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质量管理统计工具概述 (3)第二章数据与图表 (3)第三章调查表 (7)第四章散布图 (12)第五章层别法 (14)第六章直方图 (15)第七章柏拉图 (21)第八章特性要因分析图 (23)第九章控制图 (25)第一章质量管理统计工具概述传统的统计技术是指“数理统计”。
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数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受到随机性影响的数据,以对所观察的问题做出推断、预测,直至采取决策及行动提供依据。
”如抽样检验、实验设计、显着性检验、可靠性等都属数理统计的范畴。
这里我们要感谢日本的质量管理者,他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中,首先打破统计技术就是数理统计的禁区,使一些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但在现场能方便使用的图表或经整理的特征数据,也纳入统计技术的范畴。
为区别起见,人们习惯将统计技术分成两大类:推断型统计技术:主要解决从样本如何推断总体。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研究的对象大多属此类。
描述型统计技术:主要利用数据的特征值或有关图表来描述事件。
质量管理七种统计工具就属此类。
第二章数据与图表一、数据=事实质量管理八原则中的“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强调:“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
数据就是质量体系现状的事实的一部分,它也是统计技术的基础。
二、数据的分类1.依特性计数型数据计量型数据2.依来源市场数据制程数据检验数据3.依时间过去数据日常数据新数据三、应用数据须注意的重点1.搜集正确可用的数据2.避免个人主观的判断3.掌握事实的真相四、整理数据的方法1.机器整理法(计算机软件…)2.人工整理法(卡片、笔记…)3.实例说明五、整理数据的原则1.发生问题而要采取改善对策前,必须有数据作为依据。
2.对于数据使用目的应清楚了解。
3.当数据搜集完成后,应立即使用它。
4.数据的整理与运用,改善前、改善后所具备的条件应一致。
5.数据不可造假,否则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六、图表的种类1.依使用目的:解析用图表管理用图表计划用图表计算用图表统计用图表说明用图表2.依数据性质静态图表动态图表3.依表现内容系统图表预定图表记录图表统计图表4.依表示方法柱形图、面积图、扇形图、折线图….七、图表之功用1.利于多种复杂现象的相互比较。
2.费很少时间可得明确的概念。
3.快速显现变异,作为需改善的证据。
4.容易制作,大家都可使用。
5.对于专门知识不足的人,亦可了解。
6.图表较文字可以使阅读者印入脑海。
7.利于演讲、宣传、广告、加深印象。
8.可用插补法求近似值。
9.可供预测用。
八、图表必备条件1.能把握全体2.简单明了3.能迅速了解4.正确的判断5.浮现对策九、图表制作的原则1.制作前考虑事项确定目的掌握资料掌握情报阅读对象方便性、经久性、时间性符合正确、简洁、清楚原则2.制作应遵守的原则目的明确(清楚标示主题)数据特性掌握(固定、前后一致、正确性、适用性) 图表之整体美观(单位、大小、点线、颜色…) 要求标准化,力求实用性 文词简洁(图文并茂,搭配突出)图表履历(制作单位、人员、时间、主题…) 数值一般取三位数以下十、图表举例 1.比较图冲压工场C.D.E.F.G 零件返修率 改善前、中、后柱形图比较图2. 趋势图20406080100120C 零件D 零件E 零件F 零件G 零件整 修 率改善前改善後一個月改善後三個月0.00.51.01.52.0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月份)不良率(%)不良率趋势图第三章调查表一、定义: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表格或图形--可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调查用。
二、调查表的分类:◎点检用:只做是非或选择的注记,主要功用在于确认作业的执行,防止作业疏忽或遗漏或预防事故发生。
◎记录用:用来搜集计划资料,以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以找出不良原因或项目,进而拟订改进措施。
三、调查表制作应注意事项:1.明了制作目的2.决定调查项目3.决定调查频率4.决定调查人员及方法5.决定记录方式6.决定调查表格式7.决定调查符号四、调查表的制作方法:1.点检用调查表◎列出每一需要点检项目◎找出非点检不可之项目◎注意顺序排列◎尽可能将之层别~以利分析(机种、人员、工程、时程…)◎先使用,再求改进2.记录用调查表◎决定希望把握的项目◎决定希望要搜集的数据◎决定调查表格式◎决定记录的方法◎决定搜集数据的方法 (何人?频率?方法?仪器…)五、调查表记载的项目:1.标题-目的2.对象、项目-为什么?3.人员-由谁做?4.方法-何种方法?5.时间-什么时间?频率?6.制程别、检验站-什么地方、场所?7.结果之整理-合计,平均值,统计分析8.传递途径-谁要了解?要报告给谁?六、调查表制作要点:1.可先参照他人范例2.愈简单愈好——易记录、易看、发现时间最短3.记录者能一目了然所记录内容4.集思广益,不可遗漏重要项目5.不可让使用者产生错误的记录七、调查表的应用:1. 搜集数据立即使用,观察数据是否代表某些事实?2.数据各项目间之差异点为何?是否集中?3.是否因时间经过而有变化?4.如有异常,应马上追究原因,采取必要措施?5.调查项目应随作业改善而改变。
6.调查项目检察要细心、客观。
7.记录能迅速判断、采取行动。
8.明确指定谁来做,并使了解目的及方法。
9.数据应能获得层别的情报。
10.数据收集若非当初所想的,应重新检讨调查表。
11.调查项目、时间、单位…等基准应一致,以利分析。
