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病毒基本介绍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e,GPV)是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的病原,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于扬州首次发现并分离到GPV。
G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GPV可引起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1、形态病毒颗粒直径20~25nm。
2、理化特征病毒浓缩:在0.5 M N a C I 的条件下,6 % P E G 能将绝大部份病毒沉降下来。
氯仿处理与P E G 沉淀相结合,可使96.4 % 的杂质蛋白被排除。
层析纯化:病毒经P E G 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再经CsC I平衡密度涕度离心,出现两条沉淀带,主带位于1.3 1 ~ 1.3 5g/ml。
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病毒粒子,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大小为 2 0 ~2 2 n m。
另一区带极小,密度1.4 2 g / m l左右,但在电镜下未发现病毒粒子。
抵抗力:不能凝集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能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pH3和56℃3h 作用处理。
方定一等先后用SYG61-3和SDG65-1毒株鹅胚绒尿液进行试验,结果经氯仿、乙醚、胰酶、pH3处理的绒尿液试验组接种鹅胚,和未经处理的绒尿液对照接种鹅胚无差异。
证明鹅胚绒尿液中的小鹅瘟病毒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pH3的作用。
结果经56℃作用3小时,仍然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较原来病毒延长至96-120小时;置-7℃冰箱内10个月也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延长至96-112小时。
在0℃下用真空抽气干燥的病毒和-7℃真空中贮存10个月的病毒,对鹅胚致死的时间并无差异;置-20℃冰箱2年仍能使鹅胚致死。
3、抗原性抗原分析表明,国内外所有GPV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目前研究表明GPV 只有一个血清型。
4、培养特性GPV可在鹅胚、鸭胚上适应和培养。
(1)鹅胚: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的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
用上述病理材料接种于鹅胚(12-13日龄)均能分离到病毒。
鹅胚在接种之后3-7天内死亡。
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体致死的时间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
我们发现鹅胚和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免疫母鹅所产卵的胚和雏鹅对病毒有抵抗力。
(2)细胞培养:先后用5个鹅胚传代毒株感染鹅胚成纤维细胞、鹅胚肝细胞、鹅胚肾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鸭胚肝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上皮细胞、小鼠胚成纤维细胞、猪肾上皮细胞、猪睾丸细胞、PK15细胞株、雏鹅肝细胞、雏鸭肝细胞等均不能引起细胞产生病变。
一般连续盲目传代3次已经失毒。
鹅胚和细胞培养交替传代10次,也不能使病毒适应于细胞培养上。
(3)鸭胚:先后用3个鹅胚传代毒株和2个野毒株,接种于10-12日龄鸭胚绒尿腔和绒尿膜,均未见病毒生长。
一般连续盲目传代2、3次已经失毒。
鹅胚和鸭胚交替传代5次也不能使病毒适应于鸭胚上。
(4)鸡胚:多年来所分离到的小鹅瘟病毒鹅胚毒株,仅有1961年分离到的一株曾适应鹅胚第3代的病毒,能在鸡胚内连续通过。
但在鹅胚中作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证明鸡胚毒与SYG61株的抗原性不同。
5、流行性(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
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6、诊断临床症状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
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
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
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
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
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病理剖检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
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
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
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
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7、预防防治措施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如果种鹅产蛋前进行了小鹅瘟疫苗的接种,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
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卵黄抗体或抗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
种鹅免疫根据小鹅瘟的流行规律,免疫种鹅使其后代雏鹅从母鹅体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即母源抗体)是主要的途径,即在产蛋前15~30天,以小鹅瘟活疫苗给种鹅行肌肉注射(1羽份,1mL/只)。
从注射疫苗后12~100天,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均可获得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坚强抵抗力。
种鹅在产蛋前30天内进行2次活疫苗免疫(间隔2周),雏鹅的保护期可延长至免疫后5个月。
对病鹅群作紧急预防,每只皮下注射0.5ml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保护率达90%左右;对已发病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1ml,治愈率也有40-50%,能够控制及扑灭此病的流行。
雏鹅免疫来源于非免疫种鹅群或免疫后期种群孵化的雏鹅,在出壳后48h内,应用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进行免疫,免疫后7天内严格隔离饲养,防止强毒感染。
已感染发病的雏鹅进行免疫注射无明显预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鹅瘟主要通过污染孵坊传播,因此孵坊中的一切用具和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
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8、疫苗目前获得注册并取得生产文号的小鹅瘟疫苗主要有3种: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种鹅用)、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雏鹅用)和小鹅瘟活疫苗(GD株,种鹅用)。
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1961年分离到的小鹅瘟病毒(SYG61株),连续通过易感鹅胚传代14代后,对成年鹅无致病力,继续在鹅胚上传代至26-35代的毒种接种12日龄易感鹅胚用于制造种鹅用疫苗,免疫种鹅的后代雏鹅在3个月内能抵抗小鹅瘟强毒的感染,保护率95%以上,1996年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获得新兽药证书。
小鹅瘟活疫苗(GD株)陈伯伦等(1985年)用广东省小鹅瘟强毒株(GB)在鸭胚上连续传代育成1株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株,用GD20-28代毒种接种8日龄鸭胚制备种鹅用疫苗,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注射疫苗后至母鹅270天所产的蛋孵化出壳雏鹅,其保护率达到82.8-88.8%,小鹅瘟活疫苗(GD株)已获新兽药注册。
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SYG61株病毒连续通过鹅胚20代后对雏鹅无致病力,继续在鹅胚上传代至41-50代的毒种接种12日龄易感鹅胚用于制造雏鹅用小鹅瘟疫苗,雏鹅或种鹅免疫时间较长的后代雏鹅作预防免疫,雏鹅出壳48小时内皮下注射适当稀释的疫苗0.1ml(1羽份)使用疫苗时间越早越好,免疫雏鹅1个月内的保护率达90%以上。
常规疫苗研究方面,其他研究者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研究,江美娟等(1984)强小鹅瘟病毒(SYG61)鹅胚继代25代的毒株(YG25),再在鸭胚上连续传代18代,获得鸭胚化小鹅瘟弱毒株,其对1日龄的雏鹅无任何不良反应,皮下注射免疫效果显著。
陈少莺等(2002)用发病的雏番鸭分离的鹅细小病毒莆田株(GPV-PT株,病毒对1日龄雏番鸭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80%),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连续传代25代,获得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株,用于1日龄雏番鸭免疫,7天后强毒攻击,获得100%保护。
程安春等(2005)将GPV-CHv 强毒株通过鹅胚5代,再经10日龄鸭胚连续传代15代,获得GPV鸭胚化弱毒GPV-Cha15株,GPV-CHa15株用0.5mL的剂量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和静脉注射途径免疫1日龄鹅后无任何不良反应;GPV-CHa15株免疫雏鹅后第3天即可产生较为坚强的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