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
2013-06-06T15:56:19.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 作者: 水永珍
[导读] 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对妊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水永珍
(甘肃省兰州市肺科医院 730046)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V)、艾滋病(HIV)、丙型肝炎(HCV)、以及梅

(TP)的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012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50例患者
进行输血前、术前及检测共
4项,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

)、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50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32.0%,HBsAg阳性率为12.0%(6例),丙型肝炎
病毒抗体阳性率为
2.00%(1例),梅毒感染率为0.0%(0例),抗HIV抗体阳性率为18.0%(9例)。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
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
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
【关键词】
输血前 感染性疾病 标志物 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02-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急救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时有报道,
从而不断引起医疗纠纷。但是这些经血感染的疾病,它们的感染途径有很多种,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入院前就
已感染,这就需要获得患者受血前或术前的情况。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
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
4项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

)、梅毒螺旋体抗体(TP)进行检测。为了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的感染情况,现对我院病人2004年度1月至12月输血前、术前检测结
果统计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患者,均在输血前、手术前常规抽取静脉血液3 ml~5 ml,无需抗凝。共计50
例。
1.2
试剂 乙型肝炎标志物: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丙型肝炎抗体(抗HCVIgG):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
供,艾滋病病毒抗体
(抗HIV):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TP):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质控血清均由试剂配套提供。
1.3
方法 HBsAg: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b:双抗原夹心ELISA法。抗HCVIgG:间接法ELISA;TP:急诊患
者用凝集法,非急诊患者用
ELISA法,抗HIV:双抗原夹心ELISA法。严格按照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均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并设临
界值对照作室内质控。
1.4
仪器 酶标仪:MULTISKAN MK3洗板机:WELLWASH 2 MK4。
2
结果
50
例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输血前和手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病毒标志物 (略)

检测项目 阳性(例数) 阳性率(%)
HBsag 6 12.00

抗-HCV 1 2.00

抗-HIV 9 18.00

抗-TP 0 0.00

合计 16 32%


从表1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为12.00%,为主要传染源,这与调查获得的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相接近[1]。丙型肝炎病毒
抗体阳性率为
2.00%。梅毒感染率0.00%。抗HIV抗体初筛共有9例阳性,均送上级有关部门兰州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证鉴定,其中9例为阳
性,另
2阳性率为18%。
3
讨论

近几年,输血医学有了快速发展,这种特殊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挽救了众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也造成了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传播。根
据《献血法》、《血站治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采供血机构加强了对献血者的筛检,极大的提高了血液质量,使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的发生得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因试剂盒的灵敏度、检测误差、
“窗口期”、疾病潜伏期的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存在部分漏检的可
能,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常有发生
[1,2]。HBV主要的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乙肝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可因带HBV血液、血
液制品和血污染的器械针头经皮肤而传染。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以及围产期母婴传播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
[3]。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
期为
6周~16周。潜伏期长短随许多因素而异,可因大剂量感染而缩短或使用高效价的抗HBs抗体而延长等[3]。另据报道,我国自然人群中

HCV阳性率为0.7%~3.1%[4]。在HCV感染病例中,通过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共用针头、血透析等)而传染的病例占较大的比例,
但在近半数的
HCV感染中,传播的途径尚不清楚。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输血后潜伏期可短至1周~2周,长至13周~26周,平均5
周~
6周。输血后丙型肝炎慢性化率较低,80%能在3个月内恢复。毫无疑问,HIV是20世纪后半叶的瘟疫,它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并
将在今后的许多年内继续引起更大的混乱,尤其在第三世界更是如此。近年
HIV流行也逐渐进入内地,且呈增加趋势。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HIV
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HIV主要通过3个途径传播:一是密切的性接触;二是污染HIV的血液或血制品或针头等;三是母婴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给胎儿,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给婴儿。人类
HIV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状态,包括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长期的无症状
感染、有症状感染以及艾滋病。由
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的进程依不同人群而异。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估计在感染后10 a内有50%的人会
发展为艾滋病。性病也逐渐死灰复燃。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对妊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TRUST定性试
验用于梅毒的筛选,其阳性率是: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1周~2周为76%,二期梅毒为95%~100%,晚期梅毒为70%~95%,隐性感染期为
70%
~80%。在梅毒螺旋体定性试验阳性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确诊试验,若阳性可肯定梅毒的存在。TPPA确诊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特异性抗体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我院
HIV阳性率为18%,因为我院被定为甘肃省传染病医院,许多艾滋病患者在
入住时已被确诊为艾滋病,梅毒感染率也仅为
0.00%,但也应引起重视,对供血者应采取更加严密的措施,预防艾滋病和性病通过血液传
播。由此可见,进行手术前、输血前检测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还可以将患者的资料存档,以便在
发生医疗纠纷时可提供临床资料和科学依据,
[5、6、7]而且,检测的结果可提醒临床医生和护士在进行手术、治疗和其他侵入性检查过程
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在医疗操作中被感染上疾病或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病人而造成医院性感染。住院的许多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
能下降,很容易受到各种新的病原体感染,对阳性患者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及各种物品要进行特殊处理,严格消毒灭菌,对一次性物品要严
格消毒后焚烧。对阳性患者要加强病房管理,减少和避免病毒在院内的传播与传染,预防和避免交叉感染。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
常用的医疗措施,而许多传染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常常通过输血传染。所以,加强血源管理和对患者进行输血前
4项检测非常必要。
总之,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
4项检测,一方面从受血者安全输血出发,消除受血者的顾虑,另一方面为医院日后解决因输血引
起传染病的纠纷留下一份原始的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便于患者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疾病,所有这些,无论是
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防止医疗纠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陈文彬.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俞树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4]
尹澎.用两种诊断试剂对供血者HBsAg、抗HCV初复检的比较[J].实用医学检验杂志,1998,5(4):5.
[5]
杜兰英,庄辉,何军,等.梅毒螺旋体TPN17重组抗原的表达及其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4,14(1):11.
[6]
王锐,韩玲,赵伟萍.20例输血感染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216-218.
[7]
肖玉,李春华,周柏发,等。输血前检查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2005,27(2):109.

相关主题