12.尽快呈报结果给相关人员。
13.数据搜集应注意随机性、代表性。
14.过去、现在的调查记录,应适当保管。
15.调查表记录完成后,可用柏拉图加以整理。
八、调查表范例:<例1>产品品质检验判定用调查表例生产成品外观品质判定基准表<例2>堆高机年度保养调查表例堆高机每年自动检查记录表九、实例演练1.某一生产单位,欲知某零件尺寸其制程的变异情形,故收集多组数据以为分析,已知该零件规格为5.0 0.6,今量测50组数据如下:试依其条件制作一调查表。
与横坐标。
如:(2)接着在纵轴填入中心值及以0.1为间隔的数值,横轴填入测量个数以5为间隔单位及小计或合计等字段。
如:外径尺寸测量记录第四章散布图一、前言:◎掌握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检视离散现象。
◎掌握制程参数与产品特性的因果关系。
◎可藉以观察随着一变量的变化,另一变量的变化情形。
二、散布图的定义:将因果关系所对应变化的数据分别点绘在X-Y轴坐标的象限上,以观察其中之相关性是否存在?(例)空调销售台数与天气温度的关系。
三、散布图的制作方法:1.收集成对的数据,整理成数据表。
2.找出X、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3.以X、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建立X-Y坐标。
4.决定适当的刻度。
5.将数据依次数点绘于X-Y坐标中。
6.注记相关资料7.判读图形◎是否有异常点◎是否需再层别◎是否与固有技术、经验相符。
四、散布图的几种典型类型:1.强线性正(负)相关:X变量增大(或减小)时,Y变量明显增大(或减小)。
2. 弱线性正(负)相关:Y变量随X增大(或减小)有增大(或减小)的趋势,但不很明显。
3.线性不相关:X变量与Y变量间没有相关关系。
4.非线性相关(曲线相关):Y变量随X变量的变化没有单一的增大或减小趋势,不是线性相关的,但两变量的变化呈曲线式的对应关系,即存在非线性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层别法一、层别法的定义:造成产品质量异常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迅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节省时间、人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数据分层,即将数据按影响质量的因素分别整理,层层分析,从而使分析准确无误。
这种分别整理数据的方法就叫层别法。
二、层别法的分层类别: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分层类别,常见的有1.操作人员:按个人分,按班次分,按经验分;2.机器设备:按机器分,按工具分;3.材料:按来源分,按品种分,按生产批次分;4.加工方法:按加工、装配、测量、检验等各种工作条件分;5.时间:按上下午分,按年月季节分;6.环境:按室内环境、电磁环境、气象情况分;7.其它:按发生情况、发生位置分。
三、层别法的实施步骤1.先行选定欲调查的原因对象。
2.设计搜集数据所使用的表格。
3.设定数据收集点并训练站别员工如何填制标格。
4.记录及观察所得的数值。
5.整理数据、分类绘制应有的图表。
6.比较分析与最终推论。
四、层别法使用之注意事项1.实施前,首先确定层别的目的:不良率分析?效率之提升?作业条件确认?2.调查表的设计应针对所怀疑的对象设计。
3.数据的性质分类应清晰详细记载。
4.依各种可能原因加以层别,至寻出真正原因所在。
5.层别所得的情报应与对策相连接,并付诸实际行动。
第六章直方图一、直方图的定义:将制程中所收集的有关产品特性或结果的计量值,分为若干个组距相等的组,统计出所测数据分别落在各组的频数。
以各组边界值画横轴,纵轴为频数,画出以组距为宽,频数为高的一个个直方,即为直方图。
二、使用直方图的目的:(1)了解分配的型态(2)研究制程能力或测知制程能力(3)工程解析与管制(4)测知数据的真伪(5)计算产品的不良率(6)求分布的平均值与标准差(7)藉以订定规格界限(8)与规格或标准值比较(9)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不同群体 (10)了解设计管制是否合乎制程管制三、数据的位置特征值1.平均值X X =∑=ni i x n 11 样本总体平均值通常用μ表示2.中位数 X ~将N 个数据按大小次序排列,位居正中的那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
3.中 值 M M=2minmax X X +4.众 数 在用频数分布表表示测定值时,频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
四、数据的离散特征值1.极 差R R=X m ax -X m in2.偏差平方和S S=21)(X Xni i-∑=3.无偏方差 s 2 s 2=1-n S =11-n 21)(X X ni i -∑=4.标准偏差 s s =2s =1-n S 样本总体标准差通常用σ表示五、直方图的制作方法 1.搜集数据并记录2.找出数据中之最大值(X m ax )与最小值(X m in )3.求极差R4.决定组数 K=1+3.32 lgn (n 为样本大小)5.求组距h h=K Rh 通常取整数6.求各组上组界、下组界7.统计各组中数据的频数8.作频数分布表9.依据频数分布表做出直方图六、常见的直方图型态(1)正常型: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基本对称,有集中趋势结论:左右对称分配 ( 常态分配 ),显示制程在正常运转下。
(2)锯齿型:高低不一,有缺齿情形,不正常分布。
结论:其原因可能是分组不当(过多)或测量误差过大(统计员对测定值是否有偏好、假数据、或测量仪器不精密)所致。
(3)偏向型:特点仍是中间高、两边低,但最高峰偏向一侧,形成不对称的形状。
结论:人为有意识的对过程进行了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