律限制的组织体.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体——核心法人拟制说:认为只有自然人才能构成民事活动的主体,团体不能有权利,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要把法人当做自然人处理,是法律拟制的产物,观念上的实体法人实在(实体)说:尽管是拟制,但是客观上有财产,也有机关,是实体不是观念有机体说:认为法人是有生命力的组织,法律上的人格应该真实而完整组织体说:我国采用制度价值:否定法人人格,由有限责任转化为无限责任,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据:《公司法》20条,63条3.适用:A.后果: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B.范围:不具有普遍性,个案审查,个案适用一>.公法人与私法人* 民法主要就司法人做一个分类,其前提是明确公私法人的划分标准: 法人成立的依据及法人职能公法人: 公权行为或法律 执行国家事务,维护公益私法人: 民事法律行为 维护某种私人利益.公法人享有强制手段,私法人没有任何公法人一旦进入民事领域都成为民事主体(私法上的主体)二>.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社团法人:由其他人组成的,以社员权或者成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