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涉及模块章节】
考点提示 涉及章节
国共十年对峙 政 治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经 济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思 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 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 政 治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抗战和敌后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
经 济 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摧残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思 想 毛泽东思想成熟 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 政 治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经 济 陷入困境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思 想 毛泽东思想成熟 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 2 -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 3 -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
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再次陷入内战。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政策,阶级矛盾再次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再次爆发内战。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1927—1936年间,曲线呈上升趋势;后因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曲线大幅下降;抗战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反动政策,官僚资本压制,内战破坏等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曲线应该继续下降。
2.(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井冈山区,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农村”的新局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胜利。使西北长期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出发点是以民族利益为重。 (4)实事求是
3.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丧失。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坚持独裁内战政策,使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的机遇又一次丧失。
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反动本质不会改变。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D
时间 1921.7 1923.6 1927.4 1927.8 1934.9 1937.1 1945.4 1949.10
人数 57 432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121万 448万多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C
- 4 - A.中共诞生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 D.抗战胜利
3.下列长征途中红军留下的标语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的变化是 D
A.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开展土地革命 B.反对 “左”倾错误,实行战略转移
C.继续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继续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同时承担起抗日任务
4.对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中国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典范 B.该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
C.表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D.缅甸战场上中国面临的主要敌人是英日联军
5.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C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A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 5 - 7.下图体现出的重大历史意义,不符合史实的是 C
A.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8.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B
中共一大会址 井冈山会师 中共七大会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C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毛泽东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11.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A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12.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影响
13.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D
- 6 - 项目 1920年产值(亿元) 1936年产值(亿元) 1920—1936年均增长(%)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资本 2.51 16.32 12.41
合计 4.35 18.54
上表说明1920—1936年间
A.民族企业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B.官僚资本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D.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14.下面表格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 C
品种 生产量(单位:千吨) 百分比
关内 东北 关内 东北
煤 25935 25398 50.5 49.5
生铁 239 1702 12.3 87.7
钢材 39 519 7 93
水泥 774 1503 34 66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D.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15.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D
A.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
1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经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亮点”,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 B
①封建势力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②反动政府顺应了世界工业化浪潮 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统治的反动性 ④使中国国际地位得以迅速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17.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